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92046)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闫惠平刘妍赵艳冯霞檀玉芬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抗体
  • 4篇自身抗体
  • 3篇原发性
  • 3篇自身免疫
  • 3篇自身免疫性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免疫性
  • 3篇肝炎
  • 2篇胆汁
  • 2篇胆汁性
  • 2篇原发性胆汁性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酶联
  • 2篇肝硬化
  • 1篇胆管
  • 1篇胆管阻塞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胆汁淤积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闫惠平
  • 5篇赵艳
  • 5篇刘妍
  • 4篇檀玉芬
  • 4篇冯霞
  • 3篇孔祥沙
  • 3篇赵丹彤
  • 3篇廖慧钰
  • 3篇刘燕敏
  • 3篇张海萍
  • 2篇黄云丽
  • 2篇向代军
  • 2篇李俊强
  • 1篇陈义森
  • 1篇刘秀红
  • 1篇张立洁
  • 1篇张永宏
  • 1篇廖慧玉
  • 1篇陈煜
  • 1篇韩莹

传媒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6篇2010
  • 3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免疫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PBC)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内小胆管阻塞和血清中出现高滴度的抗线粒体抗体。迄今为止病因还不明确,与自身免疫有关,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罕见有儿童发病的报道。
闫惠平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特征抗线粒体抗体发病年龄胆汁淤积性胆管阻塞
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6—2008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对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患者ALT水平分别为(412.1±387.5)u/L和(376.0±319.7)U/L,AST为(352.5±457.9)U/L和(198.8±142.7)U/L,总胆红素为(109.7±104.8)mol/L和(102.4±135.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6.4±73.3)mol/L和(61.2i72.1)umol/L,碱性磷酸酶为(133.4±50.1)u/L和(147.4±97.3)u/L,Y-谷氨酰转肽酶为(139.9±134.1)U/L和(180.6±227.9)U/L,白蛋白为(41.3±4.9)g/L和(39.8±5.3)g/L,球蛋白为(25.1±5.3)g/L和(28.6±5.1)g/L;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除球蛋白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JD〈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部分可检出自身抗体,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组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滴度均≤1:32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可检出高滴度ANA、抗线粒体抗体,其中ANA滴度≥1:320的患者15例,7例患者ANA为1:1000。结论肝功能指标无助于鉴别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出现高滴度自身抗体,应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诊断。
刘燕敏闫惠平韩莹张立洁刘妍廖慧钰陈义森黄云丽赵国庆丁惠国
关键词:中毒性肝功能实验自身抗体慢性损害
抗乙醇脱氢酶抗体ELISA法的建立及其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的价值
2009年
目的 建立血清抗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抗体ELISA法,并评价抗-ADH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的价值。方法用免疫印迹试验对酵母ADH与人血清抗-ADH之间的反应性进行验证。用酵母ADH建立检测血清抗-ADH的ELISA法。以67例AIH、9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9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3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24例酒精性肝病(ALD)和99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及31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中的抗-ADH进行检测并统计其阳性率,阳性率的比较用X^2检验。结果建立了一种检测人血清抗-ADH的ELISA法,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免疫印迹试验证实酵母ADH与人血清抗一ADH有良好反应性。AIH患者血清抗-ADH阳性率为59.7%(40/67),高于健康对照组(0,X^2=31.271,P〈0.05)、PBC组(6.4%,X^2=54.492,P〈0.05)、CHB组(14.1%,X^2=54.848,P〈0.05)、CHC组(21.2%,X^2=29.269,P〈0.05)、ALD组(25.0%X^2=8.512,P〈0.05)和CTD组(43.4%,X^2=4.229,P〈0.05)。结论AIH患者血清中抗-ADH阳性率高于其他肝病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对AIH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杨建轩闫惠平檀玉芬刘妍马冬梅李俊强向代军赵丹彤周冬燕孔祥沙
关键词:肝炎自身免疫性乙醇脱氢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抗原表位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能力,分析不同类型HBV感染人群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差异。方法合成4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限制性HBV特异性CTL抗原表位肽[分别为多聚酶P的575-583序列FLLSLGIHL(Tp),HBsAg28-39序列IPQSLDSWWTSL(Te1),HBsAg183—191序列FLLTRILTI(Te2)和HBcAg18-27序列FLPSDFFPSV(Tc)]。流式细胞术鉴定HLA基因表型。用合成的CTL表位肽分别刺激慢性乙型肝炎组(CHB)、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组(CSH),既往HBV感染者(N1)组和健康献血员(N2)的PBMC,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CTL细胞的频率。结果(1)HLA—A2基因分布频率:44例CHB组为45.5%(20/44),18例CSH组为55.6%(10/18),10例N1组为60%(6/10),10例N2组全部选择以往研究已确定的HLA—A2阳性者。(2)ELISPOT检测结果:①4条HBV特异性抗原多肽反应阳性率在CHB组、CSH组、N1组和N2组分别为50%(10/20)、10%(1/10)、83.3%(5/6)和10%(1/10)。N1组反应阳性率高于CSH组(χ^2=9.000,P=0.008)和N2组(χ^2=9.000,P=0.008)。②各组对Tp、Te1、Te2和Tc四条肽的平均反应强度用斑点形成细胞(SFC)/10^6PBMC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N1组对Tp、Te1、Te2和Tc肽的平均反应强度大于CSH组和N2组(分别为77SFC/10^6PBMCvs10SFC/10^6PBMCvs15SFC/10^6PBMC,59SFC/10^6PBMCvs0SFC/10^6PBMCvs0SFC/10^6PBMC,100SFC/10^6PBMCvs0SFC/10^6PBMCvs22SFC/10^6PBMC和57SFC/10^6PBMCvs20SFC/10^6PBMCvs30SFC/10^6PBMC,均P〈0.01)。结论各种类型HBV感染者不论病毒清除与否,都可对HBV特异性多肽产生T细胞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以既往感染者最强,慢性乙型肝炎组较弱,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组缺乏,提示HBV特异性CTL应答可能是自
