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EC-KF201305)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彭俊陈沈良陈洪全李谷祺刘锋更多>>
相关机构:盐城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黄河三角洲
  • 2篇海域
  • 2篇沉积环境
  • 2篇沉积物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悬沙
  • 1篇悬沙浓度
  • 1篇悬沙输运
  • 1篇沙量
  • 1篇输沙
  • 1篇输沙量
  • 1篇输运
  • 1篇水沙
  • 1篇水下岸坡
  • 1篇浅地层
  • 1篇浅地层剖面
  • 1篇侵蚀性

机构

  • 7篇盐城师范学院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彭俊
  • 4篇陈沈良
  • 2篇陈洪全
  • 2篇李谷祺
  • 1篇刘付程
  • 1篇马随随
  • 1篇刘锋
  • 1篇赵晋军
  • 1篇李志文
  • 1篇吕春平
  • 1篇陈明
  • 1篇陈一强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的悬沙输运机理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2010年10月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各站位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各站位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并采用水深对瞬时物质输移量分解法,估算了各站位的余流、单宽净输水量和悬沙单宽净通量以及潮流输沙各影响项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为流向与岸线大致平行的往复流,各站位潮周期内垂向流速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十八井外海域的最大,其次为刁口河外海域,最小的为五号桩外海域。潮周期内单宽输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十八井和五号桩外海域的较大,刁口河外海域的较小,且输水方向与欧拉余流方向一致。悬沙输移量分解计算表明各站位潮流输沙的主要贡献项为平均流输移项(T1)和斯托克斯漂移项(T2)。研究海域13m水深以浅区域的底沙可在相应区域的常见波浪作用下起动、悬浮,被潮流输运,造成水下三角洲侵蚀,这与根据1976-2005年的实测水深资料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彭俊刘锋陈沈良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流速悬沙浓度悬沙输运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采集了26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经粒度分析获得各样品粘土、粉砂和砂3种粒级组分的质量百分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软件分析了粘土、粉砂和砂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根据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各粒级组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砂组分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距离为30.5 km;粘土和粉砂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距离分别为40.3 km和13.8km.在大于17.0 km的尺度上,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变异性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且以NE55°和SE145°两组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差异最为明显,这是由于波浪、潮流等因素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离岸梯度变化造成的.制图结果显示,废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粘土表现为近岸低、远岸高;砂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高值区主要在河口附近;粉砂表现为均匀性特征.
陈洪全彭俊陈沈良刘付程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沉积物地统计学
黄河三角洲潮滩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环境磁学方法作为沉积记录研究的重要手段,已在黄土、湖泊和陆架沉积物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将此方法应用于潮滩沉积环境的研究并不多。因此,通过测量黄河三角洲潮滩YDZ1柱样沉积物磁学和粒度参数,结合AMS^14C测年数据,对末次冰盛期后黄河三角洲潮滩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假单畴(PSD)~多畴(MD)晶粒为主的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潮滩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磁学参数中的χARM,χARM/SIRM和χARM/χ可视为粘土(〈4gm)或细粒级组分(〈32μm)含量的代用指标。潮滩沉积相序自上而下为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和河流相,沉积环境表现为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演变过程。
彭俊陈洪全马随随李志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磁性特征沉积环境
195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入湖总沙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6年,入湖总沙量突变滞后于入湖总水量;(3)流域径流量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而输沙量变化主要受水土保持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且水库拦沙是鄱阳湖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彭俊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径流量输沙量
潮滩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4年
由于潮滩组成要素不稳定、地理区位特殊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导致潮滩极易受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发生自然系统脆弱性(包括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潮滩脆弱性评估方法(诸如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综合评估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高程面积法等单一影响评价法)基础上,根据潮滩脆弱性评估的选择原则,构建了潮滩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赵晋军彭俊陈明吕春平
关键词:脆弱性技术指标
末次冰盛期后黄河三角洲潮滩沉积及其环境指示被引量:3
2014年
15万年左右黄河切穿三门峡后,建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并在其上频繁摆动入海,其中1000年以来年均入海沙量高达11~12亿t。入海泥沙的大量沉降,形成了众多古黄河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于1855年。根据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粒度的垂向变化,结合AMS^14C测年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后黄河三角洲潮滩的沉积信息及其沉积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潮滩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从上而下各沉积层段之间的平均粒径①值和分选系数表现为减小-增加-战小的变化趋势,偏态和峰态表现为增加-减小-增加的变化趋势;沉积相序经历了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河流相,这表明沉积动力环境表现为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变化过程。
彭俊陈沈良李谷祺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粒度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侵蚀性岸段水下岸坡地质灾害及其空间分布被引量:8
2014年
黄河的高含沙量和尾闾的频繁摆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利用精密的测深仪,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剖面仪和侧扫声纳等设备同步扫测所获取的记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侵蚀性岸段水下岸坡的地质灾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测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冲蚀构造、凹坑与洼地、海底滑坡、海底刺穿、不均匀地层(切蚀-填充构造、声学透明层)、埋藏冲沟和古河道。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平行岸线的带状分布,按水深可划分为3个区域。6m水深以浅区域,主要发育冲蚀构造,且冲沟、边缘陡坎和蚀余构造相间分布。6~14 m水深区域,主要发育凹坑与洼地、海底滑坡、海底刺穿和分布广泛的声学透明层。14 m水深以外区域,主要发育埋藏冲沟和古河道,其形成主要与海平面上升有关。
彭俊陈沈良陈一强李谷祺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浅地层剖面侧扫声纳地质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