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D0007M)

作品数:4 被引量:146H指数:2
相关作者:陈赟朱雄关胡家富胡毅力吴小平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云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学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类型
  • 1篇形变
  • 1篇形变场
  • 1篇应力
  • 1篇应力状态
  • 1篇孕震
  • 1篇孕震过程
  • 1篇孕震区
  • 1篇震区
  • 1篇频散
  • 1篇强震
  • 1篇强震孕育
  • 1篇联合反演
  • 1篇面波
  • 1篇面波频散

机构

  • 4篇云南大学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文丽敏
  • 2篇杨润海
  • 2篇胡家富
  • 2篇吴小平
  • 2篇朱雄关
  • 2篇胡毅力
  • 2篇陈赟
  • 1篇苏有锦
  • 1篇夏静瑜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孕震过程中几个典型形变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的形变结果对比发现:(1)在一个大地震前后,孕震区出现特征形变场并可以由实验验证;(2)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激光全息技术可以在各种模拟条件下研究多种形式的形变异常场特征。建议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和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测研究。
胡毅力文丽敏杨润海吴小平
关键词:孕震区
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实验研究
2005年
讨论了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发现:云南地区发生6.7级以上强震前数月至数年,云南省内均有2次以上5级双震或群震型地震发生;部分强震前数月至数年,至少有3次以上前主震型地震密集发生.强震发生在这些前主震、双震、群震型地震150 km以外地区.典型地区地震类型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宁蒗地区发生5级双震、前主震型地震以及腾冲地区发生6级群震型地震,云南地区均发生6.5级和7级以上强震,但地点远在宁蒗、腾冲200 km以外地区.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大,岩样的破裂类型经历了主余破、孤立破→群破→前主破→破裂类型多元化的过程.震例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对照显示:地震的类型不仅与发震地区地质构造有关,也与地壳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
胡毅力文丽敏吴小平杨润海
关键词:地震类型强震孕育应力状态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被引量:65
2005年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胡家富朱雄关夏静瑜陈赟
关键词:面波频散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壳幔结构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被引量:91
2003年
利用远震三分量宽频数字记录获取了云南地区23个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以此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小,西北端的中甸地壳厚度可达62.0 km,而最南端的景洪仅为30.2km,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楚雄地区存在一个近乎南北向走势的Moho面隆起区域,在东川地区存在一个大概与之平行的Moho面凹陷,另外,云南地区地壳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有的地区不但在上地壳10.0~15.0km范围内存在低速层,而且在下地壳30.0~40.0km之间还存在低速层。地壳泊松比整体偏高,但与地壳的速度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这样一个高泊松比的背景上仍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综合分析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发现在以小江断裂为东边界,玉龙雪山断裂为西边界的“川滇菱形块体”上,除了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外,还具有高泊松比和复杂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征,这一特征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东向流动提供了地球物理学证据。
胡家富苏有锦朱雄关陈赟
关键词:S波波速泊松比地壳结构川滇菱形块体地球物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