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43)
- 作品数:34 被引量:378H指数:11
- 相关作者:阿里木江·卡斯木杨雅楠高倩唐兵汪慧玲更多>>
- 相关机构:新疆师范大学千叶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生态足迹的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2017年
- 南疆地区生态系统原本较为脆弱,最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该地区环境形势逐年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南疆地区2000至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发现期间生态足迹趋于增长的趋势,但是生态承载力没有呈现变化,保持平稳的水平。从南疆各地区同一时期的生态足迹变化情况来看,各地区生态足迹趋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生态足迹较高的地区有阿克苏地区,而较低的有克州和和田地区,其他地区的生态足迹也趋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较差,生态系统支撑能力呈逐年降低的态势。
- 奥布力·塔力普杨雯晶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
-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性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基于南疆地区1989—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协调度分析法,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Landsat TM,ETM+、ALOS/AVNIR-2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城市和耕地面积信息,分析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相关性以及协调性,找出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近24a南疆地区处于城市化较慢的发展时期,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库尔勒市,较高的有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最低的是阿图什市;(2)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等城市的耕地面积出现增长趋势,阿图什市和和田市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3)1989—2012年南疆地区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关系逐渐向良性发展,从1990年的不协调变了2012年的基本协调,说明研究期间南疆地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协调度各年份的变化均不一致。
- 古丽美合日.阿巴斯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资源南疆
- 基于多遥感数据的喀什市1972-2010年城市扩展研究被引量:23
- 2014年
- 以Landsat 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建设用地、耕地、水体、林地和未利用地信息.通过引入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率、重心坐标等指标和运用叠加、转移矩阵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新疆喀什市扩展的时空规律和形态特征,并选取社会经济、人口、基本建设投资等驱动因子对城市扩展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972-2010年间喀什市城市用地增长呈明显的加快趋势,城市用地总体扩展速率与强度从1990年开始不断提高.转移矩阵计算表明,1972-2010年间建设用地扩展面积主要是占用耕地来的.研究期间城市重心主要以NW、S、NW、NE方向转移.城市扩展驱动分析可知,经济因子和人口因子是驱动喀什市扩展的主要因子.
- 茹克亚.萨吾提阿里木江.卡斯木玉苏普江.艾麦提
- 关键词:遥感影像
-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评价被引量:18
- 2015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来,不同省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提炼选取11类指标,对西部地区12省区环境污染程度的距离相似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甘肃、广西、云南、重庆和陕西等省区的距离相似归为第一类聚类;内蒙古和四川归为第二类聚类;西藏、宁夏和青海等省区的距离相似属于第三类聚类;新疆归为第四类聚类.要处理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二者进行协调,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奥布力.塔力普汪慧玲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生态环境系统聚类分析
- 干旱区典型城市下垫面特征及其与地表热环境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2
- 2015年
- 基于2011年8月11日Landsat TM遥感影像,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模型提取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下垫面不透水面丰度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建成区地表温度,并通过分级方法分析两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不透水面丰度、植被覆盖度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方法,基于中等分辨率TM影像提取干旱区城市乌鲁木齐建成区不透水面,成本低,精度高(精度检验总体均方根RMS为0.003,远小于精度规定值0.02),且该方法可较好地区分光谱特性相似的城市建设用地和裸地,对干旱区城市用地信息提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不透水面丰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正相关,R^2为0.69,植被盖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负相关,R^2为0.74;(3)裸地因具有极高的地表温度,形成局部的热岛中心,对干旱区城市地表热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减少和改变裸地对于缓解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买买提江.买提尼亚孜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热岛效应乌鲁木齐干旱区
- 干旱区绿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以喀什市为例被引量:9
- 2015年
-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 哈尚辰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TOPSIS法
-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格局分析与模拟被引量:34
- 2019年
- 基于1995—2015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应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Getis-Ord热点区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讨论两者空间自相关关系及年际变化的冷热点空间分布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近30 a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波动变化态势,但总体上表现为减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耕地、林草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高值区域多年来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县林地面积较多的地区,低值区域集中分布于乌鲁木齐中心四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的周边区域。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与空间聚集特征,高-高、低-低聚集分布分别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低值区域高度重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热冷点区呈逐年增加趋势,热点区增加与近年来乌鲁木齐大力推行生态保护及修复等措施有极大关联,冷点区增加与城市建成区无序扩张及土地开发等一系列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 朱增云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乌鲁木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文中探讨皮山县绿洲景观格局近25年的时空变化状况和绿洲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1991-2015年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在RS技术的支持下对皮山县绿洲进行了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水文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皮山县绿洲24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并探索导致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4年间皮山县绿洲面积增加了410.3km^2,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最为明显,增加面积分别达412.71km^2和48.96km^2,草地、水域和林地均出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皮山县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体现在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度的增加和耕地破碎度的下降。
- 艾克拜尔·买提尼牙孜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驱动力遥感
- 近20a来新疆主要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11
- 2015年
- 以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手段,采用景观指数、城市扩展强度,分析了新疆16城市扩展的时间特征,通过城市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研究不同阶段城市扩展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新疆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面到点,即点—面—点的过程。重心转移分析将新疆城市分为2类:第一类是单向向外扩展城市,主要是昌吉、石河子、库尔勒和塔城。扩展方向分别为西北,东北,东南。这些城市在1990—2000—2010年间向一个方向不断地扩展。第二类是多向向外扩展城市,主要是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阿勒泰、阿图什、阿克苏、博乐、哈密、吐鲁番、和田、奎屯和喀什。这些城市在1990—2000—2010年向不同的方向扩展。计算出的城市扩展速度也可分为快速、中速、低速3类。
- 茹克亚.萨吾提阿里木江.卡斯木
- 关键词:景观指数遥感影像
- 基于遥感和GIS的新疆绿洲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61
- 2013年
- 以新疆1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时相卫星遥感资料,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城市的空间特征信息,并通过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率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990-2010年以来新疆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城市的空间分布由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绿洲经济所决定,许多城市的发展依托于绿洲,城镇的形成具有"亲水性"的特点,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交通干线附近往往形成城镇相对集中的城市带或城市群.南北疆城市之间在扩展速度及强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位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城市大多属于扩展速度相对较快、扩展强度相对较大的扩张类型,而南疆城市的扩展速度则相对较慢、扩展强度也相对较小.通过对城市紧凑度和分维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新疆城市平均紧凑度呈下降趋势,而分形维数呈增长的趋势,说明整体上新疆城市空间结构有趋于松散化的趋势,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够合理,有待改善.
- 阿里木江.卡斯木唐兵古丽克孜.吐拉克
- 关键词:RSGIS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