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3)

作品数:17 被引量:413H指数:12
相关作者:童成立吴金水谢小立唐国勇尹春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土壤
  • 7篇稻田
  • 4篇有机碳
  • 4篇水稻
  • 3篇稻田生态
  • 3篇稻田生态系
  • 3篇稻田生态系统
  • 3篇施肥
  • 3篇全氮
  • 3篇温度
  • 3篇红壤
  • 2篇稻秸
  • 2篇养分
  • 2篇有机碳矿化
  • 2篇杂交
  • 2篇水稻秸秆
  • 2篇碳矿化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养分
  • 2篇秸秆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江苏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桃源农田生态...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国际水稻研究...
  • 1篇日本庆应大学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桃江县农业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篇吴金水
  • 7篇谢小立
  • 7篇童成立
  • 4篇尹春梅
  • 4篇唐国勇
  • 3篇苏以荣
  • 3篇朱咏莉
  • 2篇任秀娥
  • 2篇刘守龙
  • 2篇王凯荣
  • 2篇孙中林
  • 2篇王克林
  • 2篇肖和艾
  • 2篇叶文培
  • 2篇黄道友
  • 1篇仇少君
  • 1篇温学发
  • 1篇朱捍华
  • 1篇汪汉林
  • 1篇曾希柏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灌溉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为优化红壤丘陵区水稻生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江南红壤丘陵区4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的土壤环境及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环境方面,雨养稻田与模拟节水灌溉相比,水稻生育期白天平均土壤温度高0.3~0.5℃;长期淹灌红壤稻田土壤体积质量相对较低,土壤蓄水能力较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素质量分数的提高,淹灌表层(0~20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较雨养和湿灌分别高10.8%和8.8%,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高7.0%和6.1%。由于江南丘陵区降雨资源丰富,早稻期间雨量充沛,处理间早稻产量差异主要来自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环境尤其是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变;晚稻期间,水分则成为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雨养区晚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灌溉处理。相对于其他水分管理模式,红壤双季稻田淹水灌溉模式能够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灌溉土壤测定作物红壤丘陵区土壤环境
稻田CO2通量对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2
2008年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随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对光强的响应过程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进行描述.随光强的增加,CO2通量(绝对值)呈增加趋势,当光强大于1 000μmol/(m2.s)时,CO2通量变化比较稳定.早、晚稻间以及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晚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0.046 5-0.099 9μmol/μmol)高于早稻(0.017 6-0.054 1μmol/μmol),并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最高.夜间稻田生态系统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5 cm土层温度可以作为反映稻田呼吸速率变化的温度指标.早稻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变化明显较晚稻生长季更为敏感.
朱咏莉吴金水童成立王克林王勤学
关键词:CO2通量光强温度稻田生态系统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无循环处理高6.8%,蒸腾作用比无循环处理高5.0%,最终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及稻谷产量的增加。对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的红壤稻田养分指标与水稻生长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中速效P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
叶文培王开峰王凯荣谢小立李志国
关键词:红壤稻田有机质水稻生长
烟田杂交晚稻肥料的合理施用研究
2007年
以新香优80为材料,研究了烟田杂交晚稻的肥料施用。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施N60kg、K2O 30kg/hm2加烟秆还田)的晚稻产量为7068 kg/hm2,比两种烟农习惯施肥分别高产1831kg/hm2和2021kg/hm2,分别增产35.0%和40.0%。合理施肥节省化肥N50%,N肥产投比为1.37,比两种烟农施肥分别高101%和108%;N肥偏生产力为70.7kg籽粒/kgN,比两种烟农施肥分别高116%和124%。晚稻合理施肥的稻蓟马、纵卷叶螟、纹枯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明显比两种烟农施肥轻。
汪汉林青先国谢小立苏以荣吴金水
关键词:烟田杂交晚稻施肥方法
缓释尿素(SCU)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及土水中氮素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为探讨超级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的缓释尿素(硫包衣尿素,SCU)最佳施用量及其环境效应,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SCU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产量以及对土水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SCU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同等施氮量(180 kg N.hm-2)的SCU和普通尿素相比,增产幅度为13.2%;施用135 kg N.hm-2的SCU与180 kg N.hm-2普通尿素相比(氮素用量减少25%)仍可增产12.9%。稻田施氮量可显著影响土壤中铵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硝态氮的影响较小。折合等量纯氮的SCU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可以显著减少肥料施用初期土壤水中氮素含量,施肥后10 d,SCU处理农田面水、0~20 cm层和20~40 cm层土壤水全氮含量分别为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26.3%、64.4%和64.0%。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
