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102)

作品数:19 被引量:431H指数:14
相关作者:曾令森高利娥朱弟成莫宣学赵志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花岗岩
  • 8篇年代学
  • 7篇锆石
  • 6篇造山带
  • 6篇同位素
  • 6篇喜马拉雅造山...
  • 5篇淡色花岗岩
  • 5篇岩浆
  • 5篇深熔作用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体
  • 4篇岩石
  • 4篇三叠
  • 4篇三叠世
  • 4篇穹窿
  • 4篇晚三叠世
  • 4篇拉萨地块
  • 4篇拉萨地体
  • 3篇地壳深熔作用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美国迈阿密大...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江西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朱弟成
  • 10篇曾令森
  • 9篇高利娥
  • 8篇赵志丹
  • 6篇莫宣学
  • 6篇王青
  • 4篇侯可军
  • 3篇王莉
  • 3篇董国臣
  • 2篇郭春丽
  • 2篇刘栋
  • 2篇张立飞
  • 2篇喻学惠
  • 2篇牛耀龄
  • 2篇张立雪
  • 2篇刘静
  • 2篇胡兆初
  • 2篇唐索寒
  • 2篇张亮亮
  • 2篇刘盛遨

传媒

  • 11篇岩石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Scienc...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矿床地质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3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措勤晚白垩世英安岩的厘定与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拉萨地块中带措勤地区发育一套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期的英安岩(88.5±1.2Ma)。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地壳深部岩浆岩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岩浆岩,经历了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与同时代的侵入岩相比,该套火山岩为高度演化的岩浆,Rb/Sr比值较高,但Sr/Y比值较低。在拉萨地块内部,广泛发育的90~85Ma的岩浆作用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作用相关。
王伟曾令森曾令森刘静肖萍
西秦岭宕昌地区晚三叠世酸性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2
2013年
西秦岭造山带在早中生代发育了以印支早期(245~234Ma)和印支晚期(225~205Ma)两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占绝对优势,并伴有少量火山岩的强烈岩浆活动。本文报道的西秦岭宕昌火山岩总体上是一套以流纹岩为主,并含粗面岩和英安岩的酸性火山岩组合。流纹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29Ma,限定其喷发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宕昌火山岩属于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以富集Rb、Ba、Th、U、K并相对亏损Nb、Ta、Ti、P为特征,(87Sr/86Sr)i=0.7048~0.7068,εNd(t)=-4.3^-4.0,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M)为1.20~1.24Ga。宕昌火山岩起源于下地壳富钾变基性岩的部分熔融,部分岩浆还可能受到了少量地幔或上地壳物质的混染,源区深度约40km。西秦岭地块存在扬子型的中新元古代基底,但不同地段的基底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西秦岭地区的初始碰撞可能接近229Ma,宕昌火山岩则形成于以整体挤压为主、局部剪切伸展为辅的地壳逐渐加厚的动力学环境。
黄雄飞莫宣学喻学惠李小伟丁一韦萍和文言
关键词:印支期西秦岭火山岩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0
2011年
定结日玛那穹窿位于高喜马拉雅带中段,由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变基性岩及大量淡色花岗岩等组成,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厘定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以及与高级变质岩的关系,我们对淡色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进行了全岩元素和Sr和Nd同位素组成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测试。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淡色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72%),高Al2O3(>12%)和高A/CNK比值(>1·0);(2)高Rb,低Sr,高Rb/Sr比值(>1·0);(3)高∑REE和明显的负Eu异常;(4)高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621~0·8846)和低εNd(t)值(-13·0^-20·2)。淡色花岗岩的高Rb/Sr比值和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表明其形成机制为主要为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作用,源区为由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组成的混合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定结地区淡色花岗岩具有21·0±0·7Ma和15·8±0·1Ma2期年龄,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22·2±1·4Ma,与该区的榴辉岩退变质年龄一致。这些数据共同表明,花岗片麻岩和变泥质岩在22~21Ma发生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形成早期淡色花岗岩岩浆,在~16Ma进一步深熔,形成晚期淡色花岗岩岩浆。
于俊杰曾令森刘静高利娥谢克家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变泥质岩高喜马拉雅地壳深熔作用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被引量:42
2011年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其锆石U-Pb年龄为213Ma,该时期东昆仑造山带正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与同时期东昆仑地区的其它酸性火山岩及世界其它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流纹岩相比较,这一套流纹岩显示高硅、高钾,低铝、低钙,高Nb、Ta及强烈亏损Sr、Eu的独特地球化学特征。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该流纹岩可能具有分别来源于地幔和上地壳的两个端元组分。通过讨论,本文认为这套高Nb-Ta流纹岩可能由以下机制形成:地幔碱性玄武岩浆(具有高Nb-Ta的特征)侵入花岗闪长质地壳,并在上地壳某处停留,大量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导致岩浆Eu-Sr的极度亏损;同时,幔源岩浆的侵入引起上地壳围岩部分熔融,从而受到上地壳混染。新生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并进一步结晶分异演化,最终导致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形成。
丁烁黄慧牛耀龄赵志丹喻学惠莫宣学
关键词:流纹岩东昆仑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蓝闪石榴辉岩的变质演化:相平衡及变质作用P-T轨迹被引量:10
2014年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松多蓝闪石榴辉岩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蓝闳石、绿帘石/斜黝帘石,及少量的金红石、石英、多硅白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石榴石具有成分环带,从核到边Xpy,升高,Xgr降低,部分石榴石外边缘受退变质改造影响,形成富Xgr的成分带。利用NCKMnFMASHTO体系中的P-T视剖面图,结合石榴石边部最大Xpy,等值线和多硅白云母最大Si-含量值确定了松多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为30±0.6kbar和610±6℃。石榴石核部到幔部成分环带记录的相对平缓的P-T轨迹反应了岩石早期经历了以加热升温为主、轻微加压的缓慢俯冲过程,地温梯度为7~8℃/km。石榴石幔部到边部成分环带,结合多硅白云母最大Si含量等值线模拟了以缓慢升温、快速增压为特征的P—T轨迹,反应了岩石由早期的缓慢俯冲进入到后期的快速俯冲阶段,地温梯度由7~8℃/km减小到5~6℃/km。峰期之后的榴辉岩经历了早期近等温减压的变质过程,以硬柱石和少量滑石的脱水反应生成蓝闪石和绿帘石(约22—23kbar)为主要特征。其后的晚期退变质阶段以硬柱石消失后局部成分域内由富余流体的消耗形成冻蓝闪石(约16kbar)以及蓝闪石和绿辉石边部发育后成合晶为特征(11~12kbar),石榴石边部的韭闪石冠状体和金红石边部生成的榍石退变边也大致发生在该阶段。榴辉岩近等温减压的变质过程可能代表了早期的构造快速抬升过程。松多榴辉岩带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内一条新的大洋型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大约266Ma的榴辉岩相变质时代说明在拉萨地块内部可能存在过一个二叠纪的古特提斯洋盆。
