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5023)

作品数:11 被引量:172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国平刘晓冉黄丁发肖杰刘红武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低涡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高原低涡
  • 3篇热源强迫
  • 2篇遥感
  • 2篇青藏高原低涡
  • 2篇可降水量
  • 2篇降水
  • 2篇降水量
  • 2篇非绝热
  • 2篇非绝热加热
  • 2篇KDV方程
  • 1篇低涡结构
  • 1篇地基
  • 1篇地基GPS
  • 1篇地面反射率
  • 1篇地面热源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云图

机构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李国平
  • 3篇刘晓冉
  • 2篇黄丁发
  • 1篇黄楚惠
  • 1篇吴俞
  • 1篇刘红武
  • 1篇陶红专
  • 1篇肖杰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数学和力...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Applie...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5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原降雨天气过程中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05年
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近6年(1995年7月—1999年6月)观测连续、时次密集的近地层大气梯度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了高原中、东部夏季雨季的一些典型降雨过程,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这些站降雨过程中每隔20min一次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在降雨天气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具有确定的、密切的关系;总体输送系数对降雨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响应,但在与降雨过程的雨量峰值、降雨时段的对应上,各站的规律性略有不同。
李国平陶红专
关键词:总体输送系数青藏高原降雨过程
热力强迫的非线性奇异惯性重力内波与高原低涡的联系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相平面分析法,由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重点分析了与青藏高原暖性低涡有联系的一类具有间断点的奇异孤立波解的特征,进而讨论了高原非绝热加热对高原低涡生成、移动及高原低涡暖心结构的作用。
刘晓冉李国平
关键词:KDV方程孤立波非绝热加热高原低涡
地基GPS遥感的成都地区夏季可降水量的日循环合成分析被引量:32
2006年
利用成都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网2004年7—9月的观测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获得的气象资料计算出GPS遥感的可降水量(PWV)。与气象探空站观测资料算出的可降水量进行对比,确定出本次GPS遥感可降水量的精度为3.09mm。并对成都、郫县夏季PWV的日循环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PWV呈明显的日循环,最小值出现在8:00(北京时间),成都和郫县分别为40.5mm和35.0mm;最大值出现在17:00左右,成都和郫县分别为43.5mm和38.0mm。白天PWV的变化较大,夜间相对稳定,日变幅为3mm。在盛夏静稳型天气下,成都地区的PWV日循环特征与地面气温基本一致,皆受太阳辐射日变化的控制。降水日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当PWV在下午达到最大之后,主降水阶段开始,使PWV明显减少,同时使地面空气比湿迅速增大;当PWV下降到一个稳定状态后,主降水过程随之结束。大气水汽总量的积累和释放与地面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WV的持续性递增和持续性递减预示着降水的开始和结束。
李国平黄丁发刘碧全
关键词:可降水量全球定位系统遥感
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遥感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试验被引量:24
2006年
利用首个成都地区地基GPS观测网2004年7~9月30s间隔的测量数据,通过Bernese GPS SoftwareV4.2解算出30min间隔的天顶总延迟量,结合自动气象站获得的气象资料计算出30min间隔的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根据气象探空站探测资料算出的可降水量进行统计对比,确定出本次GPS遥感可降水量试验的精度为3.09mm,两种可降水量时间序列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同时验证了计算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的Bevis经验公式在成都地区的适用性。
李国平黄丁发刘碧全
关键词:可降水量GPS遥感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rmal forcing vortices in boundary layer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7年
Using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 the vortex in the boundary layer is assumed to be axisymmetrical and thermal-wind balanced system forced by diabatic heating and friction, and is solved as an initial-value problem of linearized vortex equation set in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The impacts of thermal forcing on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of vortex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rmal forcing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and the material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these impa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heating. The discussion for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 vortex in the boundary layer can explain some main structures of the vortex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刘晓冉李国平
关键词:VORTEXSTRUCTURE
热源强迫的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动力学分析中的相平面方法,由z坐标系下的非绝热大气运动方程组导出了与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有关的KdV方程,然后利用直接积分法得到两类有天气意义的孤立波解。初步建立了孤立波解与高原低涡的联系,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
吴俞李国平
关键词:非线性KDV方程非绝热加热高原低涡
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解及其应用被引量:9
2007年
考虑边界层低涡为受非绝热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采用Boussinesq近似,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热源强迫对低涡流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强迫对低涡的流场结构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加热的径向分布有密切关系.对边界层涡旋解讨论的结果可以解释青藏高原低涡系统的某些重要结构特征.
刘晓冉李国平
关键词:涡旋边界层解析解
地面热源强迫对青藏高原低涡作用的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9
2006年
将一类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考虑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给定符合高原地面加热特点的加热分布函数,通过求解简化后的柱坐标系中的涡旋模式,得到了低涡对应的流函数、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解析解,分析了地面热源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以及不同高度上的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对影响低涡生成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地面热源强迫对高原低涡的形成及结构特征的重要作用。
李国平刘红武
关键词:低涡地面热源流场
青藏高原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3
2006年
青藏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产物,是夏季高原上的主要降水系统,而东移出高原的低涡,又往往引发青藏高原下游地区一次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全面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按天气学、动力学和数值模拟3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类,简要总结了各类研究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今后高原低涡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基本趋势。
刘晓冉李国平
关键词:高原低涡
基于卫星观测的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初步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应用风云2C卫星云图和配有云顶亮温的MTSAT卫星红外云图,描述了两例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发展及消亡过程,云图清晰显示了高原低涡具有涡眼和暖心结构的特征,并利用水汽图分析揭示了缺乏水汽供应是导致这类低涡不能进一步发展并移出高原的重要原因。最后用1°×1°NCEP分析资料对高原低涡形成眼结构时的基本物理场进行了诊断计算。结果表明:低涡整体为上升气流,而涡眼区在近地层为下沉气流,上层为相对涡区较弱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而印证了动力学研究工作得出的高原低涡具有与热带气旋类低涡(TCLV,tropical cyclone-like vortices)类似的涡眼和暖心结构特征的结论。
黄楚惠李国平
关键词:低涡青藏高原卫星云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