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2011-091)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海媚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西厢记
  • 2篇董解元
  • 2篇诸宫调
  • 2篇宫调
  • 2篇《董解元西厢...
  • 1篇一脉相承
  • 1篇隐喻
  • 1篇用词
  • 1篇语法
  • 1篇语法化
  • 1篇语法化过程
  • 1篇认知隐喻
  • 1篇使令
  • 1篇朱子语类
  • 1篇外来语
  • 1篇现代汉语
  • 1篇历时更替
  • 1篇历史文献
  • 1篇金代
  • 1篇口语

机构

  • 7篇河南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张海媚

传媒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语言研究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汉语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金代两种诸宫调中外来语成分考察
2011年
《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代文学的双璧。金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因此两种诸宫调中有多少外来语成分值得关注。经考察,两种诸宫调受外来语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这和金朝的主流话语及诸宫调的文体有关。
张海媚
关键词:《西厢记诸宫调》外来语语法
认知隐喻在现代汉语方位后缀语法化过程中的层级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隐喻作为思维的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为常见,一些词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并最终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本文以现代汉语方位后缀中的"边、面、头"为例,分析它们从实词义虚化为词缀的过程中,认知隐喻所起的层级作用。
张海媚
关键词:认知隐喻语法化
两种诸宫调和《朱子语类》词语的地域差别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诸宫调反映了12和13世纪的金代口语,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朱子语类》反映了12和13世纪的南宋口语,带有南方方言色彩。二者同时异域,通过比较,发现诸宫调语言较《朱子语类》通俗,这一方面取决于二者不同的文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南宋和金作为第二个南北朝,北朝(金)口语用词较南朝(南宋)口语用词更俚俗。
张海媚
关键词:《董解元西厢记》《朱子语类》口语性
常用词“合”对“当、应”的历时替换及其消退考被引量:5
2015年
助动词"合"虽然始见于西汉,但用例极少;即使到了隋唐宋三代,与"当、应"相比,仍处于次要地位;金元时期,无论在使用频率还是语法功能方面,"合"都处于强势地位;然而,明清两代,"合"的使用频次骤减,以至于现代汉语中,"合"基本被淘汰出局。原因有二:(1)在与"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2)自身义项过多,影响表义的明确性。
张海媚
关键词:常用词
表“边”的“厢、壁”地域考被引量:4
2013年
前修时彦对表"边"的"厢、壁"的地域性多有阐述,但结论未达一致。文章通过考察历史文献中"厢""壁"的使用情况,并结合活方言用例,考证"厢"在宋金以前为北方方言词,元明清时期转为通语词,现代汉语阶段只保留在南方方言中;"壁"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始见于唐,终消于清,且南北方文献均有用例,当为通语词。
张海媚
关键词:历史文献
从《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西厢记》中几则词义的时代性看曲文语言的一脉相承性被引量:1
2011年
从音乐体制、结构等方面来证明变文、南戏、诸宫调、元杂剧等存在继承关系的大有人在,但从词汇运用的角度来考证的实属罕见,文章通过考察几则词义的时代性来论证曲文语言运用的一脉相承性。
张海媚
“教”的读音演变及其与“叫”的历时更替被引量:2
2012年
在表"使令"义上,唐代以前,主要以"使"、"令"为主;宋金时期,"教(交)"取代"使"和"令"成为当时口语中表"使令"义的主导词;而大约在明末清初,"教"在与"叫"的竞争中失去优势,被淘汰出局,"叫"成为至今表"使令"义的主导词。"教"本读去声,表"使令"义的"教"读作平声是为与原义区别而产生的一种破读,之所以后来又重新读为去声,是受"叫"读音影响的结果。
张海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