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0GXNSFD013008)

作品数:37 被引量:126H指数:6
相关作者:高原王成磊蔡航伟马志康张光耀更多>>
相关机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7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等离子
  • 12篇合金
  • 10篇耐蚀
  • 10篇耐蚀性
  • 9篇稀土
  • 9篇共渗
  • 8篇钢表面
  • 8篇不锈
  • 8篇不锈钢
  • 7篇不锈钢表面
  • 6篇渗层
  • 5篇氮化
  • 5篇双层辉光
  • 5篇离子渗
  • 5篇耐磨
  • 5篇耐磨性
  • 5篇辉光等离子
  • 5篇合金层
  • 5篇
  • 5篇0CR18N...

机构

  • 37篇桂林电子科技...
  • 3篇湖南交通职业...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 1篇广州汉源新材...

作者

  • 37篇高原
  • 33篇王成磊
  • 13篇蔡航伟
  • 12篇马志康
  • 10篇张光耀
  • 8篇张维
  • 8篇袁琳
  • 7篇李冰
  • 7篇吴炜钦
  • 7篇张焱
  • 6篇陈选楠
  • 5篇韦文竹
  • 5篇陆小会
  • 4篇黄学锋
  • 3篇郑英
  • 2篇刘燕萍
  • 2篇卜根涛
  • 2篇徐晋勇
  • 1篇黄学峰
  • 1篇黄家强

传媒

  • 6篇材料热处理学...
  • 4篇稀有金属材料...
  • 4篇稀有金属
  • 2篇腐蚀与防护
  • 2篇稀土
  • 2篇金属热处理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热加工工艺
  • 2篇表面技术
  • 2篇材料导报
  • 2篇中国表面工程
  • 2篇桂林电子科技...
  • 1篇材料保护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稀有金属与硬...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年份

