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1003)
- 作品数:14 被引量:73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颖陈志强王立马放吴洁婷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清洁生产环境管理政策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问题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清洁生产是国际上应用广泛的环境管理手段,清洁生产定位于从源头和生产过程降低能耗、物耗,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及预防污染的产生,与中国当前节能减排、全面控制环境污染、建设绿色生态型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文章围绕着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完善过程,介绍了清洁生产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历史沿革、清洁生产适用领域,阐述了清洁生产审核以及其相应配套管理手段,分析了中国清洁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清洁生产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 张晓琦王强曾红云
- 关键词: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审核污染预防
- 进水底物浓度对蔗糖废水产酸合成PHA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混合菌群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三段式PHA合成工艺(水解产酸、产PHA菌富集、PHA合成)被广泛应用.在三段式工艺中,产PHA菌的富集非常关键,只有稳定产生PHA菌才能保障PHA合成的产量.针对产PHA菌富集系统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进水底物浓度对产PHA菌富集效率及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在560mg·L-1、1 120 mg·L-1、1 680 mg·L-1这3组不同进水底物浓度的对比实验中,证实了COD 1 120 mg·L-1条件下富集反应器能够在较短污泥龄下稳定富集具有较高污泥浓度的高效产PHA菌,且不会发生污泥膨胀.在94 d的富集期后其批次实验最大PHA含量、PHA转化率(COD/COD)及PHA比合成速率能分别达到50%、0.714 5及0.191 2 mg·(mg·h)-1.研究还同时证实细胞内糖原水平高低与其PHA合成能力密切相关,可采用其作为富集效果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 陈志强邓毅黄龙温沁雪郭子瑞
- 关键词:PHA混合菌群污泥膨胀底物浓度糖原
- 线粒体损伤调控在番茄红素拮抗阿特拉津致小鼠睾丸毒性中的作用
- 阿特拉津是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的农业除草剂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EDC),能够侵害生殖器官,引发生殖功能障碍,导致睾丸发育异常,干扰精子生成,但其睾丸毒性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有着“植物黄金”之称的番茄...
- 林佳
- 关键词:番茄红素阿特拉津睾丸毒性线粒体损伤分子调控减毒作用
- 鸡Hemeo xygenase 1基因克隆、结构功能预测及组织表达特性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旨在克隆鸡Hteme oxygenase 1(HO-1)基因,探明其蛋白结构、功能及组织表达特性。以海兰白鸡(W-36)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鸡HO-1基因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蛋白结构与功能,应用qRT-PCR检测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鸡HO-1基因的CDS为891bp,编码296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种属间的差异较大。鸡HO-1为跨膜非分泌蛋白,具有HO家族的结构域,酶分类为EC1.14.99.3,能够结合-HEM、BLA、OXN、Q80、SUC、TRE和Na^+等分子。鸡HO-1基因在组织内广泛表达,在动脉、脑干、大脑、坐骨神经、十二指肠及小肠等组织表达量较高。预测HO-1蛋白具有调控糖类和盐类等相关分子功能作用,其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在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 江秀清王丽丽曹嫦好李楠葛延松张颖李金龙
- 关键词:HEMEOXYGENASE基因克隆
- 阿特拉津污染胁迫对典型细菌DNA损伤研究
- 2015年
-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方法,研究阿特拉津浓度为0、25、50、75、100和125 mg·L-1污染胁迫条件下对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和Acinetobacter sp.DNS32与非阿特拉津降解菌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生长影响及基因组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污染胁迫24 h后,随阿特拉津浓度增高,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生长速度受抑制强度逐渐明显。利用随机引物对上述四种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RAPD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在阿特拉津浓度为100 mg·L-1时,基因组模板稳定性(GTS)分别降至52.3%和61.2%。同一浓度下,阿特拉津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DNS32基因组模板稳定性为82.9%,Arthrobacter sp.DNS10基因组模板稳定性为92.1%。研究表明,阿特拉津胁迫对Escherichia coli K12和Micrococcus luteus N19基因组DNA产生损伤;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和Acinetobacter sp.DNS32对阿特拉津胁迫有较高耐受性,适于阿特拉津降解。
