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GCXZ-EW-407-2)
-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赵必强宁百齐万卫星宋茜丁锋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2011年5月28日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的GPS台网监测
-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及全球GPS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246个GPS接收台站的TEC观测资料,观测研究了2011年5月28日一次中等强度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出现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STTD),并给出...
- 宋茜丁锋万卫星宁百齐赵必强
- 关键词:GPS
- 文献传递
- 2011年5月28日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的GPS台网监测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及全球GPS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246个GPS接收台站的TEC观测资料,观测研究了2011年5月28日一次中等强度磁暴期间中国地区出现的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LSTID),并给出了中国地区的二维TEC扰动图像.结果表明:在磁暴恢复相期间,我们一共监测到两个LSTID事件,一个发生在午夜前的中国西南地区,另一个发生在午夜后的东北地区.TEC二维成像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两次LSTID在中国地区的连续传播过程,西南地区午夜前的LSTID由低纬向中纬沿北偏东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6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约500km;东北地区午夜后的LSTID由中纬向低纬沿南偏西的方向传播,其持续时间约为70min,水平传播距离约1200km,等相面的宽度最大可达1400km.对TEC扰动进行互谱分析得到两次LSTID的传播参量,发现午夜前的LSTID的水平传播相速度和相对扰动振幅的平均衰减率都比午夜后的LSTID的要大,这可能是由午夜前西南地区较高的背景垂直TEC0及背景大气温度引起的.研究还表明,午夜后的LSTID是由北极区活动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通过对高纬地区水平地磁分量H的分析,可以估计出其激发源应位于140°E以东,42°N以北的1400~2600km范围之内;而对于午夜前的LSTID,则可能是由赤道电集流引起的焦耳加热激发的大气声重波产生的.
- 宋茜丁锋万卫星宁百齐赵必强
- 关键词: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