杨现力张立飞赵志丹朱弟成
关键词:榴辉岩相平衡P-T轨迹拉萨地块青藏高原
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被引量:92
2012年
早期由于资料有限,对拉萨地体古生代时期的裂解、漂移、俯冲和碰撞历史的认知程度还很低。本文利用目前已有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演化历史。大量长英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表明,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而中部拉萨地体是具有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结晶基底的条带状微陆块。大量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拉萨地体约1170Ma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明显不同于以约950Ma为碎屑锆石年龄指标的安多、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是目前资料情况下的最合理解释。中部拉萨地体约492Ma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代表了古地理上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岩浆弧的一部分,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有关。拉萨地体南缘和南羌塘的泥盆纪末期—石炭纪早期片麻状花岗岩类为存在明显幔源物质输入的S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最终演化为松多特提斯洋的弧后盆地背景。中二叠世末期发生的拉萨地体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碰撞造山事件可能触发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南向俯冲,并随后对拉萨地体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发挥关键性作用。
朱弟成赵志丹牛耀龄王青Yildirim DILEK董国臣莫宣学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拉萨地体
西藏措勤尼雄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的起源和成因
西藏措勤尼雄岩体是中部拉萨地体白垩世晚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代表之一,但是其岩浆起源和岩石成因并未得到很好的约束。为探讨这些问题,本文报道了尼雄岩体寄主花岗闪长岩、闪长质包体和石英闪长玢岩脉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王皓朱弟成王青赵志丹刘盛遨刘栋
关键词:石英闪长玢岩高镁岩浆混合
文献传递
西藏打加错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
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T3–J1时期岩浆活动的深部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仍是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由于南部拉萨地体西部地区缺乏T3–J1时期的岩浆活动记录,直接限制了对拉萨地体T3–J1时期岩浆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和地球...
宋绍玮刘泽朱弟成王青夏瑛李世民张立雪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弧后盆地
文献传递
Episodic crustal anatexis and the formation of Paiku composite leucogranitic pluton in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Southern Tibet被引量:28
2013年
The Paiku composite leucogranitic pluton in the Malashan gneiss dome within the Tethyan Himalaya consists of tourmaline leucogranite,two-mica granite and garnet-bearing leucogranite.Zircon U-Pb dating yields that(1)tourmaline leucogranite formed at28.2±0.5 Ma and its source rock experienced simultaneous metamorphism and anatexis at 33.6±0.6 Ma;(2)two-mica granite formed at 19.8±0.5 Ma;(3)both types of leucogranite contain inherited zircon grains with an age peak at^480 Ma.These leucogranites show distinct geochemistry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s well as in Sr-Nd-Hf isotope compositions.As compared to the two-mica granites,the tourmaline ones have higher initial Sr and zircon Hf isotope compositions,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source rocks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melting reactions.Combined with available literature data,it is suggested that anatexis at^35 Ma along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might have triggered the initial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STDS),and led to th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compressive shortening to extension.Such a tectonic transition could be a dominant factor that initiates large scale decompressional melting of fertile high-grade metapelites along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Crustal anatexis at^28 Ma and^20 Ma represent large-scale melting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movement of the STDS.
GAO LiEZENG LingSenHOU KeJunGUO ChunLiTANG SuoHanXIE KeJiaHU GuYueWANG Li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穹隆地壳锆石U-PB定年
喜马拉雅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以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为例被引量:17
2015年
青藏高原是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是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原。最近在马拉山-吉隆构造带中厘定出形成于445~431Ma的碎屑锆石,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以及447Ma的变质事件,比已有关于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认识晚30~60Myr。主量、微量和同位素特征显示志留纪片麻岩具有和奥陶纪花岗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同一套岩石。综合已有现象推断出: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构造事件持续时间更长,微陆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志留纪,引发奥陶纪的岩浆岩发生变质作用,以及志留纪的岩浆活动,这些热事件属于加里东期构造作用。
高利娥曾令森许志琴王莉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