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ZZ001)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王艳成查一宁卢保娣更多>>
- 相关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无直接利益冲突”:政治伦理争夺与价值规范
- 2013年
- 现代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必须科学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从现实上看,"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公众与国家权威争夺政治伦理价值的结果。事件参与者更多地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既定的生活秩序、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权力的统一。为了从理论上理清"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中伦理价值争夺,可以把"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发生分解为社会空间、制度认可、社会情感、目标选择四个环节。经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为了消解政治伦理争夺,必须构造社会成员认可的价值规范。通过塑造民主价值,建立法治权威,建构科学的权力道德评判体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手段,让"无直接利益冲突"消弭在国家与社会的基层层面。
- 王艳成查一宁
- 关键词:政治伦理
- 论社会稳定视野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被引量:1
- 2013年
-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新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与冲突事件无关,且无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以围观、起哄等形式对弱者进行声援,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而是借机会来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不满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冲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客观对待、理性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 王艳成
- 关键词:社会稳定防范化解
-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格局与“无直接利益冲突”
- 2014年
- 社会政治发展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引发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呈现四个特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和权利的分配;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实现自由平等的利益均衡;面临市场化带来的社会诚信日益缺失,传统伦理道德不断解构。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演变,聚焦在走向对抗还是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 王艳成查一宁
- 关键词:无直接利益冲突政治发展和谐社会
-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防范与化解机制探索——基于政治资源建设视角的分析
- 2014年
-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发生与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和特征密切相关。社会冲突现象的实质是冲突的一方对另一方行为的矫正,使双方利益得以实现或满足。这个过程可能存在着边界双方的对抗,也可能是协调博弈。以对抗求合作促成边界双方各自实现自我目标是最优的价值取向。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演变,聚焦在走向对抗还是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 王艳成查一宁
- 关键词:政治发展
- “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还是要求合作被引量:1
- 2014年
- 社会政治发展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聚焦在"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还是要求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 王艳成
- 关键词:政治发展和谐社会
- 社会善治模式与群体性事件的防范
- 2012年
-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在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与新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因而防范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良方是创建社会善治模式。即培养公民价值与公共利益至高的价值理念,制定一套共同认可的善治制度规则,推进政府改革,提升善治能力,壮大公民组织,夯实自治能力。
- 卢保娣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治理模式善治
- 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启示被引量:1
- 2012年
- 亨廷顿政治秩序理论模型的基本逻辑和观点是政治不稳定根源于社会转型,终结于政治制度化。撇开其意识形态的因子,我们依然可以从该理论模型获得启示,从而为中国社会稳定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要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政府能力方面,建构强大政府;政治体系方面,提升吸纳能力;政治认同方面,提升政治认同感。
- 卢保娣
- 关键词:社会稳定吸纳能力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