添加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二氧化碳及交换态铵的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通过温室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CO2及交换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加入秸秆可使土壤pH值降低,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pH值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溶液中的CO2含量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CO2含量最大值分别为35.9%和31.9%(v/v),与对照(25.8%)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CO2含量最大值分别为54.2%和41.8%(v/v),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两者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添加秸秆可降低土壤铵态氮浓度,且铵态氮浓度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添加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施入氮肥的情况下,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浓度,而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无论是否施入氮肥,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铵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
叶文培王凯荣Johnson SE谢小立
关键词: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土壤PHCO2含量
桃源县水稻产量的气候影响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为了解区域气候要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长期(1990-2005年)定位稻田试验结果,对湖南省桃源县早、晚稻气候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早稻气候产量与抽穗-成熟期≥10℃的有效积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生育期日照时数的波动和日均最低气温的改变是导致晚稻气候产量年际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地产量与气候的响应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水稻栽种应对措施。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双季稻气候产量气象因子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估算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2年8月开始对亚热带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热和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利用2003~2005年连续3a稻田休闲期(10月中旬至次年4月)夜间通量的监测结果分析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的关系,计算得出稻田土壤呼吸年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稻田休闲期夜间土壤呼吸速率为52~398mg·m^-2.h^-1,其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5,10和20cm)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关系(P〈0.001),以稻田5cm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根据得到的稻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模式,计算出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178.5~259.9mg·m^-2·h^-1,年土壤呼吸总量为1.56~2.28kg·m^-2·a^-1.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稻田休闲期涡度相关法观测结果得到的关系模式估算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生长季稻田土壤CO2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是可行的.
任秀娥王勤学童成立吴金水王克林朱咏莉林泽建渡边正孝唐国勇
关键词:稻田生态系统休闲期土壤呼吸CO2通量温度
气孔导度对CO_2浓度变化的模拟及其生理机制被引量:18
2010年
基于气孔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重点进行了气孔导度(gs)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机制分析,并推导得到气孔导度(gs)对CO2浓度变化响应模型,并以9种植物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气孔导度会逐渐降低,且下降的幅度会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气孔导度对CO2浓度(Cs)变化的响应模型可以表达为gs=gmax/(1+Cs/Cs0),其中式中gmax是最大气孔导度和Cs0是实验常数。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气孔导度随CO2浓度变化的规律,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生理意义,与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相比,该模型如何实现多种环境因子的耦合有待进一步突破。另外,模型是在短期改变叶片CO2浓度的条件下得出的,在CO2浓度长期胁迫下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确认。
王建林温学发
关键词:气孔导度CO2浓度
温度对不同粘粒含量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2
2007年
模拟了亚热带地区3种不同粘粒含量的水稻土(砂壤土、壤粘土、粉粘土)在5种温度(10、15、20、25和30℃)下的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分析SOC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160d的培养期内,温度对3种水稻土SOC矿化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异,30℃时砂壤土、壤粘土和粉粘土SOC矿化量分别是10℃时的3.5、5.2和4.7倍.在较低温度(≤20℃)下,SOC矿化速度较低且相对稳定;在较高温度(≥25℃)下,前期SOC矿化速度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3种水稻土SOC矿化的温度系数(Q10)随培养时间出现波动,砂壤土的Q10平均值最低,为1.92,壤粘土和粉粘土的Q10平均值较接近,分别为2.37和2.32;3种土壤矿化速率常数(k)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P<0.01).3种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敏感度依次为壤粘土>粉粘土>砂壤土.
任秀娥童成立孙中林唐国勇肖和艾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温度粘粒含量稻田土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