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6BAD13B03)

作品数:14 被引量:68H指数:6
相关作者: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李芦江高世斌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四川省玉米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玉米
  • 6篇配合力
  • 5篇SSR
  • 4篇种质
  • 4篇自交
  • 3篇性状
  • 3篇玉米群体
  • 3篇主要性状
  • 3篇自交系
  • 3篇回交
  • 3篇后代
  • 3篇SSR标记
  • 2篇玉米自交系
  • 2篇潜势分析
  • 2篇人工合成群体
  • 2篇种质群体
  • 2篇回交改良
  • 2篇出苗
  • 2篇出苗率
  • 1篇地方种

机构

  • 14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杨克诚
  • 10篇荣廷昭
  • 10篇潘光堂
  • 6篇李芦江
  • 5篇高世斌
  • 3篇江舟
  • 3篇陈文生
  • 2篇母贵琴
  • 2篇邹超英
  • 2篇潘旭浩
  • 2篇杨麟
  • 2篇熊尧宇
  • 1篇乔善宝
  • 1篇王玉花
  • 1篇李燕

传媒

  • 6篇玉米科学
  • 4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类型玉米种质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表型鉴定、产量配合力测定以及群体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对热带亚热带、地方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其育种潜势。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群体P4HSC3、P3MSC4和05WG1030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产量性状GCA水平较高,育种潜力较大,是优良的选系材料;地方种质群体DP8、热带亚热带群体POOL26和人工合成群体P5HSC3部分农艺性状及其GCA表现较优,直接用于选系材料难度较大,可采用相应改良方法对其改良后再利用;其余群体相对表现较差,可作为种质保存。
母贵琴潘旭浩杨克诚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
9个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育种潜势的比较
2009年
借助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结合配合力分析的方法,对9个供试群体的育种潜势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群体合成的方式做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内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经济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农艺性状,群体间主要性状及其配合力差异更为明显。群体06P7和06P8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好,较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多,且平均对照优势大,具有较大的改良利用潜力;对照群体GP-5虽主要产量性状均值较高,变异程度较大,且株高、穗位相对较矮,GCA负向效应较大,但主要产量性状GCA表现较差,需导人高配基因重组后,方可进一步改良利用;群体06P2和06P6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差,育种潜力不大。小群体06P1—06P8与大群体GP-5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亲本数量的基础上,合成群体水平的高低与其参与合成亲本的优劣以及重组次数的多少关系更为密切。
江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群体配合力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被引量:9
2010年
基于田间试验的统计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经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粒深遗传增益以GP4>GP5>GP3,穗行遗传增益以GP3>GP5>GP4,各个群体C4的粒深、穗行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大于C0,直接选择效应显著;株高和穗位高随选择周期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且GP4的增幅显著大于GP3和GP5,单株产量及穗粗的遗传增益以GP4大于GP3和GP5,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均值以C4显著大于C0,相关选择效应显著;除株高、穗位高外,其他性状GCA变异群体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GP5多数产量性状的GCA优于GP3和GP4,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GCA效应值随改良进展呈增加趋势,对照优势大于8%的大部分测交组合均为各群体C4所配组合,间接选择效应显著;随改良世代进行,群体部分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虽有所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基于SSR分子标记估算的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GP3和GP4改良后代呈略增趋势,GP5变化不大,对于群体基因型数,GP3和GP4随改良代数增加呈略减趋势,GP5呈略增趋势。上述结果说明,适度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在有效改良群体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基础群体及不同性状间,其改良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邹超英李芦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SSR
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玉米后代的出苗率和大斑病抗性被引量:2
2011年
在以08-641(R08)为轮回亲本的BC2F2材料中,以种子形状和颜色是否类似R08为标准,选出供体不同的两个典型材料,一个种子形状和颜色类似R08(编号为A,供体为CN962);另一个种子形状和颜色不类似R08(编号为B,供体为8065)。分别自交两代得到79个不同株系(BC2F4),A材料自交分离得到的株系群体称A株系群,B材料自交分离得到的株系群体称B株系群。把A、B株系群分别按上述标准进行双向分类,得到AR、ANR和BR、BNR共4个次级分类株系群。通过对这些不同分类群回交后代株系的田间出苗率与大斑病抗性鉴定和配合力分析,探讨不同选择方向对轮回亲本R08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79个回交后代株系中,26个株系的出苗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R08,29个高抗大斑病。不同选择方向的回交后代比较显示,对R08田间出苗率和大斑病抗性的改良,以种子形状和颜色不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优于以种子形状和颜色类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因此,回交过程中在加强改良目标性状的基础上,采取多向选择策略可能有利于提高回交改良的育种效率。
熊尧宇李芦江文水清陈文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出苗率
