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02)
- 作品数:56 被引量:791H指数:17
- 相关作者:杨跃进杨进刚许海燕高晓津乔树宾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中国31个省份107家医院的26592例AMI患者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MI类型、心脑血管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和AMI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或)肥胖、吸烟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资料,将具有完整危险因素信息的2439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患者年龄为(62.2±13.8)岁,其中男性18162例(74.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8209例(74.6%)。男性患者年龄为(60.2±13.7)岁,低于女性[(68.2±12.3)岁];体质指数为(24.2±3.0)kg/m^(2),高于女性[(23.8±3.4)kg/m^(2)];超重和(或)肥胖、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腻饮食和AMI病史比例分别为51.8%、55.2%、7.2%、3.8%、80.4%和7.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5.9%、9.9%、5.8%、2.3%、65.0%和5.9%);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卒中病史比例分别为46.5%、17.2%、77.8%和8.5%,均低于女性(分别为61.4%、24.8%、81.7%和11.1%);均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管病史的比例分别为0.6%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别于对全部患者的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脂异常比例、青年和中年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老年组超重和(或)肥胖、缺乏运动比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于女性患者,超重和(或)肥胖、肥腻饮食和吸烟等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 张旻高晓津杨进刚苏淑红杨跃进许海燕冯媛媛宋雷吴元张峻胡奉环乔树宾李卫伏蕊孙慧董秋婷严欣欣张璇叶蕴青金辰
- 关键词:心肌梗塞性别因素年龄分布
- 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 分析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7例,随访至2014年12月或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给予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且LVEF≥50%,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绝对值较基线缩小≥10 mm且LVEDD≤55 mm为左心室逆重构,调查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基线)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左心室逆重构的基线预测指标.结果 137例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25个月(范围6-64个月)后,46例(33.6%)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其LVEF由基线的(30.8±5.9)%提高至随访的(59.7±4.6)%(P<0.01),LVEDD由基线的(63.8±4.0)mm缩小至随访时(49.6±3.5)mm(P <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1 mmHg =0.133 kPa),OR=1.379,P<O.01]、心电图QRS间期(≤100 ms比> 100 ms,OR=2.959,P<0.01)及入院LVEDD(每增加5 mm,OR=0.684,P<0.01)3个基线临床指标是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约1/3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过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可发生左心室逆重构.入院收缩压高、心电图QRS间期短及基线LVEDD小的患者发生左心室逆重构的可能性大.
- 张健邹长虹黄燕周琼张宇辉吕蓉
- TIMI评分与GRACE评分对中国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6
- 2019年
- 目的比较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全部数据均来自前瞻性、多中心的大规模临床注册研究——中国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该研究在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共连续入选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107家医院的NSTEMI患者5 896例。对NSTEMI患者进行TIMI评分和GRACE评分,通过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在5 896例NSTEMI患者中,4 020例(68.2%)为男性,年龄为(65.4±12.1)岁,住院天数为10.0(7.0,13.0)d。住院死亡353例(6.0%);213例(3.6%)发生过院前心脏骤停;651例(11.0%)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时间为529.5(256.0,1 065.0)min,其中645例(10.9%)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例(0.1%)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接受他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比例分别为94.8%(5 587例)、71.7%(4 228例)、65.5%(3 864例)和26.0%(1 533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模型计算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对院内死亡率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9(95%CI 0.532~0.586)和0.793(95%CI 0.768~0.8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RACE评分对中国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优于TIMI评分。
- 吴超高晓津赵延延杨进刚杨跃进许海燕严若华吴元乔树宾王杨李卫孙毅金辰春语诗代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 关键词:心肌梗死医院死亡率危险评分
- 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评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其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探索并推广有效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划分和预后预测方法不仅有利于临床诊疗决策的制定,且对冠心病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起到重要作用。为比较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评分,探寻符合当代情况,且适用于真实世界的风险划分和预后评估系统,作者回顾并讨论了GRACE、TIMI、PURSUIT、CADILLAC、Zwolle等危险评分的特点及研究进展。最后,从不同角度阐述危险评分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期达到指导评分系统研究的目的。
- 吕俊兴许海燕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评分预后
- 通过移动技术实现多中心用药指南遵从性干预研究
- 2016年
- 目的:针对我国临床医师二级预防用药指南遵从性不足问题,进行跨区域多医院干预,以提高医师用药指南遵从性。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三十家医院开展,通过移动技术从中心、医院、临床医生三个层面进行干预。结果:参与医院总体二级预防用药指南遵从性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结论:通过移动技术有效改善了多中心用药指南遵从性,为进行跨区域多医院的临床干预提出了新思路。
- 赵韡白松涛褚丹奇
- 关键词:智能手机
- “互联网+”模式下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应用实践被引量:8
- 2016年
- 介绍了在"互联网+"模式下,结合手机APP与互联网技术,实践新的患者用药干预手段。设计实现了一系列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干预措施。讨论了"互联网+"新模式的引入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 褚丹奇白松涛赵韡
- 关键词:APP用药依从性
- 腺苷负荷试验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试验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70例行腺苷负荷试验+静息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患者腺苷负荷试验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静息时的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LVEF降低≥5%组(n=16)和LVEF降低<5%组(n=54)。图像分析采用17节段半定量评分法,得到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灌注总评分及心肌缺血总评分。应用QGS软件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LVEF降低≥5%组患者的静息时LVEF明显大于腺苷负荷试验后LVEF;与LVEF降低<5%组相比,LVEF降低≥5%组的负荷灌注总评分及心肌缺血总评均显增加,病变范围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腺苷负荷试验后LVEF较静息时明显降低(≥5%)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证据。
- 张凌郑平张晓丽孙晓昕郭风魏红星徐莹颖田月琴何作祥
- 关键词:腺苷负荷试验左心室功能
-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次行CRT植入的202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和电话随访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根据入院FT3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FT3≤4.08 pmol/L(67例)、4.09 ~4.71 pmol/L(68例)和>4.71 pmol/L(67例)3组.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临床终点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FT3水平对临床终点的预测作用.结果 基线数据显示FT3≤4.08 pmol/L组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比例较高,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血钠、吸烟史、饮酒史、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比例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T34.09 ~4.71 pmol/L组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率最低(P=0.022、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以FT3≤4.08 pmol/L组为参照,FT34.09 ~4.71 pmol/L是全因死亡(HR =0.220,95% CI:0.069 ~0.700,P-0.011)和心衰再住院(HR=0.490,95% CI:0.241~0.996,P=0.049)的独立保护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HR=1.043,95% CI:1.004 ~1.083,P=0.031)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T3 4.09~4.71 pmol/L的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最低.
- 糜家睿刘志敏杨绳文华伟陈柯萍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
- 临床试验中的数据获取能力模型探索
- 2016年
- 随着基于临床样本和试验数据的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采集数据的质量和临床试验的效率,同时节约人力和资源成本,已经成为临床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所有临床研究中,数据采集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数据采集方式与数据质量和研究进展直接相关,进而影响到临床试验的效率和科学性。阜外医院有幸参与了十二五课题—中国心脏外科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简称多中心平台),在对参与多中心平台的120家单位数据获取方式以及未来数据获取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中,提出临床试验中的数据获取能力模型,一方面作为研究者进行规范化数据采集并提高数据质量的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究者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袁靖孙宇穹赵韡
- 关键词:数据获取数据质量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风险评估作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 糜家睿刘志敏杨绳文吴灵敏华伟陈柯萍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