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2A503)
- 作品数:36 被引量:182H指数:8
- 相关作者:王立东赵学科宋昕周福有申芳芳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食管癌早期筛查中的意义和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建立食管鳞癌(ESCC)早期筛查的血清学指标方法,评价其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比较血清中4种自身抗体(cyclinB1、TGF-β1、Bcl-2、BRCA2)在ESCC患者和正常人群表达的差异,确立最佳检测指标组合;对食管癌高发区1350例无症状个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结合内镜病理活检对比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在林州高发区进行大规模无症状人群血清学检测,对阳性组行内镜病理活检,预测ESCC检出情况。结果4种自身抗体在350例ESCC和350例正常人群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01),当4种指标联合检测时判定效能最好(灵敏度82.00%,特异性79.71%);对高发区1350例无症状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结合内镜病理活检,在阳性组中检出34例ESCC;阴性组中检出1例ESCC;对20153例高发区无症状人群行血清学检测,共检出3855例高危个体(19.13%),内镜检出517例早期癌。结论cyclinB1、TGF-β1、Bcl-2和BRCA2联合检测提高了早期癌的检出率,节约了成本,是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癌筛查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 王伟王伟李爱丽宋昕杨苗苗杨苗苗魏梦霞韩文莉雷玲玲赵学科赵学科胡守佳胡守佳王盼盼王盼盼胡景峰郭贵周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早期筛查自身抗体肿瘤相关抗原
- Rb、MDM2和Bcl-2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食管癌高发地区人群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原Rb、MDM2、Bcl-2自身抗体在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中的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以上自身抗体在215例食管癌和215例正常人群血清中的差异;对589例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行自身抗体液体活检、色素内镜和病理检查,比较该组指标对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的意义;对19986例无症状人群进行自身抗体检测,预测高危人群和早期癌。结果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至少1个指标)阳性无症状人群患食管癌风险是阴性人群的25.69倍,敏感和特异度分别为84.65%和82.33%,远高于其他组合;589例无症状人群自身抗体检出125例高危人群、黏膜活检确诊食管癌和癌前病变51例,其中高危人群检出43例(84.31%),P<0.001;19986例无症状人群检出3624例高危人群(18.13%),该人群黏膜活检确诊早期食管癌455例(2.28%)、不典型增生1352例(6.76%)。结论Rb、MDM2、Bcl-2这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筛查的有效技术推广应用。
- 赵学科马磊胡守佳程锟王盼盼钟侃胡景峰宋昕王伟李欣然杨苗苗徐瑞华魏梦霞韩文莉雷玲玲孟超龙库建伟任书伟张冬云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自身抗体
- STK15、P15和MLH1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液体活检用于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液体活检技术在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食管癌组和正常组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STK15、P15、MLH1)的表达;在食管癌高发区对无症状人群行血清学和色素内镜联合检测;在食管癌高发区行大规模无症状人群筛查,并对血清学检查阳性者行色素内镜检查。结果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较正常人升高了6倍(78.00%VS 13.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00%和87.00%;对高发区405例无症状人群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发现,87例抗体表达阳性(21.48%),阳性组共检出8例早期癌(9.20%),29例不典型增生(33.33%)和49例正常上皮(56.32%),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P<0.001);对高发区16212例无症状人群3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共发现3096例阳性人群(19.10%);进一步对3096例阳性人群全部行色素内镜和黏膜活检,共检出393例早期食管癌(12.69%),30例中晚期食管癌(0.97%)和1053例不典型增生患者(34.01%)。结论STK15、P15和MLH1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是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方法,可减少内镜检查对象,降低筛查成本,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胡景峰宋昕高社干王伟王伟杨苗苗杨苗苗魏梦霞韩文莉雷玲玲赵学科赵学科胡守佳胡守佳王盼盼王盼盼孔国强孔国强
- 关键词:食管癌自身抗体高危人群
- 肿瘤遗传异质性被引量:17
- 2013年
- 尽管大多数自发性肿瘤源于单细胞,但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体肿瘤的内部存在异质性,这种差异涉及分化程度、细胞增殖率、侵袭和转移能力及治疗反应等众多方面。分子生物学研究也证实肿瘤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突变,为肿瘤内部存在异质性增加了更有力的佐证。文章综述了关于肿瘤遗传异质性研究的主要进展。鉴于遗传异质性分析可为揭示肿瘤细胞的产生、扩散、转移的时间段提供重要信息,文章以瘤内异质性为主线,列举了遗传异质性存在的实验依据;阐述了遗传多样性在人类个体肿瘤发展进化史中的研究价值;介绍了遗传异质性产生的两种模式,包括肿瘤干细胞模型和克隆进化模型;总结了遗传异质性在肿瘤转移、治疗中的重要临床意义。文章最后展示了常用的遗传异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特定基因的分析方法和基于基因组水平的方法,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 杨壹羚褚嘉祐王明荣
- 关键词:肿瘤
- SKP2增强食管癌细胞失巢凋亡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食管癌的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鳞状细胞癌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阐明.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
- 石峰潘蓓青张钰郝佳洁蔡岩徐昕王明荣
- 关键词:食管鳞癌SKP2失巢凋亡
