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10)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胡洁唐仕波刘清云胡忆群梁小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次
  • 1篇单次注射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药物疗法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病
  • 1篇视网膜病变
  • 1篇水肿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患者
  • 1篇糖尿病性
  • 1篇糖尿病性视网...
  • 1篇糖尿病性视网...
  • 1篇体腔
  • 1篇注射
  • 1篇网膜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刘清云
  • 2篇唐仕波
  • 2篇胡洁
  • 1篇文峰
  • 1篇邹玉平
  • 1篇邵娟
  • 1篇梁小玲
  • 1篇胡忆群
  • 1篇马红婕
  • 1篇林少芬
  • 1篇胡逸群

传媒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糖尿病患者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OCT临床分型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研究糖尿病患者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SME)的临床分型。方法对75例患者104只眼,经裂隙灯三面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Ⅰ-Ⅳ期(包括Ⅳ期)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根据1985年CSME诊断标准诊断为CSME,对其OCT图像进行分型。结果糖尿病患者CSME的OCT分型分为五型:弥漫性黄斑水肿占37.5%(39/104)。黄斑囊样水肿占20.2%(21/104),弥漫性黄斑水肿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占18.3%(19/104),黄斑前膜伴神经上皮层水肿占13.5%(14/104),后玻璃体牵引伴黄斑水肿10.6%(11/104);另有黄斑前膜伴裂孔形成1例。结论OCT对CSME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的随访有重要的价值。是临床观察CSME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刘清云胡洁胡逸群林少芬邹玉平马红婕唐仕波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腔单次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单次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18例眼科常规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DME患者的18只患眼纳入观察。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4±11)岁,无全身及局部手术禁忌症。治疗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1.023±0.4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86μm。患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mg(0.06m1),治疗后随访观察12~20周,平均随访观察时间(16±4)周。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OCT及FFA改变。结果18例患者治疗后1、4、12周的平均logMAR BCVA分别提高至0.864±0.48(P=0.001)、0.739±0.51(P=0.003)、0.792±0.50(P=0.01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治疗后12周,16只眼视力稳定或提高,占88.9%。其中,10只眼logMAR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占55.6%;2只眼视力下降。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治疗后4周下降至413μm,治疗后12周下降到383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后12周,黄斑水肿改善者13只眼,占72.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内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DME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副作用少;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胡洁唐仕波梁小玲胡忆群文峰邵娟刘清云
关键词:BEVACIZUMA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