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B09)

作品数:27 被引量:907H指数:19
相关作者:王春乙张雪芬薛红喜吴东丽赵艳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干旱
  • 8篇冬小麦
  • 8篇作物
  • 8篇小麦
  • 7篇玉米
  • 7篇热害
  • 7篇高温
  • 7篇高温热害
  • 6篇冷害
  • 5篇气候
  • 5篇风险评估
  • 4篇低温冷害
  • 4篇水稻
  • 4篇水稻高温热害
  • 4篇长江中下游
  • 3篇东北三省
  • 3篇冬小麦干旱
  • 3篇玉米产量
  • 3篇霜冻
  • 3篇气候变化

机构

  • 23篇中国气象局
  • 2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1篇河南省气象科...
  • 5篇中国气象局国...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新疆气象局
  • 1篇淮河流域气象...
  • 1篇睢县气象局

作者

  • 17篇王春乙
  • 14篇张雪芬
  • 8篇赵艳霞
  • 8篇吴东丽
  • 7篇薛红喜
  • 6篇余卫东
  • 6篇刘伟昌
  • 4篇张建平
  • 3篇杨晓光
  • 3篇杜子璇
  • 2篇何勇
  • 2篇张艳红
  • 2篇邹陈
  • 2篇吕厚荃
  • 2篇李森
  • 2篇王云龙
  • 2篇李新建
  • 2篇王靖
  • 2篇陈振林
  • 2篇李琪

传媒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气象科技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粮食安全与现...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4篇2009
  • 7篇2008
  • 8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5
2007年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冷冻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而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旱灾是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是洪涝面积的2.3倍。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产区主要是旱灾,早稻和晚稻产区主要是冷害和洪灾,一季稻和棉花产区主要是洪涝和旱灾,冬小麦和油菜产区的严重减产主要受冻害影响。
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作物产量
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6省、45a(1961~2005a)和8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温度气象数据,提取了日最高温度≥35℃的连续持续日数,以最高温度连续持续3~5天、5~8天及8天以上为热害等级界限,定义了高温热害轻(L(...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杜子璇刘忠阳黄晚华
关键词:高温热害
文献传递
气温日变化过程的模拟与订正
本文根据郑州气象观测站2005年-2007年逐日的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正弦—指数模型的修订式和T法对气温的日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对比分析。结合每天4次气温定时观测值,提出了分段线性订正模型,并对正弦—指数模型的模拟结...
余卫东
关键词:气温日变化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被引量:38
2011年
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是实现灾害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关键。综合考虑了影响灾害风险大小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多角度选取了干旱灾害强度、基于冬小麦干旱指数的干旱频率、基于灾损的干旱频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抗灾性能指数等6个风险评估指标。通过引入CCA排序方法,揭示了不同风险评估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评估指标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并以确定的风险评估指标和相对气象产量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构建了不考虑抗灾和考虑抗灾2种风险指数。对比两种风险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抗灾和不抗灾2种条件下,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说明在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下,人类的减灾抗灾和风险管理水平对冬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以模糊聚类分析为手段,以考虑抗灾能力的风险指数和灾年减产率为分类标准进行聚类,实现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综合区划。
吴东丽王春乙薛红喜张雪芬
关键词:风险评估风险区划CCA排序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根据作物气候指标距平,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类型:以中西部为中心的全区一致型;西北、东南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北京、霸州等区域,负值中心分布在济南、淄川、临沂等区域;东、西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秦皇岛和山东省的烟台、福山、海阳为等区域,负值中心分布在河北省的邢台、石家庄以及河南省的安阳和新乡等区域;3种空间分布型时间系数变化趋势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呈加重的趋势。
吴东丽王春乙薛红喜张雪芬
关键词:时空分布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小波分析
修正帕默尔干旱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09年
为了提高对农业干旱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通过分析帕默尔干旱指数原理,结合农业干旱发生的特征,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引入了作物系数和胁迫系数,同时修正农业干旱的持续时间,缩短计算干旱的时间步长,并利用山东省23个站点196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建立用于农业干旱监测的逐旬帕默尔干旱指数。与农业干旱发生的实际情况对比表明,修正后的旬帕默尔干旱指数能准确地反映土壤水分变化,提高了对短期干湿变化的敏感度,整个旱情变化过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对监测农业干旱具有实际意义。
叶建刚申双和吕厚荃
关键词:土壤水分
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干旱指数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作为农业干旱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未考虑底墒作用,不同发育期水分对产量影响不同。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构建了华北冬小麦作物气候冬小麦干旱指数。该指数将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水分产量反应系数应用到降水距平干旱指数中,同时量化底墒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河南省卢氏县冬小麦历年干旱和减产率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气候指标负距平百分率和减产率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负距平百分率和减产率的相关性。作物气候冬小麦干旱指数在评估冬小麦干旱时要优于降水距平百分率,将作物和气候干旱相结合能更准确地评估冬小麦干旱,弥补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农业干旱指数只涉及气候干旱的不足。
吴东丽王春乙张雪芬薛红喜
关键词:冬小麦作物气候干旱指数
我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评估方法研究
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总产量占全国的35%。由于东北地区处在我国高纬度地区,一直以来玉米生长季低温产生的冷害是影响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鉴于此,本文借助国外作物模型在东北地区玉...
张建平王春乙赵艳霞杨晓光
关键词:玉米作物模型低温冷害
文献传递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被引量:33
2009年
以衡阳地区的水稻生长为研究对象,对ORYZA2000水稻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本地化,模拟了该地区常年气候条件、设定高温条件及各年高温条件下的一季稻产量,并计算了各年实况及设定条件下的产量灾损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水稻产量灾损率评估模型。研究发现:46 a来衡阳地区水稻开花灌浆期平均日最高气温为34.98℃,高于水稻生产的最适温度5℃以上;相对常年产量,由高温热害导致的产量灾损率最高为67.2%,历年灾损中2003年的灾损率接近最高值,达67.0%;高温造成的产量灾损率受高温程度及持续时间的共同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根据多元回归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F计算值>>F查表值,方程有意义。其趋势预测完全一致,灾损率精确度>72%;根据高温指标建立的灾损率评估模型通过了46 a的大样本检验,在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薛昌颖张弘杜子璇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ORYZA2000
野生大豆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被引量:30
2009年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属豆科(Leguminosae),为我国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为给野生大豆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北京地区野生大豆群落环境进行系统调查,通过对区域、生境和群丛组3种不同尺度下28个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尺度下,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同频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频度越大,生态位宽度越大;在石质河床、土质河床和水库撂荒地3种不同基质生境下分布的野生大豆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优势种组成上仍有差异;每个群丛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其群丛组生境特点,生境条件影响物种分布;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各种对,因为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对生境要求比较相近;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并不一定高。
吴东丽张金屯王春乙薛红喜
关键词:野生大豆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