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504012)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9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全震曾江宁廖一波高爱根江志兵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四种主要经济贝类的热忍受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对中国4种经济贝类——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rmark的临界热最大值(CTMax)进行了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自然起始水温为28.0℃时,泥蚶、长牡蛎、缢蛏和贻贝的48-hCTMax分别为39.3℃,38.8℃,38.3℃和32.2℃。泥蚶、长牡蛎、缢蛏和贻贝的热忍受能力分别为泥蚶>长牡蛎>缢蛏>贻贝。
- 廖一波陈全震曾江宁高爱根刘晶晶孙庆海
- 关键词:贝类温度
- 滨海电厂冷却系统温升和加氯对浮游植物联合作用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为探明当前滨海电厂冷却系统热冲击和加氯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程度,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浮游植物进行短期(15、30min)温升(0、4、8、12℃)和加氯(0、1.0、1.8、3.2mg·L-1)胁迫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加氯、暴露时间、加氯和温升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绿素a(Chl-a)浓度有显著影响(p<0.01),但温升对Chl-a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热冲击和加氯胁迫后,浮游植物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5).加氯对Chl-a浓度及浮游植物细胞活性影响最大.目前,滨海电厂浓度为1~2mg·L-1的加氯处理对浮游植物影响较大,但温升8~12℃的热冲击对浮游植物影响不大.
-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郑平
- 关键词:热冲击浮游植物叶绿素A细胞活性
- 我国4种重要海水经济鱼类热忍受研究被引量:10
- 2007年
- 为了探明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的热忍受能力,分别采用急性升温和缓慢升温两种方法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鲈鱼Lateolabrax joponicus、真鲷Pagrosomus major、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进行了室内热效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自然起始水温为28.5℃条件下,大黄鱼,鲈鱼和黑鲷的急性升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4.2,33.9和36.4℃;大黄鱼,鲈鱼,真鲷和黑鲷的临界热最大值(critical thermalmaxima,CTmax)分别为35.0,34.7,32.7和36.8℃。
- 廖一波陈全震曾江宁高爱根刘晶晶
- 关键词:鱼类温排水
- 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与群落结构被引量:10
- 2009年
- 于2006年2、4、7和10月在福清核电厂运行前对其邻近潮间带不同底质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以了解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结果表明,该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总共为146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对取样获得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种类获得数的季节变化无显著差异,底质间呈边缘性显著。4季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446.1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2个/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平均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底质间差异极显著。底质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析后得出,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岩礁群落和泥沙滩群落。分析表明,底质是影响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季节对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 寿鹿廖一波徐晓群高爱根曾江宁陈全震胡锡钢
-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潮间带
- 夏季嘉兴电厂附近表层海水中细菌数量的分布被引量:2
- 2008年
- 报道了2005年夏季(8月)杭州湾北侧嘉兴电厂附近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弧菌、粪大肠菌、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分布以及它们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区异养细菌含量较高,在表层水体中的分布为1.3×10^6~2.1×10^7/L,最高值出现在强温升区的S4站位,电厂排水口处异养细菌数量则有所下降;弧菌数量的分布在170~1200/L,其数量与温度、COD、非离子氨、悬浮物间具有正相关性,在营养盐丰富的海域,温度的升高对弧菌的生长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石油降解菌同海水温度以及油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其数量分布状况是环境中许多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同时也发现近岸海水表层粪大肠菌群数高于远离海岸海域,其数量主要受到陆源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刘晶晶陈全震曾江宁高爱根廖一波江志兵
- 关键词:温排水细菌
- 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8年
- 依据滨海电厂冷却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模拟研究了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的热忍受能力随暴露时间延长而降低,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驯化温度为16℃~27℃的中华哲水蚤在持续受到15、30、45min热冲击及持续升温暴露24和48h的致死温度分别为29.9℃~31.7℃、29.4℃~31.0℃、28.9℃~30.3℃和26.9℃~28.5℃、26.4℃~28.0℃.当驯化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热忍受能力不再上升.电厂冷却水中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随驯化温度升高、升温幅度增大及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强.
