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I52B03)

作品数:8 被引量:81H指数:5
相关作者:毛青刘明谭顺邓国宏谭文婷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斑块
  • 2篇预警
  • 2篇衰竭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慢加急性肝衰...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斑块
  • 2篇急性肝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2篇肝炎
  • 2篇斑块
  • 1篇蛋白
  • 1篇杏仁核
  • 1篇选择性海马杏...
  • 1篇血清

机构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开滦总医院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4篇毛青
  • 3篇谭文婷
  • 3篇邓国宏
  • 3篇刘明
  • 3篇谭顺
  • 2篇吴寿岭
  • 1篇庞琦
  • 1篇赵性泉
  • 1篇郑香
  • 1篇刘民
  • 1篇王希柱
  • 1篇马羽
  • 1篇张绪清
  • 1篇朱颖
  • 1篇钱海燕
  • 1篇黄科宇
  • 1篇刘洪利
  • 1篇孙小雯
  • 1篇安利杰
  • 1篇唐玉兰

传媒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前颞叶切除术与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海马硬化性颞叶内侧癫痫疗效比较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比较前颞叶切除术(ATL)与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SAH)治疗海马硬化性颞叶内侧癫痫的疗效。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关于ATL和SAH治疗海马硬化性颞叶内侧癫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按照Meta分析和设计要求进行筛选,对筛选合格者进行Meta对比分析,计算ATL相对SAH术后EngleⅠ级患者人数的优势比(OR),比较ATL和SAH对海马硬化性颞叶内侧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5篇,总样本量为499例,其中行ATL治疗200例(ATL组),术后EngleⅠ级者156例;行SAH治疗299例(SAH组),术后EngleⅠ级者222例,合并优势比(OR)值为1.09,95%可信区间为0.69~1.73,Z=0.37,P=0.71。结论 ATL与SAH治疗海马硬化性颞叶内侧癫痫疗效相近。
钱海燕马羽许尚臣庞琦
关键词:癫痫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META分析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特征,发掘预警肝衰竭发生的指标,建立基于临床指标的早期肝衰竭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4月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病例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病例62例,比较其发病诱因、发病特点以及临床常规辅助检查指标变化特征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判断肝衰竭发生风险的模型。结果两组病例间性别、发病诱因、黄疸出现时间、有无肝硬化、HBe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CHB重度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范围较大(12~72岁),Pre-ACLF组患者发病年龄较集中(29~69岁),两者有显著差异。首次辅助检查指标中,两组凝血检验指标与TBil存在显著差异。指标的变化速率中,Pre-ACLF组PT、INR、TBil最大增加速率显著高于CHB重度组(P=6.386×10-11、1.905×10-11、0.006 5)。ACLF发生概率的预警模型为P=1/[1+e^-(-2.414+7.687×PT延长速率)],PT最大延长速率每天增加1 s,肝衰竭的风险增加2 179.045倍。结论与CHB重度病例比较,Pre-ACLF病例病变相对较剧烈,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的大幅下降与黄疸的大幅增加。其中PT最大延长速率是预测肝衰竭发生最强的风险因素。
刘明邓国宏谭顺刘洪利孙小雯谭文婷毛青
关键词:预警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在本市各个医院参加体检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40岁且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纳入标准者4656例,其中男2691例(占57.80%),女1965例(占42.20%)。以 hs-CRP 3 mg 为界点将研究对象按第1次和第3次体检 hs-CRP 水平变化分组,两次均<3 mg/ L 为持续低组,由≥3 mg/ L 降低到<3 mg/ L 为降低组,由<3 mg/ L 升高到≥3 mg/ L 为升高组,两次均≥3 mg/ L 为持续高组。比较4组间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并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hs-CRP 浓度变化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持续低组、降低组、升高组以及持续高组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3.6%(1308/3577)、44.7%(178/398)、45.1%(186/412)和54.9%(151/275)。以是否有颈动脉斑块作为因变量(有斑块赋值为1,无斑块赋值为0),以 hs-CRP 变化分组为自变量( hs-CRP 持续低组为0,hs-CRP 降低组为1,hs-CRP 升高组为2, hs-CRP持续高组为3)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人群中,随动态 hs-CRP 分组数增加,颈动脉患斑块危险增加( RR =1.17,95% CI 为1.01~1.35,P =0.035);以 hs-CRP 分组为哑变量,以hs-CRP持续低组为参照组,hs-CRP 降低组、hs-CRP 升高组、hs-CRP 持续升高组分别与之比较,进行多因素 Logstic 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体质量指数、基线 lg (hs-CRP)、收缩压等因素后,在女性和总体人群中,hs-CRP 升高组较持续低组患颈部斑块危险度增加(总体人群:RR =1.33,95% CI 为1.04~1.70,P =0.023;女性人群:RR =1.63,95% CI 为1.08~2.46, P =0.021)。结论 hs-CRP 浓度
郑香王希柱吴寿岭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健康查体
正常高值血压与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与新发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分别于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对观察队列进行随访健康体检,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010—2011年血压水平将观察队列分成3组: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并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5440名观察对象中,排除2010—2011年超声检测发现颈动脉有斑块者,纳入本次研究3089人,其中未参加2012—2013年健康体检者175人,颈动脉斑块超声资料不完整者561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2353人。随访2年后,全部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5.0%;正常血压组(n=618)、正常高值血压组(n=950)、高血压组(n=785)新发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9%、15.5%、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正常高值血压组按不同血压水平分为正常高值血压1组(收缩压/舒张压120~129/80~84mmHg)和正常高值血压2组(收缩压/舒张压130~139/85~89mmHg),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正常高值血压1组、正常高值血压2组、高血压组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分别比正常血压组增加67.6%、73.4%和109.6%,其OR值分别为1.676(95%CI1.145~2.454),1.734(95%CI1.137~2.644),2.096(95%CI1.468~2.993)。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新发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在正常高值血压阶段,新发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已显著增加。