张海萍闫惠平张永宏冯霞赵艳廖慧玉刘燕敏陈煜檀玉芬刘妍
关键词:抗原肝炎乙型细胞毒性核酸扩增技术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测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1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3例,其他肝功能异常患者147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ANCA及其他相关自身抗体,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患者中,ANCA阳性16例,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7.6%。16例ANCA阳性患者中AIH11例,PSC3例,慢性乙型肝炎1例,药物性肝损伤1例。41例AIH中,11例ANCA阳性(11/41,26.8%),同时伴有ANA阳性,核型以均质型为主(8/11,72.7%);30例ANCA阴性者中,25例ANA阳性,核型多样化,均质型仅占20.0%(6/30)。结论本研究中AIH中的ANCA阳性率仅为26.8%,以高滴度为主;ANCA阳性AIH患者ANA均阳性,其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且未观察到特殊的临床特征。
孔祥沙闫惠平廖慧钰赵艳冯霞檀玉芬刘秀红张海萍李俊强
关键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ELISpot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学家们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固相ELISpot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细胞培养技术与ELISA技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其技术原理可以概括为用抗体捕获培养中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并用酶联斑点显色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免疫治疗中肿瘤免疫反应、感染性疾病、
赵艳闫惠平
关键词:ELISPOT技术感染性疾病疾病诊断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培养技术
8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自身抗体产生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以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结果:83例肝癌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7.3%(31/83),其中HBV感染患者检出率35.9%(23/64),HCV感染者检出率50.0%(8/1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检测到一种、两种及三种自身抗体的患者分别为24.1%、12.1%和1.2%。抗核抗体(ANA)、抗细胞骨架抗体(CS)、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检出率分别为24.1%、13.3%、9.6%和4.8%。抗核抗体谱分析有Ro-52、CENP-B(着丝点B抗原)等自身抗体阳性。AFP(甲胎蛋白)异常及AFP正常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6.8%和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与HBV-DNA阴性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40.5%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7.3%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能检测到非器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ANA、CS、SMA和AMA,大多患者以检出其中一种抗体为主,部分患者能检出二至三种自身抗体。ANA、CS、SMA和AMA四种自身抗体中检出率最高的是ANA,其次是CS和SMA,检出率最低的是AMA。各抗体均以低滴度为主。ANA荧光模型以颗粒型为主。血清AFP含量的高低与自身抗体检出率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HBV-DNA阳性患者与HBV-DNA阴性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
赵海琳闫惠平张海萍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自身抗体
抗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检测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抗Ro-52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Ro-52抗体的115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抗Ro-52阳性和阴性AILD患者肝功和免疫学指标,对可能有相关性的血清学指标进行诊断试验一致性评价。结果抗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57例)、AIH/PBC重叠综合征组(21例)的阳性率分别为32.43%、24.56%、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9,P〉0.05)。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liver—pancreas,anti—SLA/LP)在抗Ro-52阳性AIH组频率(58.33%)高于阴性组(16.00%)(χ^2=6.955,P〈0.05),抗SLA/LP抗体在抗Ro-52阳性AIH/PBC重叠综合征组频率(85.71%)高于阴性组(28.57%)(χ^2=6.109,P〈0.05)。抗Ro-52抗体和抗SLA/LP抗体结果有一致性(κ=0.466,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组抗Ro-52阳性患者IgG水平高于阴性患者(t=2.508,P〈0.05)。结论抗Ro-52抗体在AIH、PBC和AIH/PBC重叠综合征中的分布没有差别;抗Ro-52抗体与抗SLA/LP抗体检测结果有一致性;抗Ro-52抗体阳性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IgG水平高于抗体阴性者。
赵丹彤闫惠平檀玉芬刘妍赵艳冯霞向代军
关键词:自身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T细胞亚群检测与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硬化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细胞亚群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肝硬化期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诊断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40例代偿期和46例失代偿期PBC患者肝功、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失代偿期PBC患者年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血清总IgA水平、Mayo评分高于代偿期患者(P<0.05),而ALT、ALB、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T淋巴细胞绝对数(CD3+)、T辅助细胞绝对数(CD3+CD4+)和T抑制细胞绝对数(CD3+CD8+)均低于代偿期患者(P<0.05);LYMPH、LYMPH%、CD3+、CD3+CD4+和CD3+CD8+结果中,失代偿期减低者频率均高于代偿期(45.7%vs.10%,34.8%vs.7.5%,58.7%vs.17.5%,45.7%vs.5%,60.9%vs.27.5%,P<0.05),失代偿期增高者频率均低于代偿期(54.3%vs.90%,6.5%vs.27.5%,0 vs.20%,2.2%vs.22.5%,2.2%vs.10%,P<0.05)。在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年龄、Mayo评分、上消化道出血、脾大或脾切除、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对结果影响呈负相关;而ALT、ALB对结果影响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深,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细胞亚群数量降低;从淋巴细胞定量角度分析,随着疾病的进展,PBC患者免疫水平下降。
赵丹彤闫惠平廖慧钰赵艳刘燕敏刘妍黄云丽冯霞孔祥沙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