  • 2篇2015
  • 12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稀土Dy在等离子W-Mo-Dy共渗中的动力学行为
2014年
采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W-Mo共渗层和W-Mo-Dy共渗层,利用origin数值软件、菲克第二定律、阿累尼乌兹公式分析W、Mo、Dy在共渗中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表面0~5μm处,由于稀土Dy的加入使W、Mo原子的扩散系数分别提高了0.94倍和0.62倍,在80μm处,W-Mo-Dy共渗较W-Mo共渗W、Mo原子的扩散速度分别提高了2.87倍和1.07倍;稀土Dy的加入使表面5μm处的W、Mo原子的扩散激活能分别降低7.13和5.19k J/mol,使得90μm处W、Mo原子的扩散激活能分别降低32.20和10.83 k J/mol。在相同工艺条件下,W-Mo-Dy共渗表层控制扩散的主要因素是空位浓度,在次表面稀土Dy可降低W、Mo的扩散激活能。
韦文竹高原张维王成磊陆小会张光耀
关键词:扩散激活能
高频感应熔覆Ni60合金组织及耐磨性能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为了提高钢铁材料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覆方法在45钢基体上制备具有冶金结合的Ni60合金熔覆层。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熔覆层的组织结构,用显微硬度计测试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分布,并对熔覆+淬火+回火处理试样、45钢淬火+回火处理试样和未处理的45钢试样进行耐磨性测试。结果表明:熔覆层组织致密,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熔覆层的组织主要是在Ni的固溶体上弥散分布着Cr的碳化物、硼化物等硬质相;熔覆层具有较高的硬度,表面硬度(HV0.1)达到了13000MPa,且由表层向基体,硬度呈递减梯度分布;在相同磨损条件下,熔覆+淬火+回火试样相对磨损速度最小,耐磨性较45钢淬火+回火试样提高6.7倍,较未处理的45钢试样提高22.9倍。熔覆层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和一些脱落硬质相碎片的磨粒磨损为主。
高原王成磊黄家强黄学锋
关键词:高频感应熔覆耐磨性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锆改性层的耐蚀性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了一层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锆合金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观察了试样截面与表面的微观组织,并对其表面的物相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且对不锈钢基材与渗锆合金层分别进行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渗锆改性层的组织为柱状晶,渗锆改性层与基体有一明显分界线,且与基体呈良好的固态冶金扩散结合,渗锆改性层的物相主要为:ZrFe2,ZrC;在0.5 mol·L-1HCl溶液、3.5%NaCl溶液、0.5 mol·L-1NaOH溶液中,不锈钢基材的相对腐蚀速度分别是渗Zr合金层的24.43倍、2.44倍、1.90倍;未处理的不锈钢表面腐蚀较为严重,而渗Zr合金层表面只出现轻微的局部腐蚀,可见经渗锆处理后,不锈钢的耐蚀性有所提高。
蔡航伟高原马志康王成磊
关键词:耐蚀性
双层辉光等离子制备TiN渗镀层摩擦学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钢铁材料表面直接复合形成超硬耐磨的TiN渗镀层.利用WTM-1E可控气氛微型摩擦磨损试验仪和GZTC-1磨粒磨损试验仪,对TiN渗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干滑动磨损试验条件下,TiN渗镀层磨损表面光滑平整没有出现犁沟变形及黏着磨损痕迹,摩擦系数低,表现出了优异的耐磨性及良好的减摩性能.在相同磨损条件下,TiN渗镀层相对磨损速度最小,耐磨性较未处理的Q235钢试样提高7.81倍,较T10钢淬火+回火试样提高5.625倍,较3Cr13不锈钢渗氮试样提高7倍;在磨粒磨损条件下,渗镀层的磨损失效形式主要是镀层的碎裂与剥落,显微切削是轻微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塑性变形.随着砂纸砂粒度的增加,碎裂与剥落的程度逐渐加深.在本文试验条件下,TiN渗镀层的磨损机理主要为应力疲劳,其次为显微切削.
王成磊高原刘燕萍徐晋勇
关键词:辉光放电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氮化钛摩擦磨损性能
Q195钢表面等离子铬-镍共渗的扩散机理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脉冲等离子辉光渗金属技术在Q195钢表面铬-镍共渗形成合金层,并对合金层的表面形貌、相结构及铬、镍含量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拟合合金层铬、镍成分曲线,计算其扩散系数、扩散激活能以及表面空位浓度。结果表明:随着距离表面渗层深度的增加,各元素的扩散激活能增加,元素的扩散速度减慢,合金元素含量减少;相同条件下,等离子渗金属比一般的气体渗金属空位浓度高2~3个数量级。
高原袁琳陈选楠张维李冰黄学峰
关键词:扩散激活能
