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B016)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志勇朱伟明柯琦黄斌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湖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论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被引量:3
- 2012年
- 戏曲与方言关系密切,在戏曲种类多样性生成的机制上,方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地域文化角色扮演中,方言对于地方剧种自身的文化归属意义重大,因此,保持地方剧种"种类多样性"不仅是其自身延续的需要,而且是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人类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内在需要。考察地方剧种舞台语言会发现,"方言化"是绝对的,而"官语化"则是相对的。尽管地方剧种普遍存在相对性的"官语化"现象,但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鼓吹地方剧种普遍实现"官语化"改革,显失学理依据,也无视地方剧种的现实困境和艺人愿景。
- 陈志勇
- 关键词: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剧种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
-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被引量:4
- 2013年
-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 陈志勇朱伟明
- 汉剧表演艺术家贾振南访谈录
- 2017年
- 本文以汉剧艺人的个人视角,从学艺从艺经历、对汉剧一末行当的艺术体会、对老一辈艺人的回忆、汉剧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反映了特定时期汉剧发展的历史面貌。贾振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声腔融众家之长,具有"深沉苍劲,醇洌酣畅,凝重大气,稳健豪迈"的鲜明特色,被誉为汉剧的"活化石"。
- 贾振南黄斌柯琦
- 关键词:汉剧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