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32-1)

作品数:9 被引量:206H指数:8
相关作者:童成立吴金水李英年唐国勇朱咏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CO2通量
  • 4篇稻田
  • 4篇稻田生态
  • 4篇稻田生态系
  • 4篇稻田生态系统
  • 3篇温度
  • 2篇有机碳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通量
  • 2篇土壤有机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全氮
  • 2篇灌丛
  • 2篇高寒灌丛
  • 1篇稻秸
  • 1篇地-气交换
  • 1篇休闲期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江苏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日本庆应大学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5篇童成立
  • 4篇吴金水
  • 4篇李英年
  • 3篇朱咏莉
  • 3篇唐国勇
  • 2篇张法伟
  • 2篇赵新全
  • 2篇古松
  • 2篇徐世晓
  • 2篇赵亮
  • 2篇王克林
  • 2篇薛晓娟
  • 2篇王建雷
  • 1篇葛体达
  • 1篇任秀娥
  • 1篇夏海鳌
  • 1篇林泽建
  • 1篇刘安花
  • 1篇蒋平
  • 1篇刘畅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冰川冻土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稻田CO2通量对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1
2008年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随光强和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对光强的响应过程可以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进行描述.随光强的增加,CO2通量(绝对值)呈增加趋势,当光强大于1 000μmol/(m2.s)时,CO2通量变化比较稳定.早、晚稻间以及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晚稻的光量子利用效率(0.046 5-0.099 9μmol/μmol)高于早稻(0.017 6-0.054 1μmol/μmol),并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的光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最高.夜间稻田生态系统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5 cm土层温度可以作为反映稻田呼吸速率变化的温度指标.早稻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变化明显较晚稻生长季更为敏感.
朱咏莉吴金水童成立王克林王勤学
关键词:CO2通量光强温度稻田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暖季CO_2地-气交换特征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2·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2·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2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2·h))(7月份)、-1.63g/(m^2·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2净释放,最大值为O.69g/(m^2·h)(7月份)、0.86g/(m^2·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2·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徐世晓赵亮李英年古松赵新全
关键词:高寒灌丛CO2通量光合有效辐射
温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_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应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监测的CO2通量及温度数据(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日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暖季夜间(21:00至次日06:00时)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联,而白昼(07:00~20:00时)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2)在冷季不论夜间还是白昼,NEE变化均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是决定冷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交换的主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呈现出冬季增温率明显高于春、夏季特征,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的增温效应可能会加速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CO2排放,使其作为碳汇的能力而减弱.
徐世晓赵亮李英年赵新全古松
关键词:温度CO2通量高寒灌丛
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07年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准确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中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吸收CO2为主,夜间表现为排放CO2;CO2通量的日变化模式有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型。稻田CO2通量日变化强度受水稻生长状况影响,水稻生长旺盛期白天CO2吸收通量、夜间排放通量以及日净吸收CO2通量均高于生长前期和成熟期;且早稻与晚稻间有明显差别。
朱咏莉吴金水陈微微童成立韩建刚
关键词:CO2通量日变化稻田生态系统
祁连山海北地区两种高寒草甸植被类型的土壤热通量比较被引量:10
2010年
对祁连山海北地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热通量观测和比较分析发现:晴天两种植被类型区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夜间低午后高;阴雨天土壤热通量变化复杂,随降水或云层厚薄波动剧烈。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较矮嵩草草甸更为平稳。两种草甸土壤热通量的月际变化同样表现为单峰型,12月最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分别为-40.27MJ/m2和-16.85MJ/m2)、6月最高(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分别为20.47MJ/m2和18.98MJ/m2)。矮嵩草草甸与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的年总量差异明显,分别为-24.72MJ/m2和48.10MJ/m2。表现出前者由土壤深层向地表散热,而后者由地表向土壤深层输送热量。两种植被类型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土壤热通量与冠层净辐射均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由于冠层厚度的影响,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所占净辐射的比例较小,同步性较差,反馈延时约2.5h,而矮嵩草草甸的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的相关性更加密切。
王建雷李英年王勤学杜明远薛晓娟张法伟
关键词:矮嵩草草甸土壤热通量净辐射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估算被引量:13
2007年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2年8月开始对亚热带典型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热和CO2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利用2003~2005年连续3a稻田休闲期(10月中旬至次年4月)夜间通量的监测结果分析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的关系,计算得出稻田土壤呼吸年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稻田休闲期夜间土壤呼吸速率为52~398mg·m^-2.h^-1,其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5,10和20cm)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关系(P〈0.001),以稻田5cm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根据得到的稻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模式,计算出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178.5~259.9mg·m^-2·h^-1,年土壤呼吸总量为1.56~2.28kg·m^-2·a^-1.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稻田休闲期涡度相关法观测结果得到的关系模式估算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生长季稻田土壤CO2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是可行的.
任秀娥王勤学童成立吴金水王克林朱咏莉林泽建渡边正孝唐国勇
关键词:稻田生态系统休闲期土壤呼吸CO2通量温度
祁连山东段南麓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分布状况被引量:40
2009年
在祁连山东段南麓设置实验样带,研究了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在不同海拔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3 200 m开始到海拔4 300 m山顶,沿海拔升高年平均气温按0.51℃.100 m-1递减率下降.海拔3 200-3 800 m间植被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沿海拔从3 200 m开始下降至3 400 m后开始急剧上升,在海拔3 600 m处最高,而后又迅速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随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碳氮比介于6-14之间,相对较低,利于土壤腐殖质化和有机氮矿.土壤碳氮比沿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和气候因子、植被类型及放牧利用有关.
薛晓娟李英年杜明远刘安花张法伟王建雷
关键词:垂直带土壤有机质全氮
不同施肥措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碳、氮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关系被引量:49
2008年
在湖南省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点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碳、氮演变及其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3年,无肥处理(对照,CK)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略呈下降趋势;化肥(NPK)处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3%和18%,低量有机肥(LOM)处理分别提高54%和45%,高量有机肥(HOM)处理分别提高89%和67%.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稻田土壤C/N为8.5~12.9,多数分布在10左右.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稻田土壤碳、氮的固定与积累;稻田土壤碳、氮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刘畅唐国勇童成立夏海鳌蒋平林蕴华
关键词:有机碳全氮稻田生态系统施肥措施
土壤质地和水分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4
2009年
通过14C示踪技术模拟实验(25℃下)研究砂壤土、壤黏土、粉黏土3种质地的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砂壤土和壤黏土中水稻秸秆(14C标记)的矿化率在75%田间持水量(WHC)达到最大值,160 d分别约为53%和58%,粉黏土在45%~105%WHC范围内的矿化率处于缓慢升高趋势(41.8%~49.0%);3种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率都在75%WHC最高,砂壤土为5.8%,壤黏土为8.0%,粉黏土为4.8%,但超过此含水量后,其矿化率显著下降.3种质地水稻土的添加和原有有机碳的矿化率与土壤含水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p<0.01).本研究进一步澄清了淹水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抑制作用.
孙中林吴金水葛体达唐国勇童成立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