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40)

作品数:22 被引量:973H指数:14
相关作者:吴绍洪杨勤业郑度曹军尹云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土地利用
  • 3篇生态
  • 3篇气候
  • 2篇地形
  • 2篇指标体系
  • 2篇沙地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区域可持续发...
  • 2篇科尔沁沙地
  • 2篇降水
  • 2篇降水量
  • 2篇干湿指数
  • 2篇干湿状况
  • 2篇LAST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理学
  • 1篇地形坡度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5篇杨勤业
  • 15篇吴绍洪
  • 11篇郑度
  • 4篇曹军
  • 3篇尹云鹤
  • 2篇张晶
  • 1篇顾钟熊
  • 1篇张月鸿
  • 1篇唐炳舜
  • 1篇武建军
  • 1篇刘燕华
  • 1篇杨思全
  • 1篇孙绍骋
  • 1篇刘华民
  • 1篇刘卫东

传媒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地理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2篇2007
  • 7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7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被引量:128
2002年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
郑度
关键词:人地关系信息时代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
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原因探讨被引量:10
2004年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强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沙尘暴的发生危害范围亦逐渐从西北干旱经济落后区扩展到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及华北平原区,近年来的沙尘暴造成了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受大气环流场和季风气候类型影响,中国冬、春盛吹西北风,强劲而干燥。发生沙尘暴的天数与大风日数和地面热力稳定程度相关,3-5月中国西北内陆地表增温大,是风力场和热力场极不稳定的季节,地表气候容易发生蠕动,沙尘暴便由此启动并易发。除自然要素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将诱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有些情况下还起到比自然要素更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地理区域的角度看,沙尘暴的源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下风向的半湿润甚至湿润地区。无论何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都将存在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而其下风向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是因为中国的季风气候,决定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必然影响东南部地区。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所能做的就是调节自身的行为。因此,在沙尘暴源地实施生态建设是减缓沙尘暴发生的最重要措施,也是消除东部城市沙尘天气的主要途径。根据生态地理区域的特征,沙尘暴源地的干旱区、半干?
吴绍洪杨勤业曹军
关键词:沙尘暴
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被引量:30
2004年
植被-环境关系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关键,由于受人类几千年活动的影响,全球原始自然植被所剩极少,植被的破坏掩盖了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演反映环境决定特点的潜在自然植被,是植被-环境关系研究的起点。本文对潜在自然植被的概念、研究的时空尺度进行了论述,指出潜在自然植被研究2个发展阶段的特点:(1)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定性研究;(2)以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潜在自然植被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针对我国自然植被分布的特点,构建适用于我国特定区域的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模拟与制图;单纯将气候作为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自变量的方法正逐渐为综合的环境变量方法所取代,并强调了潜在自然植被研究必须考虑与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
刘华民吴绍洪郑度杨勤业
关键词:全球变化
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及其实践——纪念黄秉维院士诞辰九十周年被引量:8
2003年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历程中 ,黄秉维院士为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作出了卓越贡献。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突出地理学学科的基础性 ,始终抓住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不断开拓并指导地理学的许多综合工作。他强调地理学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与实践性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张地理学要为农业服务 ,面向生产实践 ;他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 ,以创新思维推动地理学的深化研究 ,开拓了实验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密切注视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动向和趋势 ,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 ,重视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他提出以陆地系统科学为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 ,具有鲜明的前瞻性。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和研究实践 ,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宝贵财富 ,将继续指引中国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
郑度杨勤业顾钟熊
关键词:创新思维
科尔沁沙地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被引量:36
2004年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从相同时期的TM影象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运用ARC/IN FO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分析科尔沁沙地近20a来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土地的构成及变化特点、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草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未利用地面积较大,其他利用类型面积较小;15a来,耕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最大,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变为耕地和林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比例大,占一半左右,以中度类型为主;变化趋势是沙漠化面积增加,程度减轻。在持续强度利用条件下,面积广大的草地和耕地发生退化,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为轻度和中度为主的沙漠化土地;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在新增沙漠化土地中的比例亦很小。所以,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是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能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曹军吴绍洪杨勤业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沙漠化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被引量:401
2005年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干燥度干湿状况气温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被引量:50
2002年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由一系列反映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指标为依据 ,通过其空间差异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位置上。客观地认识和划定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揭示生态环境时空有序性的重要途径 ,是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两个相邻的、彼此不同的生态地理区质上转变的线或带 ,反映同一等级内划分出来的内部相对一致性与外部的差异性。界线代表有一定宽度的带 ,而且可能随着时间而迁移变化 ,等级越低界线越明显 ,等级越高界线越宽。在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 ,先选择人力不能大规模改变的几个主要因素 :温度指标 ,主要指标是日平均气温≥ 1 0℃的天数和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暖月平均气温等 ;水分指标 ,干湿指数 ,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年干燥度 ,它可以近似地表征某一地方的干湿程度 ;年降水量的资料通常比较可靠 ,但潜在蒸发的计算需要改进和提高。生态地理区域较高级单位的划分依据侧重考虑生物气候的差异 ,先注意水平地带性 ,由于气候台站的有限性 ,所划分出的界线往往用植被界线去修正 ;而垂直地带性则将潜在植被与气候联系起来 ,按照降水量、潜在蒸发率和生物温度来进行划分。如何处理级别与依据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国内外很不统一。将自然与人文指标结合起来进?
吴绍洪杨勤业郑度
关键词:指标体系植被生态环境降水量
潮州供水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与评价
2004年
针对《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水土保持的设计方案,构建了土地损失指数、工程措施治理面积指数、生物措施治理面积指数和水土流失增加指数等指标组成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涵义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了指标量化,并实际应用于潮州供水枢纽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方案,结果显示构建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行,该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黄木佳
关键词:供水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Aridity/humidity status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被引量:23
2005年
To clarify aridity/humidity status of land surface is helpful for studying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seeking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esearches on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alcu- late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of China using data from 61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1―2000 with the Penman-Monteith model recommanded by FAO in 1998. Vy- sothkii’s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aridity/humidity index. Th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sta- tions were interpolated to land surface using ArcG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po- 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s 400―1500 mm in the whole country, 600―800 mm in most parts of it; and 350―1400 mm in growing season (April―Octobor), which is nearly 200 mm less than the annual average. According to the aridity/humidity indexes of 1.0, 1.5 and 4.0, the aridity/humidity status is categorized to four types, namely, humid, subhumid, semiarid and arid. A majority of stations (76%) are more humid in growing season than the annual average. Results of com- prison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aridity/humidity index with that of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indicate a good consistence of aridity/humidity status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calculated with modified FAO’s Penman-Monteith model in combination with aridity/humidity index that considers water balance can more reasonably explain the actual land surface aridity/humidity status of China.
WU Shaohong1, YIN Yunhe1,2, ZHENG Du1 & YANG Qinye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ridity/humidity conditions change over China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被引量:8
2005年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616 stations in Chin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by applying the modified FAO-Penman-Monteith model.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over China and their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from 1971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four climatic factors trends hav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30-year period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over most regions of China, with decreasing trends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Most regions in China become more humid,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northern Xinjiang, eastern Tibet, western Sichuan, and northern Yunnan. The average value over China would mask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change because of the com-plex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 China. Therefore regional difference should be analyz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Both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ne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attempting to study regional arid-ity/humidity conditions.
YIN YunheWU ShaohongZHENG DuYANG Qingye
关键词:干旱现象气候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