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01028)

作品数:8 被引量:270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国彬许明祥赵允格邵明安张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养分
  • 4篇土壤养分
  • 4篇丘陵区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区
  • 3篇植被
  • 2篇氮肥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氮肥利用率
  • 2篇演替
  • 2篇养分特征
  • 2篇土壤养分特征
  • 2篇群落
  • 2篇利用率
  • 2篇灌木
  • 2篇刺槐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演替
  • 1篇氮利用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5篇刘国彬
  • 4篇许明祥
  • 4篇邵明安
  • 4篇赵允格
  • 3篇张健
  • 2篇戴全厚
  • 1篇张冠华
  • 1篇张超
  • 1篇侯喜禄
  • 1篇薛萐
  • 1篇王玉霞
  • 1篇王全九
  • 1篇张兴昌
  • 1篇卫伟
  • 1篇肖波
  • 1篇王翼龙
  • 1篇温静
  • 1篇邢晓娈
  • 1篇齐智军
  • 1篇王兵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种群的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群落形成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方法】以白羊草群落为对照,选取杠柳、狼牙刺、丁香、虎榛子和柠条5种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计算灌木群落形成变化过程中的土壤养分指数(Soil Nutrient Index,SNI),分析了各养分因子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灌木初期对土壤养分的适应能力大小顺序为:柠条(0.072)>狼牙刺(0.114)>杠柳(0.163)>丁香(0.172)>虎榛子(0.292)。不同植被物种群落土壤SNI值大小顺序为:虎榛子群落(0.979)>狼牙刺群落(0.535)>柠条群落(0.457)>丁香群落(0.341)>杠柳群落(0.333)>白羊草群落(0.145)。从不同灌木群落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土壤养分改善效应来看,各参试群落相对于白羊草群落土壤养分的增幅分别为:虎榛子(4.740倍)、狼牙刺(2.909倍)、柠条(2.661倍)、杠柳(1.169倍)和丁香(1.168倍)。各土壤养分因子间除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和有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土壤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结论】不同灌木种群所需的适宜土壤养分条件和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植被次生演替灌丛阶段的土壤养分明显优于草本阶段,植被次生演替过程土壤养分呈逐步改善的趋势。
戴全厚刘国彬张健张冠华王玉霞张超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灌木群落土壤养分
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对黄土丘陵区2个不同沟向沟谷地植被群落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沟谷地植物物种频度和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1种,隶属31个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9.75%、16.05%和14.81%;封禁20年左右的沟谷地植被演替表现出良性演替的趋势;目前该沟谷地植物群落生活型中草本植物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多年生草本,而灌乔生活型植物也已占有重要地位。灌乔木树种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沟谷地植被分布的斑块格局较为突出,不同沟向沟谷地的灌乔植物种的重要值构成格局存在一定差异,南北沟向较西东沟向分配均匀;沟向不同,沟谷地所形成的植被种群相似性具有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受到一些伴生种和罕见种的影响。此研究对掌握该地形植被演替方向,明确植被恢复任务和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张健刘国彬许明祥王兵王翼龙齐智军
关键词:植被恢复群落群落相似性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0~20cm土层明显高于20~60cm土层,而20~40cm和40~60cm间无显著差异。0~60cm土壤深度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有机质4.66~9.83g·kg^-1,全氮0.33~0.61g·kg^-1,全磷0.49~0.52g·kg^-1,有效氮21.56~41.80mg·kg^-1,有效磷0.73~1.31mg·kg^-1,有效钾58.31~102.01mg·kg^-1。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条件略好于草本阶段,说明植被演替草本阶段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为群落向灌丛演替阶段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养分环境。灌木初期不同,灌木树种间的土壤养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灌木树种定居所需适宜的土壤养分条件也不同;灌木初期除土壤全磷外,其他各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
张健刘国彬许明祥邢晓娈温静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次生演替灌木土壤养分
不同整地方式下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8
2004年
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平作、垄沟及成垄压实等不同整地方式条件下施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因影响田间土壤水分、养分的运动和分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施肥效果,故不同整地方式条件下施肥可影响玉米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如穗重、穗粒数、500粒重等。平地条件下玉米生物学产量及籽粒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最小,成垄压实与垄沟条件下分别较平地条件下提高玉米籽粒产量9.5%~10.3%和4.2%~6.3%。成垄压实与垄沟条件下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不同整地方式下施肥,会明显影响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配,成垄压实施肥较平作施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9.1%~9.6%,达1%显著水平。与传统的垄作施肥相比,成垄压实施肥仍可提高氮肥利用率5%以上,而且成垄压实施肥较传统的平作和垄作施肥还可以提高玉米籽粒含氮量。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受整地施肥方式影响较小。
