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T50782)

作品数:49 被引量:447H指数:15
相关作者:杨万勤吴福忠谭波倪祥银王滨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理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凋落
  • 20篇凋落物
  • 17篇凋落物分解
  • 15篇凋落叶
  • 14篇土壤
  • 13篇亚高山
  • 10篇土壤动物
  • 9篇林窗
  • 7篇亚高山森林
  • 7篇分解过程
  • 7篇川西亚高山
  • 6篇森林溪流
  • 6篇岷江上游
  • 5篇斑块
  • 4篇凋落叶分解
  • 4篇群落
  • 4篇溪流
  • 4篇落叶分解
  • 3篇亚热带
  • 3篇亚热带常绿阔...

机构

  • 49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4篇理县林业局
  • 3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市产品质...

作者

  • 49篇杨万勤
  • 45篇吴福忠
  • 18篇谭波
  • 13篇倪祥银
  • 9篇彭艳
  • 9篇李晗
  • 9篇何洁
  • 9篇王滨
  • 8篇徐振锋
  • 8篇张川
  • 7篇李俊
  • 6篇肖洒
  • 6篇何伟
  • 5篇张慧玲
  • 5篇刘瑞龙
  • 5篇王文君
  • 5篇熊莉
  • 4篇吴庆贵
  • 4篇殷睿
  • 4篇黄春萍

