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1040)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宗亚平庄伟彬张跃波曹新建吴艳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金属
  • 2篇金属基
  • 2篇金属基复合
  • 2篇金属基复合材...
  • 2篇复合材料
  • 2篇SICP
  • 2篇FE复合材料
  • 2篇复合材
  • 1篇形核
  • 1篇再结晶
  • 1篇三元系
  • 1篇碳化硅
  • 1篇铁基
  • 1篇铁基复合材料
  • 1篇热力学计算
  • 1篇显微组织
  • 1篇显微组织演变
  • 1篇相场
  • 1篇相场法
  • 1篇力学性能

机构

  • 3篇东北大学
  • 1篇常州大学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作者

  • 3篇宗亚平
  • 2篇曹新建
  • 2篇张跃波
  • 2篇庄伟彬
  • 1篇张宪刚
  • 1篇吴艳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铁基复合材料碳化硅粒子混合尺寸增强作用机理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粉末冶金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混合尺寸粒子增强SiCp/Fe复合材料,研究了四种不同尺寸增强粒子的混合对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地设计混合尺寸强化粒子利于提高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标称粒度为13μm与23μm的粒子组合,增强粒子体积含量10%时,小粒子与大粒子的最佳质量混合比为2∶1,而含量为20%时最佳为1:1。与13μm单尺寸颗粒增强SiCp/Fe复合材料相比,采用最佳比例混合尺寸粒子增强,10%SiCp/Fe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了9.7%,而与23μm单尺寸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相比,其抗拉强度提高了38.3%。混合尺寸粒子优良的增强作用是由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减少增强粒子间的直接接触,有利于载荷从基体向强化粒子传递。
庄伟彬宗亚平张跃波曹新建
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SICPFE复合材料
Zn-Fe-Ce和Zn-Fe-La三元系实验研究与热力学计算
相图是材料科学的基础,也是材料基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浸镀Zn及Zn-Al合金被广泛应用于钢铁表面的防腐蚀之中,例如Galfan(Zn-5Al)合金。在锌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可以有效细化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改善Galfan...
陆龙飞吴长军王建华刘亚涂浩苏旭平
文献传递
机械冲击包覆工艺对SiCp/Fe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提出了粉末冶金制备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机械冲击包覆工艺,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球料质量比5∶1,行星球磨机转速225 r/min,冲击包覆120 min时,可以避免机械合金化损伤强化粒子或基体,并能实现基体对强化粒子的最佳包覆.新工艺改善了复合材料中增强粒子分布的均匀性,并且增强体含量越高,机械冲击包覆对提高制备复合材料性能的效果越显著.机械冲击包覆使增强粒子镶嵌进入铁粉颗粒中,避免了复合材料中因增强粒子相互接触而产生的界面缺陷,利于载荷从基体向增强粒子传递,因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
庄伟彬宗亚平张跃波曹新建
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SICPF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相场再结晶储能释放模型与显微组织演变的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在相场再结晶模型中提出了形式为f(η_i^k,η_j^k)=E_s(η_i^(de))~2(1-(η_j^(re)~2)的冷变形储能项,并应用该模型模拟了AZ31镁合金的再结晶过程,模拟结果和实验观测结果符合很好.研究表明,引入储能释放模型可以实现再结晶形核物理过程的模拟;模拟结果可以把合金在冷变形后退火的过程按照机理分为再结晶和热晶粒长大两个阶段,模拟得出的理论再结晶时间是实验再结晶时间的2/3.考察了冷变形应变大小对形变金属的亚晶粒尺寸和储能的影响机理和试验结果,并将考察结果代入到改进后的再结晶模拟模型,成功地再现了一个经典实验结果:随预先应变量的增加,存在临界应变量对应的一个再结晶晶粒尺寸峰值.同时还给出了这一经典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张宪刚宗亚平吴艳
关键词:相场法形核储能再结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