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417003)

作品数:53 被引量:875H指数:22
相关作者:张奇刘元波李云良吴桂平赵晓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24篇水利工程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7篇鄱阳湖
  • 10篇湿地
  • 9篇水文
  • 9篇鄱阳湖流域
  • 9篇湖流
  • 8篇遥感
  • 8篇湖泊
  • 7篇土壤
  • 7篇MODIS
  • 6篇地下水
  • 5篇洞庭湖
  • 5篇水文模型
  • 5篇长江
  • 4篇地下水位
  • 4篇蒸散
  • 4篇水位
  • 4篇气候
  • 4篇鄱阳湖湿地
  • 4篇流域
  • 4篇径流

机构

  • 48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江西师范大学
  • 5篇河海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山东省水利科...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湖北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北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张奇
  • 20篇刘元波
  • 16篇李云良
  • 14篇吴桂平
  • 10篇姚静
  • 10篇赵晓松
  • 9篇李相虎
  • 6篇许秀丽
  • 5篇赖格英
  • 5篇叶春
  • 4篇姜加虎
  • 4篇王晓龙
  • 4篇叶许春
  • 4篇范兴旺
  • 4篇吉红霞
  • 4篇李梦凡
  • 3篇刘健
  • 3篇孙占东
  • 3篇黄小兰
  • 3篇黄群