- 张颖鲁莹莹姜昭单德鑫曹博Kehinde O.Erinle
- 关键词:随机扩增多态性DNA阿特拉津细菌DNA损伤
-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DNS32的降解特性及分类鉴定与降解途径研究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研究阿特拉津降解菌株DNS32的菌种分类、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丰富阿特拉津降解菌菌种资源。【方法】在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东北地区寒地黑土中筛选出一株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的降解菌株DNS32,测定其基本降解特性,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利用阿特拉津降解基因PCR扩增技术及降解产物生成量的测定,进一步揭示其降解途径。【结果】实验结果发现DNS32菌株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且在相对较低温度下也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NS32与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16S rR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成功地扩增降解基因trzN、atzB及atzC,实验结果表明DNS32遵循Arthrobacter aurescens TC1的降解模式,可将阿特拉津降解为氰尿酸,降解产物的生成量测定也证明了这一点。【结论】实验结果丰富了阿特拉津降解菌菌种资源,为不动杆菌属的阿特拉津降解菌研究提供了参考。
- 郭火生王志刚孟冬芳王洋张庆媛张颖
- 关键词:阿特拉津不动杆菌属降解途径
- 投加聚合铝铁对A^2O系统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2
- 2014年
- 为研究A2O污水处理系统聚合铝铁投加对污水中TP的强化去除及对其他污染物的协同去除,通过小试试验对比研究了聚合铝铁分别在A2O系统曝气池前端和末端投加时各污染物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与前端投加相比,聚合铝铁在曝气池末端的投加能够显著提升系统对污水中TP和NH4+-N的去除率,但聚合铝铁末端投加时系统出水中ρ(NO3--N)高于前端投加.结果表明,聚合铝铁投加量〔以ρ(Al)计〕为4 mgL时去除效果最好,此时系统对CODCr、TN、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3.3%、64.6%、83.6%和97.6%,出水中ρ(CODCr)、ρ(TN)、ρ(NH4+-N)和ρ(TP)分别为19.8、15.3、6.1和0.2 mgL.另外,在10℃下运行时,聚合铝铁对生活污水中TP及NH4+-N的去除更为有效.
- 李斯亮魏亮亮赵庆良陈志强
- 关键词:A2O聚合铝铁投加方式脱氮除磷
- 多效唑对两栖植物—黄菖蒲矮化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对各项生理指标的分析,检验施用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黄菖蒲植株生长的强化影响效应,为高质量利用黄菖蒲的景观和水体净化功能提供应用措施。
- 韩辉袁海峰宫伟
- 关键词:多效唑黄菖蒲
- 环境污水监测技术对深圳基层毒品防控的借鉴及启示被引量:1
- 2019年
- 当前中国毒品滥用情势复杂,越来越多非法药品滥用情况被发现,如何及时发现和管控非法药物滥用,已成为当前基层毒品防控工作的新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跨领域新型环境监测技术,用来评估毒品滥用问题。文章阐述了环境污水毒品监测技术原理、介绍了其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内研究应用现状,评估了存在问题,探讨了利用新型环境监测技术来推动街道基层禁毒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深圳基层禁毒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参考。
- 王强
- 关键词:废水分析
- 基于菌根技术的“三段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展望被引量:2
- 2013年
- 为解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分布广泛、难以有效治理的问题,在根据流域面源污染"产、流、汇"的扩散特征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三段式"流域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法,即:以源头减量为目的的农业清洁生产,以过程削减为目的的缓冲带截留技术,以终端净化为目的的复合生物强化修复技术,从而形成全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菌根共生体在生态系统受损和污染环境生态修复领域的优势,对其在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个阶段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与展望,提出一种依托生态系统自净功能并辅助以生物强化手段的面源污染防治理念,是一种绿色、安全、有效、契合农业面源污染扩散特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方法,以期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和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新思路。
- 王立马放吴洁婷徐亚男
- 关键词:菌根技术面源污染农业清洁生产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