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16B05)

作品数:12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万玉秋汪小勇刘洋缪旭波刘灿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政治法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环境监管
  • 2篇区域大气
  • 2篇区域环境
  • 2篇污染
  • 2篇跨界污染
  • 2篇大气环境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地方政府间
  • 1篇第三方服务
  • 1篇行政
  • 1篇行政管理
  • 1篇行政管理体制
  • 1篇争端
  • 1篇争端解决
  • 1篇争端解决机制
  • 1篇政府
  • 1篇政府间
  • 1篇直管
  • 1篇水污染
  • 1篇区域环境治理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1篇万玉秋
  • 5篇汪小勇
  • 4篇朱玲
  • 4篇杨柳燕
  • 4篇刘洋
  • 4篇刘灿嘉
  • 4篇缪旭波
  • 2篇朱晓东
  • 2篇姜文
  • 2篇汪晓勇
  • 2篇刘洁
  • 2篇沈国成
  • 1篇李杨帆
  • 1篇姜汝陶
  • 1篇史文莱

传媒

  • 4篇环境保护科学
  • 3篇四川环境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固体废弃物监管模式建设对策初探被引量:7
2010年
我国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在迅速增加,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研究与固废相关的国际公约,比较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固废监管模式,并指出我国现行的监管模式存在责任不当、职责不清等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可借助《巴塞尔公约》等国际公约来约束固废的跨界转移,从源头开始控制固废的产生,并控制固体废物的转移运输,加强固废监管能力建设,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协调,采用市场手段、宣传手段,让社会企业参与政府部门的固废管理和组织工作,把固废回收、处理的责任从政府转移到具体的企业上,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技术。
刘灿嘉万玉秋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
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垂直管理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4
2010年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针对该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人主张国家环保部应对各地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破除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的干扰,以实现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管理的独立性。但目前学术界对环境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且从其他部门实施垂直管理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垂直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仍然值得商榷。然而无论是垂直管理还是分级管理,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为基础和保障,才能真正地发挥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垂直不应局限于行政权利上的变动,还应该包括对法律的垂直和对公众的垂直,只有通过加强法制化和公开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切实有效的保障制度,才有助于解决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刘洋万玉秋缪旭波杨柳燕汪小勇刘灿嘉朱玲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垂直管理公开化
中美欧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被引量:5
2011年
近年来,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跨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安全。美国和欧盟在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中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中美欧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在组织机制、法律法规、机构建设和监管手段等4个方面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试图为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刘洁万玉秋沈国成汪晓勇
关键词:大气环境
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在环境事务的合作治理中,为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展开博弈。文章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工具,从动态的、微观的角度分析跨区域环境事务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和理性决策行为,并为区域间环境事务的合作和交流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国跨区域环境监管制度、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刘洋万玉秋
关键词:环境治理博弈
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被引量:8
2010年
空气是流动的,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大气环境的管理是不合理的,所以要建设跨区域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鉴于建设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建设这一体系,本文以州内和州间两个层次上的大气环境监管情况为例研究了美国国内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从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运作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两国不同国情情况下的环境监管体系,阐述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最终从机构设置、职能职权、人员素质、审查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当前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朱玲万玉秋缪旭波杨柳燕汪小勇刘洋
关键词:环境监管
第三方服务在我国跨区域环境监管机制构建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0年
跨区域监管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国内现行的跨区域监管机构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晰,信息流通不畅顺,协调不力等问题。在研究我国流域管理机构职能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的跨区域、流域环境管理机构中引入第三方服务,可为流域管理提供监测、民意调查和投资等服务功能,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减少跨区域环境质量数据的差异性,真实有效地反映流域的环境状况,减少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在流域管理上的矛盾,有利于完善流域环境机构,建立事故发生通报机制、监测结果互通机制、共同监测机制和协调处置机制。
刘灿嘉万玉秋
关键词:第三方服务
我国流域监管中府际关系协调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目前我国的流域监管体制中中央部委之间的主管与协管的矛盾、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统管与分管的矛盾以及地方政府间区域利益的矛盾使得当前我国流域管理效率低下,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在我国目前的府际关系模式下,以上的府际关系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本文认为我国的流域监管体制改革中应着力构建以组织间网络为核心、以科层机制为保障、以市场机制为辅助的复合型协调模式,设立流域协调委员会,从而实现流域的一体化管理。
沈国成万玉秋刘洁史文莱姜汝陶
关键词:府际关系
无缝隙理论视角下的跨区域环境监管模式被引量:3
2010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跨区域环境纠纷时有发生。为解决我国现阶段跨区域环境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环境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无缝隙组织理论,按照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按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划分界限,建立无缝隙的跨区域环境监管模式。为此首先要重新整合目前的环境监管体制和环境监管资源。为使以顾客为导向的监管模式不只是一纸空文,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首先要建立环境权体系,必须在明确了环境权的同时,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
朱玲万玉秋缪旭波杨柳燕汪晓勇
关键词:顾客导向环境权
关于我国跨部门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的构建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环境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由于其自身属性和使用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环境保护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合作。由于立法、历史等原因,条块分割的环境管理体制下各部门之间管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限不清,缺乏有效的跨部门环境管理协调机制。根据国外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政府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需要在完备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高规格、跨部门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并采用多种形式的协调手段,建立健全部门协调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的行政协助制度,并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有助于环境政策的优化以及提高政府各相关部门执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刘洋万玉秋缪旭波杨柳燕汪小勇刘灿嘉朱玲
中国跨界水污染冲突环境政策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跨界水污染纠纷已经严重影响到区域间环境和社会稳定。在我国传统条块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下,由跨界水污染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纠纷持续不断。尽管我国跨区域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但在许多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应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可以评估和比较跨界水环境管理条约,识别最可取的条约,同时可以对现有的条约提供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本文应用多准则决策分析之一的消元法,通过三个主要指标共11条标准,对我国跨国界、省界、市界和跨流域4个不同层次的单边和多边跨界环境管理条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跨界水环境条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我国各层级跨界水环境管理政策在法律上缺乏有效的程序性立法;执行上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配套机制,执行不力;争端解决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依法处理程序和磋商解决机制。通过对现存条约的分析比较和提供建议,为构建我国跨区域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汪小勇万玉秋姜文朱晓东缪旭波李杨帆
关键词:跨界污染多准则决策争端解决机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