传媒

  • 11篇生态学报
  • 8篇植物生态学报
  • 7篇应用与环境生...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9篇2016
  • 17篇2015
  • 12篇2014
  • 10篇2013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以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定位监测了2011年4-12月40场降雨中大气降雨、林冠穿透雨、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滤。结果表明:各树种林冠截留率分别为香樟林31.63%,柳杉林42.73%,混交林49.88%。当单次降雨量<24mm时,截留量表现为柳杉林>混交林>香樟林;当单次降雨量>24mm时,截留量表现为混交林>柳杉林>香樟林。各种林分树干茎流量少,茎流率均低于2%;地表径流量表现为香樟林>柳杉林>混交林,地下渗滤量表现为混交林>柳杉林>香樟林,表明森林植被对降雨截留分配具有显著影响。相对于单一结构的人工林,混交林林冠截留率较高,地表径流量较少,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赵海蓉帅伟李静吴福忠吴福忠杨万勤
关键词:径流森林群落水土保持
川西高寒生态系统不同海拔土壤动物对冬季凋落叶腐殖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凋落叶在冬季的腐殖化过程是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形成和碳固定的重要阶段,并可能受到严酷冻结环境下仍具有一定活性的土壤动物的影响,但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以川西高山峡谷区海拔3000、3600、4000m的高寒森林和草甸典型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大小的凋落物网袋去除土壤动物的方法,根据凋落叶的自然腐解过程,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研究了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前期、深冻期、融化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腐殖化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对色调系数(Δlog K)和光密度值(E_4/E_6)值的分析,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冬季随着温度的降低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叶的腐殖化,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动物抑制了凋落叶的腐殖化。深冻期土壤动物对海拔3000m的森林凋落叶腐殖化过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冻结前期土壤动物对海拔3600m森林凋落叶腐殖化过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融化期土壤动物对海拔4000m的草甸凋落叶腐殖化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他海拔和时期没有显著影响。冻结初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腐殖化速率的作用高于深冻期和融化期,腐殖化度在深冻期达到最大值。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情景下冬季变暖可能导致土壤动物抑制凋落物腐殖化,减少凋落物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谭羽杨万勤廖姝彭艳李俊吴福忠
关键词:腐殖化土壤动物凋落叶
高山草甸冬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采用微生物磷酸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以川西高山草甸代表物种黄花亚菊(Ajania nubigena)和黑褐苔草(Carex atrofusc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雪被形成期、雪被稳定期和雪被融化期研究了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个冬季,土壤动物增加了黄花亚菊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总P LFA含量、真菌PLFA含量以及细菌PLFA含量,提高了其真菌/细菌比例,减少了黑褐苔草中微生物总PLFA含量、真菌PLFA含量以及细菌PLFA含量,降低了其真菌/细菌比例;(2)在雪被形成期,黄花亚菊凋落物中土壤动物显著增加了真菌表征脂肪酸18:2ω6,9c的含量,但降低了细菌表征脂肪酸16:0、16:1ω9c、18:1ω7c的含量.黑褐苔草凋落物中土壤动物显著增加了细菌表征脂肪酸18:1ω7c的含量,但降低了真菌表征脂肪酸18:2ω6,9c的含量.雪被融化期,土壤动物显著增加了黑褐苔草凋落物中细菌表征脂肪酸16:1ω9c的含量,降低了细菌表征脂肪酸a15:0和微真核生物表征脂肪酸18:3和20:4的含量;(3)土壤动物对凋落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在雪被融化期,增加了黄花亚菊凋落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均匀性、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降低了黑褐苔草凋落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增加了黑褐苔草凋落物中微生物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这些结果表明,冬季恶劣环境条件下高山草甸土壤动物仍然对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李俊吴福忠杨万勤谭波彭艳王滨常晨晖
关键词:高山草甸土壤动物PLFA凋落物分解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被引量:41
2013年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4种凋落物分解袋共获得土壤动物8047只,其中,柳杉(2341只)>香樟(2105只)>马尾松(2046只)>麻栎(1555只)。其中,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马尾松凋落物袋中主要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而后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香樟凋落物袋中除秋末落叶期和叶衰期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外,其他各时期均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柳杉凋落物分解各时期均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麻栎凋落物分解在前3个时期以菌食性为主,而后以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相关分析表明,在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主要和氮、磷含量及其格局密切相关,叶衰期主要和难分解组分木质素显著相关。除在秋末落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与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显著相关外,其余主要物候关键时期均与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及其食性显著相关。
王文君杨万勤谭波刘瑞龙吴福忠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功能类群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
岷江上游高山森林冬季河流中凋落叶碳、氮和磷元素动态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高山森林河流中凋落叶元素释放动态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森林养分流失的主要过程,并可能与冬季雪被和冻融导致的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河流中凋落叶碳(C)、氮(N)和磷(P)元素动态特征.康定柳、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C(14.6%-47.7%)、N(22.3%-58.5%)和P(4.8%-20.5%)元素在整个冬季均表现为明显的释放现象,而高山杜鹃凋落叶C(-7.3%)和N(-62.7%)表现为明显的负释放(富集)现象,P(0.7%)表现为微量的释放现象.整体而言,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和P元素在冬季的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整体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的模式,但康定柳和方枝柏凋落叶N表现为富集—富集—释放模式,方枝柏凋落叶P表现为释放—富集—富集模式.同时,凋落叶C、N和P元素的释放率受河流水温、p H、电导率和C、N、P营养元素等水体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河流水环境特征显著影响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动态及其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但影响程度受到凋落叶种类和基质质量的控制.
岳楷杨万勤彭艳张川黄春萍吴福忠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
雪被斑块对川西高山森林凋落叶N和P释放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凋落物网袋法,研究冬季不同关键时期雪被斑块对川西高山森林6种代表性树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雪被覆盖季节凋落物N表现为富集,P表现为释放,且雪被融化期P释放速率最大.厚型和中型雪被斑块下凋落物P释放速率大于薄型和无雪被斑块,而薄型和无雪被斑块下凋落物的N释放速率明显较高.6种凋落物N释放率和释放速率与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除岷江冷杉外,其他树种凋落物P释放率和释放速率与日均温表现为正相关.气候变暖情景下冬季雪被覆盖的减小将促进高山森林冬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释放,抑制P释放.
何洁蒋先敏杨万勤倪祥银徐李亚李晗吴福忠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
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贮量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之一,其贮量特征直接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森林木质残体在河道与溪流中的总贮量分别为2 630.72g/m2和753.41g/m2。(2)河道木质残体以径级大于10cm的粗木残体为主(达88.23%),1~2.5cm的细木质残体分布最少(仅1.20%);相反地,溪流木质残体以1~2.5cm比例最大(达48.95%),10cm以上的木质残体分布比例最小(仅1.22%);(3)河道木质残体以Ⅲ腐烂级和Ⅳ腐烂级的木质残体居多(共计68.20%),Ⅴ腐烂级的木质残体分布最少(5.60%);溪流木质残体以Ⅴ腐烂级贮量最高(66.57%),Ⅳ腐烂级次之(25.17%),Ⅱ、Ⅲ腐烂级分布均较少(分别仅为5.02%和3.24%)。(4)森林溪流的长度、面积、深度以及周围植被显著影响木质残体的分布以及径级和腐烂级分配。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高山森林水陆系统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数据。
张慧玲杨万勤汪明岳楷王滨彭艳张川吴福忠
关键词:溪流河道贮量
亚高山森林林窗大小对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木质素降解是认识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关键环节,可能受到林窗大小及其在不同季节水热环境的影响。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面积大小林窗下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凋落叶在初冻期、深冻期、融化期、生长季节初期、生长季节中期和生长季节后期的木质素分解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和林窗面积大小对两种凋落叶的木质素降解均有显著影响。经历1a分解,红桦凋落叶的木质素降解了21.53%—27.65%,而岷江冷杉凋落叶的木质素富集了7.95%—19.40%。较大林窗促进了冬季岷江冷杉凋落叶和生长季节红桦凋落叶木质素的降解,抑制了冬季红桦凋落叶木质素的降解;而生长季节岷江冷杉凋落叶木质素富集速率则为林下>大林窗>中林窗>小林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木质素的降解过程在冬季主要受到负积温和土壤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木质素结构的物理破碎),而在生长季节则主要受到平均温度和正积温的影响(木质素的生物降解)。可见,川西亚高山森林木质素降解受林窗格局变化的显著影响,且林窗大小对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的影响与物种和分解时期有关。
吴庆贵谭波杨万勤吴福忠何伟倪祥银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林窗凋落物分解木质素降解
高山森林溪流凋落叶冬季水溶性碳含量动态被引量:10
2016年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是高山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碳的重要来源,其在溪流中的流动转移不仅会影响下游水质环境,而且其含量动态受冬季季节性雪被形成及消融过程的深刻影响,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根据凋落叶自然分解规律,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河流、溪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碳以及可溶性组分含量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的分解过程中,冻结初期河流与溪流中凋落叶水溶性碳与可溶性组分含量显著降低,而至冻结期与融化期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各时期,林下凋落叶水溶性碳和可溶性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生境,表现为从河流、溪流、河岸带至林下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和可溶性组分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以及流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样也受到PO3-4和p H等水环境因子的影响.可见,高山森林凋落叶冬季水溶性碳和可溶性组分在分解过程中易随水体的流动而向下游生态系统输出,这为深入认识高山森林-流域水体间的生态联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川杨万勤岳楷黄春萍彭艳吴福忠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溪流
高山森林溪流冬季不同时期凋落物分解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解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变化过程,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方枝柏)和灌木(高山杜鹃、康定柳)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溪流、河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冬季的分解,4种凋落物在不同生境下各时期的水溶性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性磷含量除林下外在其他生境均显著降低,表现出河流<溪流<河岸带<林下的规律.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和流速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氮含量与正积温呈显著正相关,物种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含量.高山森林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更易随河流和溪流等水体的流动而流失,而水溶性氮受冬季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张川杨万勤岳楷黄春萍彭艳吴福忠
关键词:溪流水溶性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