传媒

  • 20篇湖泊科学
  • 1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遥感学报
  • 2篇Chines...
  • 2篇湿地科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水文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6篇2017
  • 7篇2016
  • 12篇2015
  • 8篇2014
  • 15篇2013
  • 9篇2012
  • 1篇201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百年来洞庭湖堤垸空间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系统分析洞庭湖堤垸的空间变迁规律对于阐明湖区调蓄水量的变化原因及其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洞庭湖民国前期(1921~1930年)、民国后期(1930~1949年)、解放初期(1950~1963年)、20世纪70年代(1963~1980年)和现状(80年代至今)5个时期的堤垸演变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的变迁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自民国以来洞庭湖的堤垸面积虽不断增加,但速率明显减慢,从最初的31.26%减缓至现在的2.73%;民国前期洞庭湖堤垸面积为5 084.19km2,民国后期所围堤垸主要集中在沅江中东部;至解放初期,通过兴建国营农场,并且在大通湖及西、南洞庭湖进行围垸,堤垸面积增加至8 102.10km2;至20世纪70年代,堤垸扩展部分主要集中在湖区西北角;近30a来,由于"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堤垸面积及其分布相对变化不大。
吉红霞吴桂平刘元波
关键词:洞庭湖围垦
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驱动作用被引量:8
2014年
以1960-2007年鄱阳湖流域14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监测资料以及"五河"水系中5个水文监测站的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流域气温、降水、潜在蒸发以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降水和潜在蒸发对径流的驱动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年代气候变化对赣江、信江以及抚河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960-2007年鄱阳湖流域气温升高,降雨增加,潜在蒸发量却呈长期的下降趋势,径流变化过程与降雨过程总体一致,但不同时期各站点变化趋势差异较大.气候变化对径流的驱动作用表明,相对于流域1960s的气候条件,其他年代气候变化均起着增大径流的作用,其中气候变化驱动作用最大的1990s导致径流增加194.3~321.3mm,最小的2000s导致径流增加32.7~106.5mm.此外,受不同年代流域降雨变率以及流域调蓄作用影响,1970s和1990s气候变化导致的径流增量以信江为最,而1980s和2000s则是赣江最大.
叶许春刘健张奇杨勋林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鄱阳湖流域
1950s以来洞庭湖调蓄特征及变化被引量:14
2016年
针对洞庭湖区淤积、围垦和江湖关系变化对湖泊调蓄功能的影响,根据洞庭湖调蓄属于典型复合洪水波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离散小波分解和计算入、出湖径流过程方差的方法揭示1950s以来洞庭湖调蓄特征及其实际调蓄作用的多年变化.结果发现:洞庭湖削减的洪峰主要是32 d以下的中短尺度洪水波,其全年整体削峰系数在0.13~0.56之间;从入、出湖径流方差多年变化体现的调蓄效果看,洞庭湖区近几十年淤积围垦虽然极大地改变了湖区面积和容积,但并未使湖泊调蓄作用发生大的变化.结合洞庭湖削峰系数与城陵矶-螺山段水位落差的对应关系,认为在整个江湖系统关系中洞庭湖的调蓄能力是被动的,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城陵矶以下河段过水能力对洞庭湖泄流的制约.从整个江湖关系下的洞庭湖调蓄变化特征看,1990s以来湖区"小水大灾"的原因之一是入湖径流过程的短尺度方差和削峰系数较大,本质上是由荆江裁弯和三峡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引起的长江螺山段出流使出湖径流方差减小造成的.
黄群孙占东赖锡军姜加虎
关键词:洞庭湖小波分析江湖关系
近30年来鄱阳湖湖盆地形演变特征与原因探析被引量:29
2015年
利用鄱阳湖1980、1998和2010年3期湖盆水下地形数据,结合出、入湖泥沙输移数据以及流域水土流失、水库建设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鄱阳湖近30年来湖盆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80-1998年,松门山以南主湖体位置淤积现象明显,平均淤高0.82 m,该淤积主要是由这一阶段内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所引起的;1998-2010年,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淤积现象减缓.但是在入江水道上湖盆高程显著下降,平均下降速率高达30.75 cm/a,这与入江水道处持续采砂和水流冲刷等因素有关;近30年来,"五河"入湖的洲滩区域冲淤变化及趋势有所差异,修水、抚河及赣江三角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饶河入湖漫滩总体上以淤积为主,且地形坡度趋于变缓.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及航运管理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吴桂平刘元波范兴旺
关键词:鄱阳湖冲淤变化GIS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鄱阳湖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受地形高程、湖泊水位、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气象等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为了研究鄱阳湖典型湖泊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的关系,本文采用现场自主观测先行对气象要素、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
许秀丽张奇李相虎李云良邵敏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降水湿地鄱阳湖
文献传递
洞庭湖水面面积与城陵矶水位之间的绳套关系被引量:20
2017年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与长江连通,在防洪抗旱和湿地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Terra/MODIS L1B遥感数据,提取了2000-2012年洞庭湖水面面积,结合同期城陵矶水位观测数据,建立了城陵矶水位与洞庭湖水面面积的绳套关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洞庭湖水面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规律性的涨落,具有明显的涨(4-6月)-丰(7-9月)-退(10-12月)-枯(1-3月)的水文特征;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由湖体中心向外扩张,随后由外向湖体中心逐渐收缩的变化过程;洞庭湖水面面积与城陵矶水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不同时期的相关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枯水期二者相关性较低,丰水期相关性最高,涨水期和退水期相关性较高;这种差异与各个时期的主导因素不同有关,长江来水对枯水期、丰水期的绳套关系影响较大,其中东洞庭湖最为明显;不论丰水年(2002年)或干旱年(2011年),洞庭湖水面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位之间的相关性均较高.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江湖关系的宏观复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洞庭湖水域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治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柯文莉陈成忠吉红霞陈秘刘元波
关键词:长江洞庭湖江湖关系
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对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的河道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同时,通过Mothur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和文库稀释曲线.结果表明,上下游河道水和地下水均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古菌(Archaea)为优势种群,变形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9.7%、30.3%、28.1%、20.9%、14.2%;厚壁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9.7%、20.3%、19.8%、8.6%、39.6%;古菌(不可培养的泉古菌和广古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R2、R3分别占各自总数的14.2%、12.3%、11.7%、12.1%、3.5%.表明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有一定的趋同性.另一方面,酸杆菌(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 OPx等在不同采样点的丰度各异,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多样性指数与稀释曲线有所不同,揭示小流域的微生物组成、结构具有空间差异.研究显示,受周围水文地质条件、补给差异等影响,微生物种群随之演化,微生物特征与水文地质、化学离子密切相关.
黄小兰陈建耀周世宁谢丽纯杨雪韵蒋华波董林垚
关键词:小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
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和TRMM数据对长江流域降水模式与极端水文过程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和水文事件的发生,降水是区域干旱与洪水事件最直接驱动因素。以TRMM/PR月累积降水反演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对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模式进行提取,并对比分析了主要模式振幅强弱与极端水文事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EOF方法及TRMM/PR数据可以较好地识别降水主要模式,通过时空尺度变换成功揭示主要降水模式强弱与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的对应关系。鉴于日益丰富的巨量水文气象时空数据,EOF方法在模式提取、水文模拟、极端事件预估及灾害适应性研究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孙占东黄群姜加虎OPP Christian
关键词:降水
基于卫星降水的鄱阳湖流域旱涝分析及其可靠性检验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热带测雨卫星(TRMM)3842降水数据,通过z指数方法对鄱阳湖流域1998年1月~2010年12月旱涝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流域内15个雨量站观测降雨数据同样采用z指数方法分析流域旱涝变化,与TRMM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其精度和可靠性。结果显示:TRMM降水与地面雨量站观测降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能正确反映流域的降水情况;其计算的z指数在1998~2010年以0为中心呈锯齿状增大减小交替变化,所反映的洪涝事件主要发生在4~6月,占全年的60%左右,而干旱主要发生在9月~翌年1月份,其与鄱阳湖流域降水的年内分布特征是一致的;同时,基于TRMM降水反映的流域旱涝等级与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TRMM降水能够用于流域旱涝的空间分布监测。
李相虎张奇李云良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TRMM降水旱涝分析Z指数
利用共线方程的ALOS DEM制作误差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卫星遥感是获取DEM数据的重要手段,定量化和降低DEM数据误差是应用DEM数据的前提。在共线方程理论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DEM数据精度与内外方位元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覆盖鄱阳湖地区的ALOS PRISM立体像对为研究数据,根据SRTM数据计算DEM误差,并求解影像内外方位元素误差。研究表明:影像角度误差是影响DEM误差的主要因素。消除角度元素误差后,DEM数据误差的均值由4.4m降为0.2m,标准差由7.7m降为2.7m。
范兴旺刘元波
关键词:SRTMALOSPRISM内方位元素外方位元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