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ZW052)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 地方学术:近代语言变革的突围路径
- 2021年
- 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文学革命初战告捷,开始进入理论建设阶段。新文学的倡导者们纷纷从各自的审美趣味、理论立场出发,梳理新式白话文学的前史,以期为今后的文学发展勾勒一条明晰的路线。今天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叙事,会发现两条截然相反的前史叙事脉络。对于"何谓五四文学语言之先声"这个问题,胡适与周作人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1921年1月,周作人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圣书与中国文学》一文。
- 王平
- 关键词:语言变革突围路径文学革命文学史叙事白话文学文学语言
- 1903年新知识阶层的崛起与民国文化空间
- 2017年
- 民国文化空间具有相当丰富的包容性,'个人体验的分离与精神趣味多样化'以及'新/旧、雅/俗文学的多元并存'~②就是明显的例证。究其原因,除却民国特殊的空间地理因素外,这一文化空间的主体特性亦值得思考。具体而言,知识阶层与实际政治活动之关系、其具体的组织形态、所擅长使用的传播媒介以及独特的话语形式,皆与民国文化空间的包容特性有着深刻的关联。若要厘清其复杂属性,需要追溯到晚清时期。
- 王平
- 晚清白话文运动“二元性”语言观再认识被引量:3
- 2009年
-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仅仅是从"启蒙工具"的角度去看待并使用白话,试图将白话与文言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调和,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深刻的语言困境。这一语言困境缘自于他们所秉持的"内俗外雅—体用分离"的"二元性"语言观。"二元性"语言观不仅昭示着清末民初转型期新知识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尴尬状态,同时亦寓示出由晚清至五四白话语言变革的关节点之所在。
- 王平
-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
- 动态的调适与融合——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启蒙形式选择
- 2014年
-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启蒙形式经历了由白话教科书到戏曲、宣讲再到白话报的递嬗调适过程。白话报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启蒙运动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原因就在于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将启蒙的根本目标、现代大众传媒的跨阶层传播以及白话的俗文体性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白话文运动中,白话报不仅取得了空前的启蒙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对新知识者摆脱"体用分离"的语言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晚清白话文运动启蒙形式的最终选择,实则是启蒙运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激发的结果,白话报这一启蒙形式的兴起预示着自戊戌维新以来的近代启蒙运动已演进到一个关节点,它即将冲破既定的雅俗阶层界线,由居高临下的单一启蒙架构转换为多种文化力量颉颃竞进的五四文化场域。
- 王平
- 关键词:启蒙现代传媒
- 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认同意识”困境被引量:2
- 2011年
- 白话、文言并行不悖的二元性语言观凸显了晚清一代所面临的"内俗外雅—体用分离"的"认同意识"困境。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白话报这一启蒙形式对启蒙者本身形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引导,使新知识者的"认同意识"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前期《杭州白话报》作为考察的中心,分析晚清新知识者在白话语言变革初期的具体写作状态,可以勾勒出这一群体在雅俗坐标上的位移趋向,亦能捕捉到晚清与五四两场白话文运动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
-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