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61)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刘素敏杨顶田单秀娟徐超叶海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遥感
  • 1篇造礁珊瑚
  • 1篇珊瑚
  • 1篇珊瑚礁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碳通量
  • 1篇谱特性
  • 1篇卫星遥感
  • 1篇光谱
  • 1篇光谱特性
  • 1篇海草
  • 1篇CHARAC...
  • 1篇HYPERS...
  • 1篇PH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杨顶田
  • 3篇刘素敏
  • 2篇单秀娟
  • 1篇杨超宇
  • 1篇董俊德
  • 1篇叶海彬
  • 1篇徐超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海水酸化对鹿角珊瑚光谱特性影响的分析
2014年
海水酸化造成全球珊瑚礁严重退化, 应用卫星遥感手段可以快速地对珊瑚礁进行监测.在野外做酸度对比实验具有条件不易控制、周期长等局限性.文章提出一种室内测量珊瑚光谱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酸度梯度下珊瑚光谱的变化, 为研究海水酸化对珊瑚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试验采用7.6、7.9 和8.1 的酸度梯度, 结果表明: 在pH 为8.1和7.9 环境条件下, 珊瑚的光谱趋势大体一致, 总体上珊瑚光谱波峰出现了向长波方向的红移.但是在pH 为7.6 的条件下, 珊瑚的光谱在650-700nm 之间出现一个反常的吸收谷, 这是由于pH 7.6 的酸度条件适宜一些藻类生长, 藻类附着在珊瑚表面, 从而影响了其光谱特性.
刘素敏杨顶田
关键词:造礁珊瑚光谱特性
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近年来,对于海洋碳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很多海洋碳汇的研究还处于发现阶段。海草生态系统是海岸带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海岸带碳平衡和缓冲区域海洋酸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海草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为统计我国海洋碳通量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及为寻找未知碳汇提供重要线索。文章主要综述了海草的碳汇过程、海草在海洋碳汇中的作用、影响海草碳汇的各种因素以及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方法和模型等。
杨顶田刘素敏单秀娟
关键词:海草碳通量卫星遥感
三亚湾近10年pH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珊瑚礁石影响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文章对三亚湾近10年的海水酸碱度(pH)数据分析发现,三亚湾的pH变化范围表层为8.01~8.23,底层为8.01~8.24,平均为8.14。2001年后三亚湾水体pH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年平均的8.30以上下降到8.07,下降了0.2,大于全球平均海水酸化速度。从pH垂直分布来看,出现4种类型:1)上层pH小,下层pH大;2)上层和下层pH大,中层pH小;3)上层和下层pH小,中层pH大;4)上层、中层和下层pH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从pH的平面分布来看,不同季节pH的分布有一定的变化,但在河口区域,pH相对较小的趋势出现概率较大。珊瑚礁石溶钙试验表明,pH由7增加至8时,溶钙量约由12 mg.L-1呈指数下降至约1 mg.L-1,下降约91.67%。目前三亚湾pH仍然处于珊瑚礁正常生长的范围之内(8.0~8.3),pH在一定程度的降低还未对珊瑚生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杨顶田单秀娟刘素敏叶海彬杨超宇徐超董俊德
关键词:PH珊瑚礁
Improved method to analyze hyper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al reefs
2014年
Hyperspectral optimization process exemplar, a&bb-based K model, and a water column correction model are used to process the hyperspectral data for detecting the subtle spectral difference of coral reefs. The water column correction model only tracks those effective photons by fully considering the geo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field. The adaptivity of the parameters and models to the in situ data collected in Sanya Bay is evaluated. The modeled and uncorrected spectra are examined separately to reflect the coral reflectance,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s drops from 0.90 to 0.05. The retrieved bottom reflectance for 70 corals (Acropora, Porites) exhibited the classic chlorophyll features. The reflectance at 700 nm collected in Sanya Bay is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e results conduc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Peak ratio index and derivative analysis are utilized and ar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coral reef classification and coral healthy assessment.
杨超宇杨顶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