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07-3)

作品数:3 被引量:136H指数:3
相关作者:罗格平周德成冯异星许文强郑青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2篇覆被变化
  • 1篇遥感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流域
  • 1篇河流域
  • 1篇阿克苏河流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周德成
  • 3篇罗格平
  • 2篇许文强
  • 2篇冯异星
  • 1篇尹昌应
  • 1篇朱磊
  • 1篇郑青华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年份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近50a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被引量:27
2010年
针对干旱区跨境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薄弱、无法满足环境变化评价的问题,选择西天山跨越吉尔吉斯斯坦国和中国的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近50a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对该流域LUCC的过程、趋势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变化从前期(1960-1990年)的准平衡状态转变为后期(1990-2008年)的不平衡状态,土地类型也呈现出从双向转换向单向转换过渡,且不同类型差异较大;流域后期LUCC的速度是前期的2.1倍,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最快而沼泽地和盐碱地减少最快,草地变化速度最小.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且流域下游绿洲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其变化较大.政策调整、人类活动增强、气候变化以及径流变化是LUCC的主要驱动因子.
周德成罗格平尹昌应许文强冯异星
关键词:遥感
基于CA_Markov模型的伊犁河三角洲景观格局预测被引量:47
2010年
在遥感和水文数据的支持下,结合伊犁河三角洲的区域特点,确定了伊犁河三角洲的景观分类系统.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定量分析和CA_Markov模型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了1975—2007年伊犁河三角洲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2020年景观格局的情景进行了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在人为间接干扰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1975—2007年伊犁河三角洲的景观格局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对CA_Markov模型的可利用性进行分析与检验,1990—2007年伊犁河三角洲景观变化符合CA_Markov模型应用的条件;2020年,研究区景观的斑块破碎化严重,连通性趋于弱化,与水密切相关的湖泊、沼泽和漫滩的时空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分别基于1990—2000年和2000—2007年概率转移矩阵预测的202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景观类型的差异程度和表现形式各异,原因在于这两个时段自然条件的非一致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各景观类型的转移方式和方向不同.
郑青华罗格平朱磊周德成
1960—2008年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被引量:64
2010年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当地粮食产量与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分析了1960—2008年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探讨了干旱区跨境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较小,总价值先减后增,沼泽、林地、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但损失略大于收益;各项生态功能的服务价值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大小的等级基本稳定,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功能的贡献率最大;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及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以流域下游的变化最频繁.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周德成罗格平许文强冯异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