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1020304) 作品数:44 被引量:262 H指数:8 相关作者: 莫嘉琪 林万涛 石兰芳 姚静荪 李小强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天文地球 核科学技术 生物学 更多>>
石墨烯材料的储锂行为及其潜在应用 被引量:49 2014年 由于石墨烯材料独特的性质,其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深入理解石墨烯材料的储锂行为,对于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石墨烯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具有与低温软炭材料类似的充放电特征.无序度或比表面积高的热还原石墨烯材料具有相对更高的可逆储锂容量.石墨烯材料中大量的微孔缺陷能够提高可逆储锂容量,但同时也会造成电压滞后及容量衰减.石墨烯材料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其电化学性能主要来源于表面含氧官能团与锂离子在高电位下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容量较低.利用石墨烯负极高容量与石墨烯正极高倍率放电的特性,可以设计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容器和高比容量的石墨烯复合锂电池正极材料. 闻雷 刘成名 宋仁升 罗洪泽 石颖 李峰 成会明关键词:石墨烯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非线性时滞偏微分方程初始边值问题的渐近解 2012年 研究了有时滞的双曲型微分方程的初边值问题的奇摄动,给出并证明了形式渐近解的一致有效性. 程燕 周津 邱国新关键词:渐近展开 奇摄动 双曲型微分方程 时滞 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特征时期植被格局 被引量:9 2019年 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环境经历了低温-升温-高温等诸多场景,成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理想相似型.基于中国东北地区花粉记录,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特征时期植被格局,为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格局提供依据.末次盛冰期(~18000cal a BP),东北地区草原植被急剧扩张,松嫩平原形成大面积的寒旱草甸草原,辽河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也被草原和荒漠占据,中南部平原发育森林草原植被;山地存在寒旱型针叶林和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早全新世阶段(10000~9000cal a BP),东北地区东部山地丘陵区和三江平原地区为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部地区仍以草原植被为主,暖温性阔叶林向北有所发展.全新世大暖期( 6000cal a BP),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向北方扩张,落叶松向南略有推进,云冷杉林向北扩展,在小兴安岭东部和三江平原出现高值.落叶阔叶林分布中心向南迁移至长白山南部和辽东半岛.松嫩平原草原区岛状林地增加,辽河平原地区草甸草原植被扩张.增温导致东北地区季风降水增加,有利于暖温型森林植被发育.东北地区全新世暖期是植被发育最好时期,增温导致的夏季风降水增强,可能是植被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主要原因. 李小强 赵超 周新郢基于遥感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PAR)估算方法综述 被引量:23 2012年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PAR)是反映植被生长过程的重要生理参数,是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关键参数,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基于遥感的FPAR估算方法是获取区域乃至全球尺度FPAR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形成了植被指数法和机理法两类方法,植被指数法是建立FPAR与植被指数的经验统计模型,简单、计算效率高;机理法则从物理模型上进行FPAR的求解与反演,机理明晰、可行性强。然而,由于FPAR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因素、遥感数据质量的影响,导致了估算方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以及满足生态过程深入研究的需求,将进一步注重FPAR的机理研究、先验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构建长时间序列FPAR以及高时空的FPAR算法研究。 董泰锋 蒙继华 吴炳方关键词:遥感 FPAR 植被指数 扰动Nizhnik-Novikov-Veselov系统分形孤子渐近解 被引量:1 2011年 文章研究了一类扰动Nizhnik-Novikov-Veselov非线性系统,利用特殊的渐近方法得到了相应系统分形孤子渐近解. 石兰芳 周先春 莫嘉琪关键词:孤子 渐近解 一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耦合振子动力学模型的震荡近似解 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了一类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耦合振子动力学模型.利用奇摄动理论的参数变值法和平均法,得到了对应ENSO耦合振子模型方程的震荡近似解. 林万涛 林一骅 石兰芳 莫嘉琪关键词:奇摄动 近似解 大气非均匀量子等离子体孤波解 2012年 本文探讨在大气环境下具有温度和密度梯度的非均匀量子等离子体系统,研究了该系统在离子与中子碰撞频率较低情况下的二维非线性流体动力学扰动方程.求得了在致密天体物理环境中静电势的近似解. 周先春 林万涛 林一骅 莫嘉琪关键词:等离子体 孤波 过去2ka湖泊沉积记录及所揭示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4年 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连接过去百年器测数据、鉴别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探讨气候自然变化过程的关键。整体而言,我国学者在2000年以来高分辨率气候重建方面取得如下三个方面的进展,即历史文献资料气候信号的数字化、湖泊沉积地球化学温标的探讨和气候模拟,特别是对自然过程和人类影响下降水变化机理的模拟研究,使得我国在探讨过去降水重建与模拟研究方面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对过去2000年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中,湖泊沉积物分布范围广泛、记录连续、信息丰富等自身的优势使其在研究过去气候变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在择要综述对过去2000气候环境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湖泊沉积古气候重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可能突破途径进行综述。整体而言,我国湖泊沉积记录的近2ka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数量有限,能够确切代表过去气候、特别是温度和/或降水历史的成果并不多,在两千年以来湖泊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定年,气候因子与湖泊沉积记录指标之间定量转换函数的建立以及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中有效指标的选择上还存在一些难度。在今后的湖泊沉积研究上需要做到几个方面:1) 注重湖泊沉积的高精度定年;2) 加强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与气候因子与环境指标之间的定量转换函数研究;3) 加强高分辨率环境演化的时空对比研究;4) 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和新指标的引入和探索。 李文静 常凤琴关键词:湖泊沉积 气候重建 气候模拟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痕量半金属的行为特征及与营养盐的协同关系 本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9年5月(春季)、2011年8月(夏季)、2010年2月(冬季)、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和8月(夏季)5个航次水体硒、碲、砷、锑、铋以及硫化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宋金明 吴晓丹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关键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半金属 硫化物 氧化还原条件 东海中西部海域海气界面碳的迁移通量 世界最大河流之一长江注入到的东海中西部海域,是中国大陆与东海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探讨这一海域的碳循环对预测阐明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目前的研究尽管对东海海-气间CO2交换特征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获得的... 宋金明 朱连磊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关键词:海气界面 无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