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Y20070016)
- 作品数:2 被引量:33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军李挺曹亲亲徐旭仲吴道珠更多>>
-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分为3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3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李挺刘若海李军吴道珠徐旭仲
- 关键词:介入性臂丛神经传导阻滞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被引量:2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L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B。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 李挺曹亲亲李军
- 关键词:雄甾烷醇类臂丛神经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