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2010gxjs049)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恒湘刘静薛梅朱玲阎洪敏更多>>
相关机构:空军总医院北京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干细胞
  • 4篇脐带
  • 4篇脐带间充质干...
  • 4篇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内注射
  • 3篇鞘内
  • 3篇鞘内注射
  • 3篇注射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异基因
  • 2篇鞘内注射治疗
  • 2篇注射治疗
  • 2篇细胞移植治疗

机构

  • 7篇空军总医院
  • 4篇北京放射与辐...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王恒湘
  • 6篇朱玲
  • 6篇王志东
  • 6篇阎洪敏
  • 6篇薛梅
  • 6篇刘静
  • 4篇董磊
  • 4篇丁丽
  • 4篇郭子宽
  • 4篇韩冬梅
  • 3篇郑晓丽
  • 1篇刘丹波
  • 1篇闫洪敏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 8例SAA患者接受allo-HSCT,其中1例接受亲缘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allo-HSCT,4例接受单倍体相合allo-HSCT,3例接受非血缘全相合allo-HSCT。预处理方案:非亲缘及亲缘全相合移植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抗人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单倍体相合移植采用FLU+CTX+马利兰(BU)+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亲缘全相合移植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环孢素A(CSA)+短程氨甲蝶呤(MTX),单倍体相合及非亲缘全相合除以上药物外,加用CD25单克隆抗体和霉酚酸酯(MMF)。结果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0~17 d,中位时间为12.5 d;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9~25 d,中位时间为13.8 d,植入证据检测证明为完全供者造血。5例合并巨细胞病毒(CMV)血症,3例合并出血性膀胱炎,2例发生急性和慢性Ⅰ~Ⅲ度GVHD,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纯红再障。8例全部存活,存活时间为9~38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20个月。结论亲缘、非亲缘全相合及单倍型相合的allo-HSCT均是治愈SAA的有效方法,可为患者提供长期生存的机会。
朱玲薛梅王志东闫洪敏刘静丁丽王恒湘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骨髓纤维化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间质干细胞(MSC)输注治疗骨髓纤维化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例骨髓纤维化转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了HLA全合Allo-HSCT,同时联合输注供者来源体外扩增的MSC。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马利兰+环磷酰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CSA)+短程甲氨蝶呤(MTX)+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结果输注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为11.92×108/kg、CD3+4细胞为3.73×106/kg、MSC剂量为1.1×106/kg(受者体质量)。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 d和16 d。+30 d时骨髓染色体为100%供者源,+40 d时出现皮肤I度GVHD。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与骨髓MSC共移植治疗骨髓纤维化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性好,造血功能恢复快。
朱玲薛梅阎洪敏王志东刘静王恒湘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马利兰+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人T淋巴细胞球蛋白移植预处理方案,对1例8岁CAEBV患儿行HLA3/6母供女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移植后第13天粒细胞植入,第16天血小板植入,第25天DNA指纹鉴定结果提示供者型完全植入。移植后第42天患者出现皮肤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后皮疹完全消退。移植后CAEBV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年,多次复查EBV-DNA持续阴性。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治疗CAEBV的有效手段。
刘丹波王志东董磊郑晓丽丁丽阎洪敏王恒湘
关键词: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被引量:8
2014年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变性疾病,迄今为止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1×106/(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38例患者共接受52个疗程治疗,其中27例接受1个疗程治疗,8例接受2个疗程,3例接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38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结束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CARS及ADL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有效患者行走不稳、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1例),腰痛(2例),头痛(1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在中位随访39个月(11-59个月)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在1-19个月,平均(5.95±4.84)个月。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
刘静韩冬梅丁丽薛梅阎洪敏王志东朱玲郑晓丽董磊郭子宽王恒湘
关键词:干细胞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小脑型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40例MSA-C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每次每Kg体重给予1×10^6个细胞,1次/周,4次为1个疗程。本组中29例治疗1个疗程,9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2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分量表(ICARS)及日常生活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40例MSA-C患者共53个疗程,其中47疗程有效(有效率88.68%)。11例接受多疗程治疗的患者中,9例在后续疗程中疗效进一步提高。治疗结束1个月后ICARS及ADL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有效患者多表现为行走、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4例)、腰痛(1例)、头痛(2例)、发热(2例),均在1-3 d内消失。随访27-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无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发生,有效患者疾病稳定时间为2~13个月(平均5.88±2.86个月),之后疾病再次出现进展。结论 UC-MSC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MSA-C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疗程治疗有助于多数患者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延缓疾病进展。
刘静韩冬梅丁丽薛梅王志东阎洪敏朱玲郑晓丽董磊郭子宽王恒湘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系统萎缩鞘内注射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长期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5例SCI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共46疗程,每次输注细胞1×106 cells/Kg,1次/周,4次为1个疗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ASIA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脊髓损伤功能评价量表(IANR-SCIRFS),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35例患者中22例有效,有效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其痛觉、触觉、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9例有效的患者接受了2~3个疗程治疗,7例疗效有进一步提高。25例不完全性SCI患者有效率达88%,10例完全性SCI患者均无效。治疗后个别患者出现头痛、腰痛或发热,均在1~3 d内消失。随访45~114个月(平均84个月),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患者疗效稳定。结论 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SCI患者的神经功能,多疗程治疗有可能使患者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刘静韩冬梅薛梅阎洪敏董磊朱玲郭子宽王恒湘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鞘内注射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2例SCI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细胞数1×106个/(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其中4例接受2个疗程,1例接受3个疗程,余均接受1个疗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ASIA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脊髓损伤功能评价量表(IANR-SCIRFS)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22例患者中13例有效,9例无效。不完全性SCI患者有效率达81.25%,完全性SCI的6例患者均无效。有5例有效的患者接受了2~3个疗程治疗,疗效均有进一步的提高。有效患者多表现为运动和/或感觉功能改善,大小便控制能力增强。22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痛觉、触觉、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1例)、腰痛(1例),均在1~3d内消失。随访3个月至3年,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以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SCI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静韩冬梅王志东薛梅朱玲阎洪敏郭子宽王恒湘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