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129504)

作品数:3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强胡广隆汤波李自超姚国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孝感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粒形
  • 2篇QTL
  • 1篇性状
  • 1篇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粒形性状
  • 1篇粒重
  • 1篇基因
  • 1篇NIL
  • 1篇QTL_MA...
  • 1篇CHROMO...
  • 1篇FINE_M...
  • 1篇RICE

机构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孝感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陈超
  • 2篇姚国新
  • 2篇李自超
  • 2篇汤波
  • 2篇胡广隆
  • 2篇张强
  • 1篇张洪亮
  • 1篇李金杰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用4个姊妹近等基因系群体定位水稻粒重和粒形QTL被引量:27
2010年
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利用世界上粒重最大的品种之一SLG-1(供体亲本)与小粒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轮回亲本)杂交,在各回交世代选择粒重较大单株与日本晴回交,构建水稻粒重和粒形的姊妹近等基因系(SNILs)。对获得的73株BC4F1单株进行粒重频率分布统计,选择粒重频率分布在4个峰值处的代表性单株,自交获得4个BC4F2SNILs群体。利用BSA法(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从均匀分布在水稻染色体上的1513对SSR标记中筛选出与粒重和粒形相关的多态性标记19对,以LOD≥2.5作为选择阈值,对粒重、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QTL扫描,共检测到6个区域的12个QTL,贡献率从7.22%到53.38%。这些QTL所在区域包含已克隆的粒长GS3和粒宽GW2,也包含没有精细定位的第2染色体的RM6318~RM1367、第3染色体的RM5477~RM6417和第6染色体的RM3370~RM1161等3个区域控制粒重和粒形的5个QTL。其中第3染色体上RM5477~RM6417区间存在粒形贡献率较大的新的QTL。构建含有这些粒重QTL的姊妹近等基因系,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新的粒重或粒形QTL奠定了基础。
姚国新李金杰张强胡广隆陈超汤波张洪亮李自超
关键词:水稻粒重粒形QTL
Fine Mapping of qTGW3-1,a QTL for 1000-Grain Weight on Chromosome 3 in Rice被引量:5
2012年
The QTL qTGW3-1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3 of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1 000-grain weight (TGW)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our earlier study. With the objective of fine mapping of this locus, we developed a F2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3 428 plant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GW-related near isogenic line DL017 (BC3F4 generation of GSL 156×Nipponbare) and the recurrent parent Nipponbare. Using six microsatellites, this QTL was delimited between RM5477 and RM6417. Markers MM 1455 and MM 1456 within this region were used for further mapping of this QTL. Finally, qTGW3-1 was fine-mapped into a 89-kb interval between RM5477 and MM1456, which locates in the BAC clone AC107226 harboring five putative candidate genes.
ZHANG QiangYAO Guo-xinHU Guang-longCHEN ChaoTANG BoZHANG Hong-liangLI Zi-chao
关键词:RICE
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极端大粒材料GSL156(千粒重71.9g)与特小粒材料川七(千粒重12.1g,轮回亲本)杂交、回交获得的BC2F2 216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单标记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粒形性状在BC2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28个,分布于第1、第2、第3、第4、第5、第6和第12染色体上。其中qGL3-2、qGL3-3、qGT12-1、qGT2-1、qGT5-1、qGW1-1、qGW12-1、qGW2-1、qGW5-1、qRLW3-1、qTGW12-1、qTGW2-1、qTGW3-3和qTGW5-1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3.70%、52.51%、21.13%、18.79%、20.92%、14.59%、18.33%、30.03%、20.05%、24.53%、13.47%、11.43%、21.30%和15.68%,为主效QTL。其中,第3染色体上检测出来的QTL最多。在所有检测到的28个QTL中,6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川七,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GSL156,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第3染色体RM7580~RM8208区间是分别与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3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第2染色体的RM7636~RM5812区间、第5染色体的RM3351~RM26区间和第12染色体的RM1103~RM17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相关的3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这些区间对粒形贡献率较大,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这些新的粒重或粒形QTL奠定了基础。同时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张强姚国新胡广隆汤波陈超李自超
关键词:水稻粒形性状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