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5CCA05600)

作品数:8 被引量:157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德威郑有业许荣科曹亮曹圣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板内
  • 2篇地质
  • 2篇西藏冈底斯
  • 2篇冈底斯
  • 2篇成矿
  • 1篇岛弧
  • 1篇地壳
  • 1篇地震
  • 1篇地质特征
  • 1篇断层
  • 1篇新生代
  • 1篇牙形石
  • 1篇洋盆
  • 1篇早三叠世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深度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江西省地质调...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6篇李德威
  • 2篇曹亮
  • 2篇许荣科
  • 2篇郑有业
  • 2篇余忠珍
  • 2篇曹圣华
  • 1篇徐祖丰
  • 1篇袁建芽
  • 1篇汪校锋
  • 1篇陕亮
  • 1篇张雨莲
  • 1篇赖旭龙
  • 1篇马国桃
  • 1篇梁积伟
  • 1篇王成源
  • 1篇代芳华
  • 1篇吴旭铃
  • 1篇唐峰林
  • 1篇刘德民
  • 1篇张刚阳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被引量:15
2008年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下地壳基本上没有地震,地震震源多集中在15-40km的深度范围,主要在中地壳内,呈似层状弥散分布.其中30-33km深度是一个优势层,与壳内分层有关.总体上青藏高原南、北部的震源面略呈相向倾斜特征.70-100km深度区间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震级较小的地震,可能与壳幔过渡带的拆离作用有关.高原内部的正断层系与板内地震密切相关,是板内浅源地震的主控构造.总之,青藏高原地震震源沿着活动的上地壳脆性层与软弱层之间的脆-韧性过渡带分布.这些板内地震活动属于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板块碰撞和板块俯冲无关.初步认为青藏高原浅层到深层多震层的成因分别是韧性基底与脆性盖层、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幔的韧-脆性转换、拆离和解耦的产物.
罗文行李德威汪校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多震层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被引量:29
2009年
大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构造上相互作用,时间上同步演化。这些内在联系体现在统一的形成机制上:大陆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上隆的热动力作用下,地壳由盆向山侧向流动,导致盆山地壳物质发生循环运动。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的耦合作用十分典型。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青藏高原板内盆山耦合可分为两个阶段:(1)板内造山成盆阶段,表现为180~120Ma→65~30Ma→23~7Ma从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盆山系统→青藏高原中部盆山系统→青藏高原南部盆山系统有序迁移,以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大规模板内金属成矿为特征;(2)均衡成山成盆阶段,表现为从3.6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周边沉积盆地边缘坳陷带巨厚的磨拉石沉积,以3.6MaB.P.、2.5MaB.P.、1.8~1.2MaB.P.、0.8MaB.P.和0.15MaB.P.等一系列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水系-环境变化为特征。大陆板内盆山构造演化经历从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的转换,伴随盆地主动作用转变成造山带主动作用。大陆下地壳流动和盆山耦合形成非安德森式的低角度拆离断层、波状起伏逆冲断层和异常共轭关系走滑断层。
李德威夏义平徐礼贵
关键词:下地壳流动盆山耦合板内构造青藏高原
西藏冈底斯尼雄超大型富铁矿的成矿地质特征被引量:21
2007年
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侧的冈底斯北带发现尼雄超大型富铁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从构造演化和成矿演化的角度对冈底斯措勤县尼雄富铁矿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本区富铁矿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造陆到青藏高原新生代板内造山、地壳增厚、隆升伸展的重大构造转换过程中。与冈底斯南缘晚新生代斑岩型铜矿床相比,显示青藏高原大规模成矿具有从北向南迁移演化的规律。
曹圣华李德威余忠珍袁建芽吴旭铃胡为正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构造冈底斯
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被引量:33
2007年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弧性质,并具有初期为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晚期岛弧演化成熟,发生岛弧橄榄安粗质火山喷发活动,并伴有富Nb岛弧玄武岩产出。证明在班怒小洋盆内晚期也曾存在向北的俯冲作用。这一发现对完整重溯班—怒带构造演化和构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许荣科郑有业赵平甲陕亮张雨莲曹亮齐建宏张刚阳代芳华
