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344)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丽英刘后平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劳动力要素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王丽英刘后平
-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红利技术效率劳动生产率
- 论经济人理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企业目标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角度分析了经济人的理性传统,现代企业目标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企业目标中社会责任内涵的缺失及其危害,提出了在现代企业目标中应该嵌入社会责任因素。
- 王丽英刘后平
-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社会责任
- 论我国伦理经济观重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2013年
- 在中国长期以儒家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中,伦理经济思想是社会经济肌体运行的主要指导。在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所倡导的"经济人"理论,奠基了西方经济伦理的道德基础。而现代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理论逐渐抛弃了古典学派"经济人"理论所蕴涵的伦理传统,以单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的理性,从而导致"经济人"伦理道德的缺失。建立在单一经济观基础上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虽促进了现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继承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经济人"理性重新改造,重塑伦理经济观。
- 刘后平
- 关键词:经济人和谐社会
- 制度内生、政府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分类检验——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与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本文依据我国产权制度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征,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将制度和政府效率引入增长模型,分类检验了要素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制度越完善,对经济增长越有利,但制度效应的发挥依赖于政府效率的高低。由于我国近十年来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不断膨胀,政府效率不断降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权制度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发挥,降低了制度的促进作用。各省市区经济贡献的测算结果显示,物质资本的投入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了正的贡献;政府效率的低下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各省市区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差距较大。
- 王丽英刘后平
- 关键词:政府效率经济增长
- 市场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推动改革深入的重要力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还是各区域,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本的投入;对劳动力数量的简单依赖,东西部正在下降,中部在上升。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总的说来有正的贡献,但却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东部在增加,西部在降低,而中部的市场化程度对经济的贡献为负。因此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使中西部市场主体处于与东部大体相同的起跑线,是非常重要的。
- 王丽英
- 关键词: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