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KJ121304) 作品数:10 被引量:35 H指数:4 相关作者: 陈发波 姚启伦 方平 李先艳 傅雪梅 更多>> 相关机构: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 教育部“春晖计划” 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白菜类蔬菜Chs基因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讨我国白菜蔬菜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克隆、测序白菜类蔬菜不同变种的Chs基因序列。结果表明,白菜类蔬菜Chs基因序列没有大于3 bp的插入/缺失,白菜类蔬菜Chs基因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基因,揭示出白菜类蔬菜之间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系统发育树将白菜类蔬菜分成2个分支:第1分支包括山东白菜、塌棵菜、雅安白菜、紫菜苔、重庆白菜和伊犁野生油菜,相对较进化;第2分支包括广西菜心、青菜、雅安黄油菜、芜菁和涪陵野生油菜,相对较原始。网状支系分析没有显示明显的星状结构,说明所选材料中没有白菜类蔬菜进化的共同祖先。网状进化式样分析表明供试的白菜类蔬菜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存在大量的非树状进化史。研究结果支持白菜起源的"分化起源"假说,认为现代栽培的白菜类蔬菜是由更加原始的祖先进化而来,在白菜类蔬菜进化史上存在较多的网状进化事件。 陈发波 熊正贵 姚启伦 方平 敖向建 李红艳关键词:白菜类蔬菜 CHS基因 茎瘤芥(榨菜)品种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收集来自全国的15份茎瘤芥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79对引物共扩增出633个条带,扩增条带变幅在3~14之间,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01个,其中多态性条带共478条,占75.51%。Shannon多态性指数变幅为0.72~3.72,平均值为2.77;15份茎瘤芥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60~0.75之间,平均值为0.68。在相似系数为0.7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类。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说明大部分供试材料间相对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陈发波 刘红芳 姚启伦 方平 吴吉兵关键词:亲缘关系 茎瘤芥 SSR分子标记 中国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14年 中国是萝卜起源地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萝卜种质资源,在长期的进化和选择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类型。从形态水平、细胞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水平等方面综述了中国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在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陈发波 李先艳 傅雪梅茎瘤芥(榨菜)主要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以15个茎瘤芥亲本为材料,按7×8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组合,分析茎瘤芥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瘤茎产量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幅为-29.88~13.48,其中显著或极显著正向效应值有5个,占33.33%。组配的56个组合瘤茎产量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幅为-35.86~34.24,其中显著或极显著正向效应值有24个,占42.86%。在茎瘤芥杂种优势利用中,既要重视一般配合力选择,更要重视特殊配合力选择。瘤茎产量平均超亲优势为6.24%,变幅为-46.34%~77.22%,正向优势组合占64.29%,茎瘤芥亲本间瘤茎产量存在较明显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表明,瘤茎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特殊配合力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且相关系数较大,说明可用特殊配合力效应预测瘤茎产量杂种优势。 陈发波 龙永昌 姚启伦 方平 范永红关键词:配合力 杂种优势 茎瘤芥 玉米地方品种Glb1基因克隆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我国西南地区不同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这些玉米种质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南地区12份玉米地方品种为材料,对Glb1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12份玉米材料Glb1基因序列长度为1138-1149 bp,其序列一致性为96.21%。12份材料Glb1基因序列间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大于等于3 bp的插入/缺失有8个,主要位于第81-84、122-128、161-164、368-371、428-442、668-680、966-976和1003-1011 bp。不同玉米地方品种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96.50%-100.00%,平均为98.58%。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2份材料分为五大类,且来源于同一地区的玉米材料趋向于聚为一类。【结论】Glb1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所选材料间Glb1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利用Glb1基因序列可作为鉴定不同玉米地方品种的一种理想分子标记。 