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05)
- 作品数:6 被引量:249H指数:4
- 相关作者:邓宏图王剑锋雷鸣苏丹妮邵朝对更多>>
-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绩效、影响与变迁机制辨析被引量:23
- 2014年
- 私人部门对于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除了取决于激励与协调两大因素的权衡外,还受到政府对私人收入强制汲取程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被选择,并不是对合作组织的抛弃,而是对人民公社体制蕴含的"政府强制抽租"模式的内生反抗。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与政府降低对农业的资源强制抽取程度"偶然性"的历史巧合,支撑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信念,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然而,上述制度变迁路径不仅引发了规模经济效益丧失、农村公共品提供能力下降以及宗法势力抬头等一系列直接负面作用,而且由于社会改革高昂的回溯性成本给目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带来桎梏。
- 王剑锋邓宏图
-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
- 地权、资本与农业经济组织:一个基于比较案例研究的经济学分析
- 本文认为,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直接刺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起点,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社会转型路径具有极大差异性。研究表明,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所积累的组织资源和政治资源对此后的制度选择...
- 邓宏图
- 孝道、宗族、社群和市场——传统中国孝道社会实践的经济逻辑被引量:6
- 2018年
- "孝道"本质上是家庭内父辈和子辈间的合约,目的是为了解决农耕社会下父辈的养老和子辈的生育、抚养问题。在传统社会下的中国,父辈用自己手中的财产和其他社会资源去交换子女未来对自己的赡养,进而产生了以孝敬父母、多子多福、诸子析产等为核心的信念、规范和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存在于血缘、家庭领域中的治理代际契约问题的"孝道"和"集体惩罚",借助"关联博弈"和"重复交易"机制,不断向宗族组织、社区规范、市场经济、国家治理等领域扩散,形成了具有进化稳定均衡意义的、以"人格化交易"为特征的"治理机制",最终成为可以表征汉民族和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行为特征。
- 雷鸣邓宏图吕长全齐秀琳
- 关键词:孝道
- 房价、土地财政与城市集聚特征:中国式城市发展之路被引量:216
- 2016年
- 不断高企的房价和"高烧不退"的土地财政构成了中国式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系统构建了房价、土地财政与城市集聚特征的影响机制,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282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鉴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和行业间工作转换成本的广泛存在,房价通过扩散机制主要对低端劳动者产生强有力的挤压,引发产业由低端行业向高端行业集聚的结构演变,进而与城市多样化特征呈"倒U"型;在财政分权和增长竞赛的双重激励下,土地财政扩张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偏向性配置进一步激化产业结构刚性,抑制城市向多样化发展。深入而言,工业化进程决定了房价上涨主要诱发制造业内部的"U型"梯度升级。市场导向的房价扩散力量与富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土地财政虽均通过产业结构影响城市集聚特征,却呈相悖效果。因此,在与土地财政的互动中,房价上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集聚特征的效力被不断削弱。
- 邵朝对苏丹妮邓宏图
- 关键词:房价土地财政产业结构
- 近代日本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历史制度分析——从女工登录制度到等级工资制度
- 2013年
- 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近代的工业化、市场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非正式的组织和私人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由近代工业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引入所造成的、以企业"相互挖掘"和"女工跳槽"为特征的混乱的劳动力市场时,正式的司法程序和市场治理都不能有效予以解决。但通过对诹访制丝同盟进行的历史制度分析表明,依靠着传统的合作和互惠的信念,以诹访制丝同盟、女工登录制度、等级工资制度等民间自发的组织和规则为治理,制丝企业主和女工之间逐渐在技能选择、雇佣战略、能力判断、离职行为等方面形成了带有博弈和演化均衡性质的行为选择。随着与合作、互惠和自我约束相关的共享信念、均衡行为在企业主和女工之间的重复和扩散,诹访地区的制丝企业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劳动力流动治理,日本近代劳动力市场由此实现了稳定。
- 雷鸣邓宏图
-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历史制度分析
- 地权、资本与农业经济组织:一个基于比较案例研究的经济学分析
- 2013年
- 本文认为,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直接刺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起点,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社会转型路径具有极大差异性。研究表明,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所积累的组织资源和政治资源对此后的制度选择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这造成了以江苏华西村为代表的若干地区与以山东寿光为代表的更多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分岔。决定农业与农村社会转型的更关键因素是农村地权与资本以及两者相互结合的状态与性质。对寿光农业的调查表明,需求结构变化触发了农民的技术和产业选择,而产业选择导致农产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后者诱发了价格竞争并引起组织和制度选择(竞赛),结果由于资本与地权结构及其性质上的差异性而造成同一地区出现多种形态的农业经济组织。由需求结构的持续变化而引致的技术、产业、组织和制度竞争将使新型农业代替传统农业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社会的整体转型。
- 邓宏图
- 赶超型工业化的模式变迁与经常项目顺差——一个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被引量:4
- 2013年
- 文章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整体性分析显示,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对外需和外资的双重需求不同,重工业优先模式遗存的高储蓄率体制使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更多地表现为对外需拉动的单一需求。中国在总体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随着政府对加工贸易型FDI的优惠力度不断升级,出现了资本顺差带动贸易顺差增长的现象。
- 王剑锋顾标邓宏图
- 关键词:经常项目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