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3A126)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张盛周罗莹李恩孙德文祝雪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组织化学定位
  • 3篇消化道
  • 3篇化道
  • 3篇化学定位
  • 2篇黏膜
  • 2篇消化道黏膜
  • 2篇ACP
  • 2篇ALP
  • 2篇ATPASE
  • 1篇团头鲂
  • 1篇组织化学
  • 1篇鳜鱼
  • 1篇酶组织
  • 1篇酶组织化学
  • 1篇胡子鲶

机构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张盛周
  • 2篇李恩
  • 2篇罗莹
  • 1篇祝雪
  • 1篇彭飞
  • 1篇孙德文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团头鲂消化道黏膜ACP、ALP、NSE、SDH、ATPase的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团头鲂消化道各部位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非特异性酯酶(NSE)、琥珀酸脱氢酶(SDH)、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分布与定位。方法运用冰冻切片、酶的组织化学技术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后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前肠,食道和中肠酶活性最低;ALP在前肠和中肠酶活性最高,后肠酶活性较低,食道中未检测出酶活性;NSE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前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中肠和后肠,食道酶活性最低;SDH在前肠酶活性最高,中肠酶活性较低,食道和后肠未检测出酶活性;ATPase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中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前肠和后肠,食道酶活性最低。结论不同酶在消化道各部位的活力不同,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相适应。团头鲂消化道5种酶的分布表明其前肠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中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后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
权梦雪罗莹彭迁迁彭飞李恩张盛周
关键词:消化道团头鲂
胡子鲶消化道黏膜ACP、ALP、ATPase、NSE、POX和SDH的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胡子鲶(Clarias fuscus)消化道黏膜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在胡子鲶消化道7个部位取样,采用冰冻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酶活性。结果 ACP在胃贲门和前肠活力最高,食道、中肠和后肠次之,胃体和胃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ALP在肠道各部位活力较高,在食道和胃中酶活力显著较低。ATPase除在食道酶活力显著较低外,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较高的活力。NSE在胃幽门和后肠酶活力显著较高,胃贲门和胃体次之,在食道、前肠和中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OX主要分布于后肠、胃体和幽门,在胃贲门和前肠酶活力显著较低。SDH在胃和前肠酶活力较高,中肠和后肠次之,食道中酶的活力微弱。结论根据6种酶的主要功能和各自的分布特点可推断,胡子鲶前肠和中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胃幽门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任秋楠陈婷婷陈娴娴韦勤勤李恩张盛周
关键词:胡子鲶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9
2016年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彭迁迁权梦雪罗莹孙德文祝雪张盛周
关键词:鳜鱼消化道酶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