朱颖黄科宇陈辉杨慧李会敏安利杰张鑫赵性泉吴寿岭
关键词: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及预警模型被引量:22
2012年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状态。在我国,绝大多数肝衰竭病例是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所以HBV相关的ACLF(ACLF-HBV)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关肝衰竭的分类、定义与诊断标准,国内外肝病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将既往无肝病基础者突然出现的肝功能丧失定义为急性肝衰竭(ALF),其标准是:
刘明张绪清毛青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
28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现阶段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新的流行趋势下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散发性戊型肝炎282例,回顾性分析病原学特征、发病年龄、流行季节、症状、体征以及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单纯戊型肝炎(单纯组)和戊型重叠乙型肝炎(重叠组)的临床特征及重症化差异。结果 282例患者中重叠组占35.5%,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男女比例约3∶1,单纯组以35-60岁年龄段为主(60.7%),单纯组年龄显著高于重叠组(P<0.001)。本病各季节均有发病,单纯组好发于春夏季节(74.5%),重叠组呈季节散发态势。乏力(83.4%)、纳差(82.8%)、皮肤巩膜黄染(75.9%)是患者首要症状,73.4%的患者DBIL/TBIL比值大于0.5,呈现胆汁淤积。男性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率、胆红素水平及DBIL/TBIL比值,显著高于女性(P<0.05)。重叠组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重型肝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组(P值分别为0.001、0.001、2.0×10-4)。结论与暴发性戊型肝炎相比,散发性戊型肝炎的季节性及年龄分布发生变化,重叠感染多见;男性及老年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伤;重叠HBV感染患者肝损害重,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重视老年及有肝病基础的戊型肝炎患者的诊治,是降低戊型肝炎及其重型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唐玉兰谭文婷谭顺高燕毛青邓国宏
关键词:流行病学
应用改良Delphi法建立亚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建立适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亚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建立亚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筛选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本次研究,通过2轮函询完成专家咨询活动,计算专家权威程度、协调系数等指标,依据统计结果及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结果两轮函询专家应答率分别为73.9%和100.0%。专家权威程度中位数为0.75;指标体系中,疲劳状态、失眠状态、抑郁状态、焦虑状态4个1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程度中位数均为0.75;第1轮函询4个1级指标下指标权重及指标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0,0.13,0.34,0.36,0.13,0.14,0.09,0.08;第2轮函询4个1级指标下指标权重及指标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9,0.24,0.45,0.38,0.33,0.37,0.32,0.1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亚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1级指标,16个2级指标,46个3级指标构成,并具有相应的权重。该指标体系是一个适用于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研究的工具。
马宁刘民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
176例甲型肝炎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了解我院收治甲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单纯甲型肝炎与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的异同。方法对176例甲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单纯甲型肝炎与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时的生化学指标、ALT和TBIL分类比率及重型肝炎比率的差异。结果甲型肝炎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2.4∶1,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占52.3%。单纯甲型肝炎与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的男女比例、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叠组ALT5~10ULN、TBIL>10ULN比率及重型肝炎比率均显著高于单纯组(χ2值分别为8.127、4.159、6.999,P<0.05),而单纯组ALT>10ULN、TBIL5~10ULN比率显著高于重叠组(χ2值分别为6.903、5.033,P<0.05)。重叠组中,HBeAg-与HBeAg+患者比例为2.131,HBeAg-患者占67.4%;HBV DNA≥104拷贝/ml与HBV DNA<104拷贝/ml患者比例为1.8∶1,HBV DNA<104拷贝/ml患者约占34.8%;HBeAg-与HBeAg+、HBV DNA≥104拷贝/ml与HBV DNA<104拷贝/ml分类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型肝炎发病重叠感染患者更多见,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时较单纯甲型肝炎肝功能损伤更重,更容易发生重型肝炎。
谭顺谭文婷刘明毛青邓国宏
关键词:甲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