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092110049)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施明恒陈永平张任平张程宾郝英立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热管
  • 2篇轴向槽道热管
  • 2篇流型
  • 2篇槽道
  • 2篇槽道热管
  • 1篇多热源
  • 1篇疏水
  • 1篇气液两相流
  • 1篇气液两相流流...
  • 1篇热源
  • 1篇珠状凝结
  • 1篇微通道
  • 1篇两相流
  • 1篇两相流流型
  • 1篇内流动
  • 1篇空隙率
  • 1篇空隙率分布
  • 1篇薄液膜
  • 1篇VOF
  • 1篇传热

机构

  • 4篇东南大学

作者

  • 4篇陈永平
  • 4篇施明恒
  • 2篇张任平
  • 1篇沈超群
  • 1篇刘向东
  • 1篇郝英立
  • 1篇张程宾

传媒

  • 1篇宇航学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多热源工况下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的热响应特性被引量:2
2013年
建立了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应用于多热源时的瞬态传热及流动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该型热管应用于多热源时从启动开始直到达到稳态过程中,壁面温度、弯月面毛细半径、液体速度的实时变化。结果显示:毛细半径沿轴向单调递增;蒸发段有热源与无热源的连接处的温度阶跃变化;在蒸发段热源处,液态工质流速变化激烈,在蒸发段无热源处,液态工作速度变化比较平缓;同时,开展了热管瞬态特性测试实验,实验测量值与数值计算值符合较好。
张任平陈永平施明恒
关键词:槽道热管多热源
疏水微通道内流动冷凝流型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实验观测了水力直径为150μm,宽深比3,通道壁面水接触角为130°的疏水矩形微通道内的流动冷凝过程。发现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型主要有珠状流、珠状-环状复合流、珠状-喷射复合流和弹状-泡状流。由于壁面的疏水性,喷射流处仍能观察到珠状凝结。珠状-喷射复合流的位置随入口蒸汽Reynolds数的增大而向通道出口移动,喷射频率随Re_v增大而增大。珠状-喷射复合流之后为弹状-泡状流,喷射流产生汽泡会冲击前一汽泡并合并流向通道出口。
沈超群陈永平施明恒
关键词:流型珠状凝结
不同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及空隙率分布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基于VOF方法建立了不同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10^(-4) g0,0.17 g0,0.38 g0,1 g0(90=9.8 m·s^(-2))四种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流型及变化规律,比较了不同重力条件下管内截面空隙率的分布和波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正确预测不同重力条件下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截面空隙率和滑速比等重要参数;同一气液两相表观速度工况下,随着重力水平的升高,气相更容易在水平管的上部积聚合并,致使流型发生变化,同时,气液两相滑速比增大,截面空隙率波动峰值的平均值下降,波动频率降低;而随着气液两相表观速度的增大,两相混合工质内惯性力作用也随之增强,这将削弱重力变化的影响.
刘向东陈永平张程宾施明恒郝英立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流型空隙率VOF
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的蒸发冷凝传热特性被引量:2
2012年
建立了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蒸发和冷凝薄液膜传热特性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蒸发薄液膜区液膜厚度、接触面温度和热流密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汽液接触面蒸发/冷凝传热系数沿轴向的变化.研究表明:在蒸发薄液膜区域,薄液膜厚度沿槽壁方向呈线性增加;汽液接触面的温度在起点几乎和壁面温度相同,随着薄液膜厚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在薄液膜的起始段,热流密度快速达到最大值,随即迅速减小.蒸发段的蒸发传热系数大于冷凝段的冷凝传热系数,蒸发/冷凝传热系数在整个绝热段并不都为零.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张任平陈永平施明恒
关键词:槽道热管传热薄液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