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分析9个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表现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0对覆盖玉米基因组的SSR引物在9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89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2个,平均6.3个。9个群体中,06P1的多态位点数相对较高,群体GP-5的基因型数在所有供试群体中最为丰富。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实际等位基因数和期望基因杂合度的比较结果表明,9个供试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的平均值都较大,遗传相似系数相对较小,说明这些群体遗传变异度较高;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产量GC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06P7和06P8表现最优。综合分析SSR标记的各项遗传参数及产量GCA,群体06P1、06P4、06P5和GP-5是遗传变异相对较为丰富的基础群体;群体遗传变异度大小与产量GCA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群体比较结果表明,按田间表现选择3~4个单交种合成小群体同样可以得到遗传变异较丰富且产量GCA较高的基础群体。
江舟杨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群体SSR标记产量配合力
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R08的改良效应被引量:21
2009年
以R08为轮回亲本,18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亲本,经过不同代的回交和自交,选育出遗传背景与R08相近、但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的BC1F3和BC2F2各18个R08改良系。通过抗病性鉴定、配合力及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R08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36个改良系中,29个抗或高抗大斑病,大部分改良系的多数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与R08相比并无下降或有所提高;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选系的比较显示,对大斑病抗性的改良,回交1次自交2次(BC1F3)优于回交2次自交1次(BC2F2),且改良后代选系多数产量性状GCA大体相当;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的比较表明,供体对回交后代的影响较大,供体不同回交后代选系大斑病抗性及多数产量性状GCA存在较大的差异;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所创造的遗传变异无明显差异,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供体昌7-2和川321对改良R08的大斑病抗性和产量性状GCA作用较大,属优良供体亲本;w4-1和w10-1属回交改良优良选系。因此,利用回交法改良玉米自交系,在选准供体亲本的基础上,回交1次后,在自交过程中加强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及配合力测定,可提高回交改良的育种效率。
乔善宝王玉花杨克诚荣廷昭潘光堂高世斌
关键词:玉米供体回交法出苗率配合力SSR标记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群体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SSR标记对人工合成群体、地方种质群体和热带、亚热带群体等3种不同类型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6对SSR引物在供试群体内共扩增出184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型数以及遗传距离等分析表明,三类群体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热带、亚热带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大于地方种质群体和人工合成群体。这一结果说明热带、亚热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大,而人工合成群体与地方种质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则相对较小且基本相当。
母贵琴潘旭浩杨克诚
关键词:玉米SSR标记
玉米自交系08-641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玉米自交系08-641(R08)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向的回交后代均能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轮回亲本R08的一般配合力(GCA),以种子形状和颜色不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GCA有所提高的性状相对略多于以种子形状和颜色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部分回交后代部分性状GCA显著降低。改良系BCML50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高,且与测验种RP125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优良的改良系。
熊尧宇李芦江文水清陈文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回交配合力
7个玉米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31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08,以相似系数0.655为阈值,可将31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系有6个划入热带种质,2个划入Lancaster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1个划入Reid群,9个划入其他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热带种质群分别与Reid群、Lancaster群和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部份群体选系聚类出现交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所致。
李燕杨克诚
关键词:玉米杂优类群杂优模式自交系SSR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与利用被引量:5
2011年
回顾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利用研究的概况,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在玉米群体合成、改良与利用方面开展的研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结合玉米育种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提高玉米群体改良利用效率提出思路。就研究方法和内容而言,应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重点研究群体农艺性状及配合力表现、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和遗传组成等,探明群体育种潜势;合成群体时,应按杂优类群选择自身性状优良、配合力高且彼此又有一定差异的材料,以适当协调群体的遗传异质性与群体内优良个体出现频率两者的矛盾,在对群体遗传育种潜势评价的基础上,应针对群体存在的问题,确定好选择目标性状和选择强度,并利用适当的轮回选择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玉米群体改良利用效率;在群体改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群体改良效果评价,以便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改良方案;在利用人工合成改良群体选系前,应对群体的育种潜势进行评价,并根据群体遗传特性和自交后代配合力表现,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李芦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种质资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