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1040)

作品数:32 被引量:202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力伟张俊廷吴震郝淑煜汤劼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手术
  • 10篇脑膜
  • 10篇脑膜瘤
  • 7篇入路
  • 7篇外科
  • 7篇颅底
  • 5篇预后
  • 5篇外科手术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血管
  • 4篇岩斜区
  • 4篇肿瘤
  • 4篇显微外科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乙状窦
  • 3篇神经系

机构

  • 2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兵器工业北京...

作者

  • 23篇张力伟
  • 20篇张俊廷
  • 19篇吴震
  • 13篇郝淑煜
  • 9篇汤劼
  • 7篇王亮
  • 7篇贾桂军
  • 7篇李达
  • 7篇肖新如
  • 6篇黄冠又
  • 5篇王科
  • 4篇万虹
  • 4篇周大彪
  • 4篇杨阳
  • 4篇冯洁
  • 3篇马芙蓉
  • 3篇鲍圣德
  • 2篇耿素民
  • 2篇徐震纲
  • 2篇张建国

传媒

  • 18篇中华神经外科...
  • 7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7篇2013
  • 25篇201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awase’s入路对岩斜区暴露范围的量化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量化研究Kawase’s入路对岩斜区的暴露面积,明确Kawase’s入路适用范围,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头颅湿标本8例,采用Kawase’s入路进行手术模拟操作,观察神经、血管走行关系,并测量重要结构,采用CT三维重建测量岩斜区暴露范围。结果 Kawase’s三角磨除深度为(1.16±0.14)cm,岩斜区暴露面积为(5.48±0.71)cm2,暴露范围下限距鞍背(2.26±0.22)cm。该入路可暴露中上斜坡、蝶岩裂部和海绵窦后部。结论 Kawase’s入路适用于位于内听道内侧中上斜坡、蝶岩裂部及颅中窝底肿瘤,伴或不伴海绵窦侵袭。
李达杨阳肖新如汤劼郝淑煜李储忠刘庆良张力伟吴震张俊廷
关键词:岩斜区神经解剖学
中国人群WRN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Werner(WRN)基因与中国人群脑膜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对215例病理确诊的脑膜瘤病人和219例健康人,采用Snapshot方法对4个多态性位点(rs3024239、rs2725364、rs1800392、rs1801195)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脑膜瘤与健康人群之间WRN基因不同位点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并根据性别、年龄及病理亚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rs3024239多态性位点与内皮型脑膜瘤发病关联,rs3024239位点携带等位基因C的人群内皮型脑膜瘤的发病风险较低(P=0.015)。余3个位点多态性与脑膜瘤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4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年龄与性别的脑膜瘤人群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中国人群中WRN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rs3024239位点等位基因C能降低内皮型脑膜瘤的发病风险。
王科郝淑煜黄冠又冯洁万虹历俊华王亮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脑膜瘤
前、侧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前、侧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影像及病理证实为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3~71岁,手术均由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医生联合实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2h,出血量平均1200ml,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6例,分别因累及海绵窦、视神经、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死亡1例,16例患者术后随访3—73个月,平均29.9个月;复发死亡1例,复发带瘤生存1例。结论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需多学科联合切除,个体化手术入路的选择、早期阻断肿瘤血供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关键。
钱海鹏万经海李学记徐震纲张力伟
关键词:前颅底侧颅底脑膜瘤手术
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rA/KA)(35.1%)。全切(SimpsonI、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rA/KA(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r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F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吴震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汤劼肖新如贾桂军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脑膜瘤岩斜区乙状窦前入路颞下入路
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患者22例,男:女=10:12,平均39.4岁。最常见症状是听力障碍,其次为后组脑神经症状。手术分为乙状窦一球前方、后方及联合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病理检查4例为WHOII级,恶性(WHOⅢ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暂时下降,后逐渐改善。共6例肿瘤复发,其中WHOⅡ~III级4例。仅1例恶性脑膜瘤于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中非良性脑膜瘤所占比例高,虽然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但仍要注意保护后组脑神经功能。
汤劼吴震张俊廷贾桂军肖新如周大彪李德岭张力伟
关键词:颈静脉孔脑膜瘤颅底外科
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的显微手术治疗(附56例报告)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的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伴视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采用冠切单侧额下入路,28例经额底外侧入路,6例经额颞入路。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2例,Ⅱ级切除28例,Ⅳ级切除6例。术后视力改善47例,无明显变化7例,2例恶化。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及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同时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周辉贾桂军吴震耿素民王亮郝淑煜李达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脑膜瘤鞍结节视力障碍显微外科手术
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和预后KP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的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李达杨阳郝淑煜汤劼肖新如万伟庆周大彪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延髓血管外科手术预后
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1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灶共32个,其中位于脑桥29个,中脑2个,延髓1个。手术组包括手术治疗3例,非手术组包括保守观察7例和γ-刀治疗1例。结果随访11例,时间6~77个月。首次发病时平均KPS评分为(64.5±15.7),随访平均KPS评分为(71.8±15.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7)。非手术组再次出血4例,手术组无再次出血,2组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236)。结论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较大和症状较重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首选切除主要病灶。无显著症状和病灶较小且深在者可保守观察。
李达郝淑煜杨阳谢琳汤劼肖新如万伟庆周大彪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脑干多发性神经外科手术
老年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2013年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ma,HB)系血管源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占后颅窝肿瘤的9%~10%,小脑半球是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其好发于成年人,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病例少见,国内文献鲜有报道。我们成功手术治疗2例老年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
周辉吴震贾桂军王亮郝淑煜王科田凯兵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文献复习老年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后颅窝肿瘤血管源性
颞骨解剖变异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颞骨CT解剖参数变化,探讨颞骨解剖变异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例组)与37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颞骨CT,对咽鼓管外耳道角(auditory tube angle,ATA)、岩枕角(petroclival angle,PCA)、乳突气房面积(mastoid aera,MA)、外耳道上棘乙状窦间距离(henle spine and SS,H-SS)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结果①病例组患侧ATA、MA、H-SS分别是150.13±5.76,190.89±152.61,11.61±3.41,病例组非患侧ATA、MA、H-SS分别是151.33±5.49、336.45±175.22、12.69±3.43。对照组ATA、MA、H-SS分别是148.57±4.38、470.13±170.47、12.81±3.49。②组间比较,病例组患侧与对照组ATA、MA、H-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非患侧与对照组ATA、MA、H-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病例组的患病侧与非患侧MA、H-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对照组中,ATA与PCA、ATA与H-SS,PCA与MA、PCA与H-SS均具有低度相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中,H-SS与MA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颞骨解剖参数之间相互关联、影响。颞骨解剖变异,较大的ATA,较小的乳突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各解剖参数间关系失衡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解剖特点之一。
张绍兴马芙蓉邬海博杜晨段青川李涛
关键词:咽鼓管乳突颞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