陈发波 方平 姚启伦 程远芳 聂术君 秦林林关键词:玉米地方品种 克隆 分子标记 不同类型芥菜变种遗传差异的SSR分子标记检测 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解不同类型芥菜变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利用66对 SSR引物对16份芥菜变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扩出602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占92.5%,多态信息量(PIC)变幅为0.56~0.97,平均值为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41~0.75,平均值为0.60,当相似系数为0.61时,可将供试材料分成4类。薹芥和抱子芥均单独为一类,第3类包括笋子芥、小叶芥和叶瘤芥,第4类包括白花芥、宽柄芥、长柄芥、大叶芥、凤尾芥、分蘖芥、卷心芥、茎瘤芥、花叶芥、结球芥和大头芥。表明16个芥菜变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也将供试材料分成4大类群,2种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都说明来自相同省份的绝大部分材料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但聚类结果与芥菜形态没有必然联系。 陈发波 方平 姚启伦 李先艳 陈小红关键词:芥菜 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不同类型茎用芥菜核型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茎瘤芥、笋子芥和抱子芥不同类型茎用芥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2sm+34m;笋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8sm+28m;抱子芥染色体数目为2n=2x=36,核型公式为2n=2x=12sm+24m。不同类型茎用芥菜没有出现染色体条数的变化,都属于小染色体,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都属于2B型;仅在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核不对称系数等核型组成上出现了细微的差异,说明不同类型茎用芥菜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特性。核不对称系数依次为笋子芥>茎瘤芥>抱子芥,据此推测抱子芥和茎瘤芥可能是由笋子芥进化而来,属于笋子芥的变种。 许冬梅 陈发波 姚启伦 方平 蒋青清关键词:茎用芥菜 茎瘤芥 染色体 核型分析 不同类型叶用芥菜核型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大叶芥、小叶芥和白花芥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芥染色体数目为2n=4x=AABB=36,核型公式为2n=4x=14m+18sm+4st,核不对称系数为66.33%,属于"3B"型;小叶芥染色体数目为2n=4x=AABB=36,核型公式为2n=4x=30m+4sm+2st,核不对称系数为58.21%,属于"2B"型;白花芥染色体数目为2n=4x=AABB=36,核型公式为2n=4x=22m+12sm+2st,核不对称系数为61.61%,属于"2B"型。3种不同类型叶用芥菜没有出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属于小染色体,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只有在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核不对称系数等核型组成上出现了细微的差异,说明3种不同类型叶用芥菜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特性。核不对称系数,大叶芥>白花芥>小叶芥,在进化关系上,小叶芥属于相对原始的类型,大叶芥和白花芥进化程度更高。 方平 陈发波 姚启伦 汪灵关键词:叶用芥菜 染色体 核型分析 芸薹属蔬菜Chs基因序列多态性 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讨我国芸薹属蔬菜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克隆、测序芸薹属不同种的Chs基因序列。A基因组二倍体、A基因组多倍体、B基因组多倍体和C基因组二倍体的Chs基因突变位点数分别为120、172、194和25个,Chs基因多态性表现为:B基因组多倍体>A基因组二倍体>A基因组多倍体>C基因组多倍体。Tajima'D、Fu and Li'D和Fu and Li'F检验表明A基因组二倍体、C基因组二倍体Chs基因是中性进化基因。HKA平衡检验及误配分析表明A基因组多倍体和B基因组多倍体Chs基因进化中存在选择作用。A基因组和B基因组间存在较低的共有差异和较高的共有多态性,C基因组与A、B基因组存在较高的共有差异和较低的共有多态性。系统发育树将芸薹属Chs基因序列分成4个亚支、10个支系。网状分析表明,白菜可能是四倍体A基因组的供体,黑芥可能是四倍体B基因组的供体,甘蓝可能是四倍体C基因组的供体。中国芸薹属蔬菜在Chs基因位点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同基因组间分化程度不一样,B基因组分化较大,A和C基因组分化较小。A和B基因组的亲缘关系较A和C基因组以及B和C基因组更为接近。建议根据基因组的不同将中国芸薹蔬菜分成白菜组、芥菜组和甘蓝组,研究结果支持芸薹属进化的禹式三角模型。 陈发波 姚启伦 方平 董二飞 陈春关键词:芸薹属 蔬菜 CHS基因 序列多态性 基于Chs基因序列的茎瘤芥起源进化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讨我国茎瘤芥的起源、进化,克隆、测序了30份茎瘤芥及其近缘种的Chs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网络及网状支系结构。结果表明:系统发育树将茎瘤芥及其近缘种Chs基因序列分成3个亚支,9个支系。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与其他芥菜变种之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大量存在非树状的进化史。网状支系分析结果表明,伊犁野生油菜可能是茎瘤芥A基因组的供体,黑芥可能是茎瘤芥B基因组的供体。茎瘤芥为芸薹属芥菜种的一个变种,与薹芥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由薹芥进化而来。单拷贝的Chs基因可作为一个理想的候选基因用于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多倍体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陈发波 姚启伦 董二飞 方平关键词:茎瘤芥 CHS基因 起源进化 分子系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