赵允格邵明安
关键词:平作垄作氮肥利用率
成垄压实施肥对氮素运移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6
2004年
黄土高原地区夏玉米生长正逢雨季 ,是N素淋溶的主要时期 ,为此提出氮肥施用的成垄压实法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夏玉米生长期成垄压实施肥方式下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以及土壤NO3 - N迁移规律 ,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该施肥法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在供水量接近研究区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 (370mm)的年份 ,平地施肥条件下 ,NO-3 N可被淋溶至 90cm以下的土层 ;而成垄压实施肥可明显减少施肥区NO-3 N随入渗水分向土壤深层迁移 ,至 6 0cm以下土层 ,土壤NO-3 N含量小于 10mg·kg-1,NO-3 N主要累积于近地表 2 0~ 4 0cm土层 ,该土层土壤NO-3 N含量约为 80~ 90mg·kg-1.成垄压实施肥法局部存在的大容重障碍层对作物生长发育无影响 .在 2 4 0 .0kgN·hm-2 施氮量条件下 ,成垄压实较平地施肥没有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但却能极显著地增加作物吸氮量 ,使氮肥利用率提高 9%左右 .成垄压实施肥条件下 ,障碍层容重对NO-3 N迁移影响明显 ,随障碍层容重的增加 ,NO-3 N迁移深度减小 .大田条件下 ,垄坡度对NO-3 N迁移影响不明显 .
赵允格邵明安张兴昌
关键词:氮素运移氮肥利用率
Angzuo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容重对耕层(土娄)土硝化作用影响
本研究利用填装土柱在可控温、湿培养条件下探索了不同土壤容重对耕层土娄土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耕层土娄土,由于其团粒结构发达,硝化细菌活性较高,在施氮量分别为11.74和33.49 mg·kg-1条件下,当土壤容重从...
赵允格邵明安王全九
关键词:土壤容重硝化作用
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被引量:110
2004年
为了探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应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刺槐林为代表,对该区不同利用年限的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坡度、坡向、坡位等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随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土壤养分指数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符合y=axb模型。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随利用年限的增加量不显著,而速效钾每经过10年就有显著增加,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则保持相对衡定的水平。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养分指数年增长率分别约为0.20g kg、0.01g kg、0.69mg kg、2.27mg kg和0.04。该区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养分指数约需50年、速效钾约需30年可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许明祥刘国彬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植被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陕北黄土区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积累及流失风险被引量:35
2008年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应,同时对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流失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后能够迅速增加结皮层及2cm土层的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退耕0~20年间结皮层的养分含量与退耕年限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y=a[b-exp(-cx)])拟合,其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在退耕20年间的增加速度变化不大,而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在退耕初期增加迅速,后期增加缓慢;自然发育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的年均净贡献量为:有机质50.15g.m-2、全氮1.95g.m-2、全磷0.44g.m-2、碱解氮164.33mg.m-2、速效磷9.64mg.m-2和速效钾126.21mg.m-2,人工培育条件下生物结皮发育更快,对养分尤其是速效养分的贡献速率更高;生物结皮条件下养分含量的提高增加了养分流失风险,尤其是养分随泥沙流失大幅度增加,生物结皮增加的养分中平均有39.06%随泥沙流失,仅有60.94%得以保留.总之,生物结皮可迅速、全面增加表层土壤养分,但同时会加大养分流失风险.尽管如此,土壤养分的净增加量仍相当可观,显示生物结皮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积累效应.
肖波赵允格许明祥邵明安
关键词:生物结皮土壤养分流失陕北黄土高原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被引量:54
2007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10~15a后达到显著水平;并随年限逐渐增加,在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基本达到稳定,成熟林后期又开始上升,恢复50a的刺槐林微生物量碳、氮、磷较坡耕地增加幅度分别为213%、201%和83%,但仅为天然侧柏林的50.98%、55.17%和61.48%。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有机碳变化规律不同步;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25a后开始回落到坡耕地以下,50a后达到最低值,与天然侧柏林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相关性最为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人工刺槐林促进生态恢复可以依靠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理化性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薛萐刘国彬戴全厚卫伟侯喜禄
关键词:侵蚀环境人工刺槐林生态恢复微生物量土壤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