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90401)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红霞林丽娜刘娜李院生潘增弟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 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概况与前景被引量:1
- 2017年
- 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最前沿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存在液态水和有机质,可以为微生物生存提供生境。此外,微生物参与冰盖/冰川底部地球化学风化过程,对受气候变化驱使的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围绕着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主题,重点介绍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可能来源、所参与的地球化学反应机制以及与C、N循环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未来关于冰川底部的研究提供参考。
- 马红梅闫文凯程永前张宇肖湘史贵涛孙波李院生
- 关键词:生命形态气候变化
- 南极普里兹湾73°E断面地转流及水文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在整理历次中国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附近海域水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选取第15、16、18、21、25、26和27次科学考察即1998-12-1999-01,2000-01,2002-01-02,2004-12,2009-02,2009-12和2011-01获得的普里兹湾及附近海域73°E断面CTD调查资料,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了73°E断面上各年份的纬向地转流,并进行了通过断面的纬向地转体积通量和热通量的计算;结合多年温、盐分布情况分析了陆架上层水北扩、绕极深层水涌升以及陆缘水边界等断面典型水文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3°E断面上的纬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在65°48′S和68°00′S附近存在两个流切变;陆架区(66°30′S以南)最大东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4.0~9.3cm·s-1,最大西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1.0~3.2cm·s-1;海盆区(62°00′~66°30′S)最大东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4.0~6.5cm·s-1,最大西向流速多年变化范围为0.2~3.8cm·s-1;断面上62°00′S以南纬向总体积和热量输运均为东向输运,多年年平均体积通量和热量通量分别为1.52×107 m3·s-1和1.64×1016 W,其中海盆区为1.47×107 m3·s-1和1.60×1016 W,陆架区为0.50×106 m3·s-1和4.00×1014 W。陆架上层水的多年北向扩展范围在62°54′~65°12′S之间变化,其中在初夏考察航次期间,扩展程度最大,最北可扩展到62°54′S;陆缘水边界的多年经向变化范围在63°00′36″~65°07′12″S之间,在初夏航次北移最大,最北移至63°00′S;在7次考察期间有5次绕极深层水扩展至陆架。陆架上层水北扩和绕极深层水涌升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到陆缘水边界强度和位置的变化。
- 林丽娜陈红霞刘娜
- 关键词:地转流通量
- Modoki 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及海冰异常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热带太平洋ENSO Modoki现象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和海冰的影响。分析了ENSO Modoki现象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定义了ENSO Modoki的活跃年和活跃季节。利用偏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1979年1月到2010年12月间ENSO Modoki影响南半球中高纬气候及海冰异常的遥相关模态及可能的遥相关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费雷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两者之间遥相关的可能方式。
- 袁博仑潘增弟刘娜陈红霞
- 关键词:南极海冰遥相关
-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南大洋调查研究的传统优势海域与重点区域。围绕夏季表层水、冬季水、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普里兹湾底层水、冰架水等研究海区主要水团的特征和分布,总结了前人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基于调查资料开展的水团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表明,前人在对陆架水的示性指标界定上,将陆架水是否区分为高盐陆架水和低盐陆架水存在较大争议,在高盐陆架水和普里兹湾底层水的定义上存在重叠;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绕极深层水向南可以伸展到普里兹湾的陆架区域,也没有发现在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生成南极底层水的直接证据。
- 陈红霞林丽娜史久新
- 关键词:南大洋
- 基于ARM Cortex-M3/M4的海底多模式测控系统研制被引量:2
- 2016年
- 海底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对于海底资源勘探、军事、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声学沉积物原位探测装置设备工作模式单一、使用局限性大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同时具备实时监测模式、触底自容模式和延时自容模式的声学原位探测装置测控系统。该系统以STM32处理器为核心,实现了电机控制、声信号与传感器信号采集传输、水下视频监控、工作日志存储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均可稳定可靠工作,达到设计要求。
- 于海滨袁玖一李官保严海玉
- 关键词:多模式STM32
-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多航次水文特征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利用第15,16,21,25,26和27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所获取的CTD观测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水团、典型层面水文要素平面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团主要包括南极表层水、普里兹湾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夏季表层水温盐变化显著,没有固定的核心值;绕极深层暖水的分布范围和温盐特征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底层水在各航次中均有出现。2)在陆架水中存在位温低于海面冰点的冰架水和温度低于现场温度的过冷水。冰架水主要分布在冰架前缘和70°30′E断面上,沿70°30′E断面最北可扩展至陆坡附近;过冷水主要分布在冰架前缘西部。3)高盐陆架水在普里兹湾存在较少,主要分布在埃默里冰架前缘和73°E断面67°30′~68°45′S范围内,其中S〉34.62的高盐陆架水均位于73°E断面附近,并沿73°E断面向北扩展至67°30′S附近,盐度最大值为34.64。4)夏季表层温盐分布时空变化特征显著。部分航次埃默里冰架前缘存在一个很强的纬向温度锋面,最高温度达到3.55℃。5)绕极深层水在第15航次涌升至100m以浅,涌升最明显的海域在63°00′~64°00′s附近,73°E断面涌升最强。
- 林丽娜陈红霞刘娜
- 关键词:水团
- 南极冰架热水钻除水系统试验研究及应用
- 冰架是连接大洋和极地冰盖的纽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热水钻探技术是研究冰架的最有效探测技术。热水钻探具有钻进速度快,无钻井液污染等特点,但是由于南极极端低温气候,钻进结束后残留在软管中的热水会很快冷却结冰...
- 王如生刘安达拉拉伊杨阳李枭
- 文献传递
- 南极冰下沉积物自同步振动式取样器研制
- 南极冰架下、冰下湖内蕴藏的沉积物包含着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记录,可为研究南极冰架的进退历史、冰架下海洋环流方式提供长时间尺度的观测手段,同时也为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生命形态的研究、原始生命形态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针对现有取样...
- 杨阳宫达范晓鹏杨巍刘安达拉拉伊
- 文献传递
- 基于分布式管理的水下专用测控系统被引量:2
- 2017年
- 针对新型海底取样设备对运行过程稳定性和测控多样性需求的提升,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管理的水下专用测控系统.系统通过功能划分将整体转化为一组特定的功能模块,各模块搭载隔离CAN收发器并以板卡接入的方式连接到CAN总线网络中,以此建立以主控板卡为核心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的集散式测控结构.测控结构良好的接入能力与扩展性使得系统能够便捷地实现功能的扩充.系统拥有自检能力,能实时监测自身电能与外部系统控制状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稳定高效地运行并完成各项测控功能.
- 刘敬彪厉轲
- 关键词:分布式管理测控可扩展性
- 南极绕极流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7
- 2017年
- 南极绕极流是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洋流都有关联的洋流。尽管对南极绕极流的观测和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对其特征、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南极绕极流成为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以绕极流锋面分布、流速特征、纬向输运、经向输运及其响应的动力机制为重点,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里对绕极流观测和理论的研究结果,明确了研究中仍然薄弱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以促进我国关于南极绕极流及相关海洋和大气过程的研究。
- 陈红霞林丽娜潘增弟
- 关键词:南极绕极流南大洋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