双层辉光等离子制备TiN渗镀层的耐蚀性能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Q235钢表面直接合成TiN渗镀层,该渗镀层由TiN颗粒均匀分布的扩散层及表面TiN沉积层组成。将TiN渗镀层与Q235钢基体和1Cr18Ni9Ti不锈钢在4%的NaOH溶液、l mol/L H2SO4溶液和3.5%NaCl溶液中分别进行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4%的NaOH溶液中,TiN渗镀层的耐蚀性能比Q235钢提高了26.8倍,与1Cr18Ni9Ti不锈钢相当;在l mol/L H2 S04溶液中,TiN渗镀层耐腐蚀性能比Q235钢提高了10.5倍,比1Crl8Ni9Ti不锈钢提高了1.65倍;在3.5%的NaCl溶液中,TiN渗镀层耐腐蚀性能比Q235钢提高了10.3倍,但比1Crl8Ni9Ti不锈钢稍差。TiN渗镀层耐酸碱性溶液腐蚀性能要比耐盐溶液腐蚀性能强。
高原王成磊刘燕萍徐晋勇
关键词:等离子耐蚀性双层辉光
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制备TiN渗层及其耐NaOH溶液腐蚀性能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Q235钢表面上制备了TiN渗层;对渗层的组织、硬度、成分和相结构及其耐NaOH溶液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渗层是由TiN颗粒均匀分布的扩散层及表面TiN沉积层组成的梯度结构;渗层表面形貌为胞状组织,颗粒致密均匀,表面为金黄色,渗层厚度可达16μm,与基体实现了冶金结合;渗层表面钛和氮原子比为1∶1,表面显微硬度达到了3 120 HV;渗层中TiN(111)衍射峰强度最大,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渗层在4%的NaOH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比Q235钢的提高了26.8倍,与1Cr18Ni9Ti不锈钢的相当。
王成磊高原卜根涛
关键词:耐腐蚀性能
等离子钇钨钼共渗表面冶金高速钢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以稀土钇、钨、钼作为源极,在Q235钢表面进行钇钨钼共渗,形成均匀致密合金扩散层,然后进行固体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处理,形成钇钨钼表面高速钢。用显微硬度仪检测表面高速钢的硬度,通过SEM、XRD观察分析钇钨钼高速钢形貌和相结构,并采用GZTC-01型磨损试验机对钇钨钼高速钢进行耐磨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进行等离子钇钨钼共渗,可获得数十微米的共渗合金层,共渗合金层为均匀固溶体层,组织形貌为柱状态晶体,基体与渗层之间有明显的反应扩散分界线,渗层与基体是冶金结合,无剥落现象,具有较好的成分和结构梯度;共渗合金层渗碳淬火及回火后,无共晶碳化物产生,组织为隐晶马氏体上分布均匀的细小、弥散碳化物,碳化物尺寸小于1μm,稀土钇在晶界富集并形成颗粒状碳化物;渗碳淬火及回火后钇钨钼表面高速钢表面硬度为1 000 HV0.1左右,比单纯钨钼表面高速钢表面硬度高出200 HV0.1;钇钨钼表面高速钢试样的耐磨性是表面钨钼高速钢试样的2~4倍,是T10钢750℃淬火回火处理工艺试样的10倍左右。
高原王成磊李冰陈选楠黄学锋
关键词:双层辉光
工艺参数对Q235钢辉光等离子渗Cr渗层影响的研究
2010年
在不同电源、不同气压、不同温度工艺参数下对Q235钢表面进行辉光等离子渗Cr。用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渗层组织形貌,用能谱仪进行渗层Cr元素浓度分布测定,用X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电源渗Cr的渗层均出现反应扩散现象,渗层均为明显的柱状晶组织;脉冲电源渗Cr层厚度最大达到100μm以上,表面Cr含量达到40%(w%)左右,渗层距表面10μm处Cr含量达到10%以上,渗Cr层成分分布明显好于直流电源和双辉双电源;脉冲电源渗Cr随气压的升高,渗层厚度及Cr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工艺条件下最佳气压值为30Pa;脉冲电源渗Cr随着温度的升高Cr渗层厚度增加,渗层Cr浓度分布曲线随温度的升高由表面向内梯度变得平缓且浓度提高。
卜根涛高原王成磊
关键词:渗层厚度辉光等离子
等离子钨、钼和钇共渗时钇原子对渗层的交互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20号钢表面进行钨.钼一钇和钨.钼共渗,并获得合金渗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和成分分布检测,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结构分析,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分别计算上述二元共渗和三元共渗渗层的钨、钼扩散系数以及扩散激活能。研究表明:钨-钼-钇和钨-钼共渗渗层组织均为柱状晶,渗层与基体之间有一条分界线。稀土钇的加入细化了渗层的组织;钨.钼.钇共渗层物相主要为:Fe(W,Mo,Y),Fe3Mo,Fe17Y2,W,Y等;钨一钼共渗渗层物相主要为:Fe(w,Mo);钇的加入使渗层中钼在距表面12~15,24~25,35~36μm处的扩散系数分别提高了1.72,1.85,2.10倍,平均增大1.89倍。而钨原子的扩散系数在加入稀土元素后减小了0.92,0.99,0.76,平均降低了0.89倍;稀土钇的加入降低了钼原子的扩散激活能,说明了稀土钇对钼具有催渗作用,但对钨没有催渗作用。
张焱高原吴炜钦韦文竹陆小会张光耀
关键词:激活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