-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高爱根
- 关键词:余热余氯中华哲水蚤急性毒性实验
- 热冲击和加氯后亚热带海区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4
- 2008年
- 近年来,随着电厂在河口和港湾等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急剧增多,电厂冷却系统热冲击和加氯对浮游生物造成的伤害已成为沿海地区非常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为探明冷却系统升温和加氯联合作用对亚热带海区浮游植物的影响程度,针对滨海电厂的实际运作情况,在室内对采自浙江省乐清湾海域的四季浮游植物进行了不同水平的热冲击和加氯胁迫,并观察了这些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15d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热冲击、加氯和季节均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恢复(p<0.001),其中,加氯的影响最大,季节次之,热冲击影响最小,但热冲击增强了氯对浮游植物的毒性。自然水温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细胞数量恢复越慢。春、秋、冬季自然水温较低时,升温4~12℃后,细胞数量仅需1~6d即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夏季自然水温较高,升温4~8℃后,细胞数量需4~9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升温12℃后,细胞数量在15d内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加氯浓度越高,细胞数量恢复越慢。加氯1.0~1.8mg·L?1后,浮游植物生长虽受影响,但大多能在15d内恢复;而加氯5.6mg·L?1后,其生长受到完全抑制,细胞数量在15d内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寿鹿徐晓群刘晶晶黄逸君
- 关键词:热冲击海洋浮游植物
- 海洋桡足类的热耐受性被引量:10
- 2008年
- 为了探明热排放对近海生态的影响,选用我国东海近海主要桡足类,采用热升温实验方法对其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在相同适温条件下和同种生物在不同适温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均存在差异.自然适应水温为13.5℃,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的24h半致死温度值分别为26.9℃和25.4℃;自然适应水温为14.2℃,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sinensi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的24h半致死温度值分别为26.7℃和30.5℃;自然适应水温为28.0℃,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的24h半致死温度值分别为34.0℃、34.3℃、35.7℃和36.0℃.细巧华哲水蚤在自然适应水温分别为13.5℃和23.5℃下的24h半致死温度值为25.4℃和33.0℃.
- 廖一波陈全震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刘晶晶江志兵郑平
- 关键词:桡足类浮游动物热耐受半致死温度
- 热冲击和加氯对海水中叶绿素a恢复的效应被引量:2
- 2008年
- 于室内研究了海水中四季浮游植物在受不同升温幅度(△T)和加氯浓度(CD)胁迫后,其现存量叶绿素a在15d内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自然水温越高,△T越大,叶绿素a含量恢复越慢.春、秋、冬季自然水温较低,热冲击对浮游植物生产力影响不大,△T=4,8,12℃时,叶绿素a仅需1-7d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夏季自然水温较高,热冲击对其生产力影响较大,当△T为4-8℃时,叶绿素a恢复需9-10d;当△T=12℃时,叶绿素a不可恢复.加氯较热冲击对浮游植物生产力影响更大,CD=1.0mg/L时,各季节叶绿素a尚能恢复,但当CD≥3.2mg/L时,叶绿素a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郑平
- 关键词:热冲击加氯叶绿素A
- 余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被引量:50
- 2005年
- 氯是滨河、滨海企业冷却水常用的防治污损生物的处理剂。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氯在企业冷却水中的应用、氯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贝类、鱼类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制定冷却水余氯排放标准和水产养殖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针对我国大量滨海电厂即将建立的现状,分析了余氯研究在中国海域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氯对我国海洋生物影响不同层面的研究方向。认为氯对生物种群的毒性,氯对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的影响,以及减轻或避免余氯污染的对策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
- 曾江宁陈全震郑平高爱根廖一波杨关铭
- 关键词:余氯水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