关键词:晚侏罗世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被引量:46
2008年
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自北而南的洋陆耦合和板内盆山耦合三大构造发展过程,形成于地核流层驱动的地核(或全球)动力学过程、地幔流层驱动的地幔(或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地壳流层驱动的地壳(或大陆)动力学过程,构成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系统.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可分为以中、新生代有序向南迁移式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为特征的板内造山阶段和以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环境变化为特征的均衡成山阶段.构造谱系决定了成矿谱系,区域构造叠加演化造成地壳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和矿床密集度的不断提高.青藏高原3个构造成矿演化阶段包括1.8~1.4Ga、500~420Ma、300~260Ma、180~120Ma、65~30Ma、23~7Ma等6个主金属成矿期,1.8~1.4Ga超大陆裂解事件形成与深地幔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铁铜矿、金川式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浆矿床,500~420Ma、300~260Ma和180~120Ma特提斯裂解环境下形成罗布莎式地幔剪切—改造脉型(豆荚状)铬铁矿床、呷村式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等,180~120Ma、65~30Ma和23~7Ma是青藏高原自北而南板内伸展环境下大规模成矿期,形成驱龙式斑岩铜矿床、哀牢山式剪切带型金矿床、金顶式陆相盆地沉积型铅锌矿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成矿动力学演化体系.
李德威
关键词:板内造山青藏高原
雅鲁藏布江水系反转问题的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雅鲁藏布江63条主要支流中有24条支流与干流逆交,16条支流与干流直交,其中雅鲁藏布江中游37条支流中有12条直交支流和21条逆交支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图像分析和年代学研究,认为藏南雅鲁藏布江存在流向反转现象,上新世以来发育的近东西向雅鲁藏布江袭夺了始新世-中新世形成的近南北向河流,形成直交水系结构。东西向雅鲁藏布江中游发育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吉隆、定日、定结-岗巴等湖盆,它们向东有序迁移,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湖盆发育期的构造沉降为雅鲁藏布江西流提供了地貌基础和容水空间,更新世以来的古大湖区约1 000 m高的隆升造成上述盆地由湖相转为河流相,晚更新世东构造结东侧与南侧河流的贯通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导致雅鲁藏布江反转,这在米林-直白湖盆和孟加拉盆地沉积中有所反映。雅鲁藏布江的反转过程反映了青藏高原南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差异隆升、基岩剥蚀作用、河流切割作用的耦合关系以及板内伸展构造对板块碰撞构造的叠加和改造作用。
石艳玲李德威刘德民
关键词:差异隆升
冈底斯西缘早三叠世牙形石的发现及淌那勒组的建立被引量:13
2007年
在冈底斯地层分区西缘的狮泉河一带采获早三叠世牙形石,共获5个牙形石属(形式属):Pachycladina,Neohindeodella,Cornudina,Hadrodontina和Hibbardellasp.,从而确认该地层分区西缘存在早三叠世沉积,并新建淌那勒组.这一成果为冈底斯地层分区三叠纪地层划分及古地理重建、为冈底斯由古生代岛弧向中生代岛弧的演进和过渡补充了重要资料.
郑有业许荣科王成源马国桃赖旭龙叶得金曹亮梁积伟
关键词:牙形石早三叠世
西藏冈底斯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的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2
2009年
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中部,由一组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与夹其中间的当穹错、当惹雍错、许如错等3个湖泊盆地构成.地堑发育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到全新世.沿着地堑边缘分布中新世碱性火山岩.白榴石响岩的K-Ar年龄为12.6Ma,其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出陆内伸展构造环境.地堑内部发育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湖相沉积物.当惹雍错-许如错地堑是在青藏高原板内构造隆升过程中,层流加厚的下地壳热垫作用导致上地壳发生伸展作用,随着青藏高原地壳物质的东流,南北向伸展作用转向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地堑.
曹圣华李德威余忠珍徐祖丰唐峰林
关键词:构造地质晚新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