- 1011例食管/贲门双原发癌(双源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病理及生存期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分析比较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单发食管/贲门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病理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访和问卷调查、住院病理核查以及电话随访等方法,收集整理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食管癌高发区的1 011例双源癌患者、2 095例单发食管癌患者和1 859例单发贲门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病理资料和部分随访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t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模型等方法分析双源癌和单发食管/贲门癌患者家族史、临床病理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双源癌家族史阳性率比单发贲门癌家族史阳性率高(34%,27%,P<0.05),与单发食管癌相似(34%,31%,P<0.05);双源癌中食管癌和贲门癌早期患者多于单发食管癌(27%,15%)和单发贲门癌患者(18%,4%,P<0.05);双源癌患者生存率低于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P<0.05),死亡风险分别为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的2倍(P<0.05,HR=1.976)和3倍(P<0.05,HR=2.652)。结论双源癌患者遗传易感性高于单发贲门癌患者;双源癌中食管癌和贲门癌早期患者均多于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双源癌患者生存率低于单发食管和贲门癌患者。
- 付文静李吉林郭二涛刘志才郭莉韩雪娜尹艳春马国顺袁翎王立东
- 关键词:双源癌家族史临床病理生存期
- 食管癌高发区60181例患者及父母、同胞食管癌和贲门癌患病情况调查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调查食管癌高发区60 181例患者及父母、同胞食管癌和贲门癌患病情况,了解夫妻不同患病类型(双发、单发和正常)与子女发病关系,加深对食管癌遗传倾向性的认识。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们实验室食管癌和贲门癌资料库,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夫妻不同患病类型的发生率与其子女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患病风险。结果与正常夫妻相比,夫妻均为食管癌和/或贲门癌患者的子女≥2人患食管癌和贲门癌的风险升高近12倍(13.79%,1.32%,P<0.05,OR=11.867,95%CI=9.026~15.601),单发(妻)患者的子女≥2人患癌风险升高近10倍(11.93%,1.32%,P<0.05,OR=10.042,95%CI=8.357~12.067),单发(夫)患者的子女≥2人患癌风险升高近9倍(10.63%,1.32%,P<0.05,OR=8.817,95%CI=7.419~10.479)。结论夫妻癌和单发(夫/妻)癌其子女≥2人患食管癌或贲门癌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夫妻的子女,提示了遗传因素对食管癌和/或贲门癌癌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 郭莉宋昕刘亚丽汤萨付文静解远王青玉魏武刘宾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夫妻癌环境因素
- 食管癌高/低发区1981~2010年882例原发性食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初步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1981年至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原发性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加深对EAC发病流行特征的了解。方法 882例EAC资料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资料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频率描述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单变量Log Rank检验评估EAC生存期。结果 882例EAC临床病理分析显示:EAC明显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2.9∶1),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69%);家族史阳性率26%;首次确诊的患者中,95%以上为中、晚期;发生部位以食管中(49%)、下段(46%)为主;肿瘤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常见(54%),其次为髓质型(19%);肿瘤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59%),其次为中分化(33%),高分化少见(8%);近半EAC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48%)。对其中150例随访结果显示:EAC 5年生存率为20%,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AC生存期的主要危险因素(χ2=14.539,P<0.05)。按确诊年代,将患者分成前(1981~1990年)、中(1991~2000年)和后(2001~2010年)十年3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食管下段EAC检出率呈下降趋势(75%,43%和44%,χ2=17.876,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56%,56%和43%,χ2=7.565,P<0.05);临床早期EAC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4%和5%,χ2=12.266,P<0.05);低发区EAC呈明显上升趋势(28%,25%和62%,χ2=74.635,P<0.05)。结论 EAC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溃疡型、中晚期、低分化癌为主,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20%;EAC在食管癌高/低发区的构成比相近,提示EAC地区分布可能有别于食管鳞癌(ESCC);近1/3EAC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提示遗传因素在EAC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 朱文亮赵学科韩晶晶殷万里杨霞王苒李江曼朱富国冯常炜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腺癌病理特征家族史
- Profilin 2蛋白在汉族和哈族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 目的:检测汉族和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ESCC)、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以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rofilin2蛋白的表达...
- 金静
- 关键词:ESCC汉族哈族病例-对照研究
- 文献传递
- 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慢性食管炎与食管癌流行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2005年和2010年慢性食管炎与食管癌流行特征的变化,加深对食管癌流行趋势的了解。方法调查2005年和2010年高/低发区医院门诊胃镜检查患者共计15 342例,其中2005年6 436例(慢性食管炎患者874例,食管癌患者746例),2010年8 906例(慢性食管炎患者1 059例,食管癌患者839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高发区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检出率分别为13%(431/3 401)和9%(484/5 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发区2005年和2010年食管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10%,9%,P>0.05);慢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均为12%以上。高/底发区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的男女比例为1.4∶1至2.2∶1。食管癌的高发年龄组为50~69岁组,慢性食管炎的高发年龄组为60岁以下组。结论高发区食管癌检出率5年间有下降趋势;低发区食管癌5年间检出率为9%,没有明显变化;高/低发区食管癌和慢性食管炎均为男性多于女性;高/低发区慢性食管炎的高发年龄段较食管癌的高发年龄段平均提前10a。
- 陈志国张朋黄静赵学科宋昕王立东
- 关键词:食管癌慢性食管炎胃镜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