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060)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朝凤张勉葛李薇武智聪孟旭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学成
  • 4篇化学成分
  • 3篇首乌
  • 3篇蓼科
  • 3篇何首乌
  • 2篇药用
  • 2篇植物
  • 2篇芪类
  • 2篇类化
  • 2篇类化合物
  • 2篇化合物
  • 2篇化学成分研究
  • 1篇性状
  • 1篇羊蹄
  • 1篇药用植物
  • 1篇叶表面
  • 1篇乙酰
  • 1篇乙酰基
  • 1篇植物茎
  • 1篇酮类

机构

  • 9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9篇张朝凤
  • 8篇张勉
  • 2篇武智聪
  • 2篇葛李薇
  • 1篇张评浒
  • 1篇汪映宇
  • 1篇林云
  • 1篇缑慧君
  • 1篇孟旭辉
  • 1篇吴琪
  • 1篇陈靖
  • 1篇滕爱君
  • 1篇黄璐
  • 1篇茹梦
  • 1篇吴凌莉

传媒

  • 4篇中国野生植物...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药学与临床研...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狭义蓼属30种药用植物的显微和偏光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狭义蓼属(Polygonum L.s.str.)是蓼科中的一个药用大属,《中国药典》及地方药用标准收载本属植物10余种,本草著作收载50余种,多数以其地上部分入药。蓼属药用植物的形态较为相似,花、果实很小,不易鉴别和区分,容易造成临床上的误用与混用。为了准确鉴定蓼属药用植物,本文首次对30种蓼属植物茎、叶的组织学特征及其偏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蓼属植物茎横切面特征较为相似,厚壁组织如木质部、纤维等偏光现象明显;不同种类叶表面观特征的区别较为明显,首次在偏振光下发现了气孔的马耳他十字效应(Maltese-cross effect)。综合茎横切面、叶表面观的显微特征和偏光特性(组合特征),编制了30种(变种)蓼属药用植物的检索表,为蓼属药用植物的鉴别提供了依据。偏振光技术首次被用于植物器官横切面和表面观的研究,为药用植物和药材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汪映宇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蓼属气孔
芪类化合物及其合成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0年
芪类化合物,是一种抗菌的植物抗毒素,因其具有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与合成芪类化合物直接相关的芪合酶功能基因也相继在不同植物中被发现,以芪合酶为基础的转基因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对芪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生物活性,芪合酶的结构、功能,以及芪合酶基因和转芪合酶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该类成分及获取相关功能基因而提供科学依据。
孟旭辉张评浒张朝凤
关键词:芪类化合物芪合酶基因
愉悦蓼的黄酮类成分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蓼科蓼属植物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全草的化学成分,为研究蓼属化学分类学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85%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8-甲氧基槲皮素(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3,5,7.三羟基色原酮(6),对羟基苯甲醛(7)和β-谷甾醇(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1,2,6—8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发现。
林云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蓼科化学成分
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蓼科何首乌属植物篱蓼Fallopia dumetos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以80%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篱蓼地上部分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1),大黄素甲醚(2),槲皮素(3),木犀草素(4),5″-methoxy-hydnocarpin(5),对羟基苯甲酸乙酯(6),原儿茶酸(7),(2S,3S,4R)-鞘氨醇-(2′R)-Δ5′,6′(E)-2′-羟基正二十四碳酰胺(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篱蓼中主要含有黄酮及蒽醌类成分,其中化合物5,7,8为首次从何首乌属植物中分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武智聪葛李薇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蓼科化学成分
何首乌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蒽醌和茋类化合物的分布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不同营养器官和组织中蒽醌类和茋类化合物的分布,为合理利用何首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码显微鉴定和TLC对何首乌的不同器官和组织部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从器官来看,何首乌藤茎、地下茎和块根中均含有蒽醌(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和茋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而叶和嫩茎则不含;从组织部位来看,蒽醌类成分主要分布于韧皮部,而茋类成分主要分布于周皮和韧皮部,木质部最少。结论蒽醌类和茋类成分的产生与周皮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可能与韧皮部的发达程度有关,茋类化合物主要产生和贮藏于薄壁细胞中。
缑慧君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何首乌蒽醌类芪类器官
何首乌及其同属混伪品的鉴别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何首乌属3种药用植物何首乌、毛脉蓼及齿叶蓼根的性状、显微及化学成分的区别,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何首乌、毛脉蓼及齿叶蓼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特征,并对3者的LC-ESI/MS图谱进行分析。结果何首乌、毛脉蓼、齿叶蓼根的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化学成分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何首乌根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云锦状花纹",韧皮部宽广,可见异常维管束和纤维束,二苯乙烯类成分含量较高。毛脉蓼断面土黄色或黄棕色,韧皮部宽,可见纤维束,主要含有大量的蒽醌类成分;而齿叶蓼断面为红色或紫红色,韧皮部狭窄,细胞多皱缩,未见异常维管束和纤维束,不含有蒽醌及二苯乙烯类成分,主要含有原花青素类成分。结论:何首乌与毛脉蓼在性状及成分类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含量的差异不同,而齿叶蓼则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不含有何首乌属普遍具有的蒽醌类成分。
葛李薇武智聪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何首乌性状显微特征
六种酸模属药用植物茎的显微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酸模属植物茎的组织学特征,为显微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对酸模属6种药用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酸模Rumex acetosa L.、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网果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 L.和长刺酸模Rumex trisetifer Stokes的茎的横切面进行了制作和观察。结果:首次在羊蹄和网果酸模茎中观察到异常构造——内生维管束(internal bundle)。结论:6种酸模属植物茎横切面的显微特征虽然较为相似,但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区别,可为6种植物的鉴别提供依据;根据茎中内生维管束的有无及生长年限,初步推测了其演化关系。
滕爱君吴凌莉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组织学特征
卷茎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究蓼科何首乌属植物卷茎蓼Fallopia convolvul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为蓼科蓼族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80%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木犀草素(2),金圣草素(3),芹菜素(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鼠李糖苷(6),N-反式-阿魏酰酪胺(7),loliolide(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和正十六烷酸(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卷茎蓼中分得,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陈靖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蓼科化学成分
羊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从羊蹄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2个萘类化合物、5个蒽醌类化合物及其他4个化合物。萘类为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1)、3-乙酰基-2-甲基-1,4,5-三羟基-2,3-环氧萘醌醇(2)、蒽醌类为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4)、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5)、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酚(7),以及壬酸十五醇酯(8)、β-胡萝卜苷(9)、5-甲氧基-7-羟基-1(3H)-苯骈呋喃酮(10)和没食子酸(11)。化合物1、8~10为首次从羊蹄中分离得到,1、8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试验表明,化合物1对人肝癌HepG-2细胞、子宫癌Hela细胞、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2、1.8、4.6μmol·L-1,化合物2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50为100μmol·L-1。
吴琪黄璐茹梦张朝凤张勉
关键词:羊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