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6YFSYSF01900) 作品数:14 被引量:110 H指数:6 相关作者: 邱录贵 郝牧 孟恒星 李长虹 王亚非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8年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8-01期间有关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MSC,HSC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2000-01/2008-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查阅与干细胞实验研究有关的书籍。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影响的研究。②造血干细胞移植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文章。共收集到66篇相关文献,2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资料显示,两者共移植安全可行,可提高移植效果,降低近期死亡率。但其确切效果还需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 袁晓莉 郝牧 邱录贵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HyperCVAD/MA方案强化治疗31例淋巴系统肿瘤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价hyperCVAD/MA方案作为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晚期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强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hyperCVAD/MA方案强化治疗31例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毒副反应。结果①31例患者共接受hyperCVAD/MA方案强化治疗50周期。副反应主要为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及感染,毒副反应易于控制,无治疗相关死亡。②全部患者中位随访289(99~788)天,7例患者死亡(5例复发、2例移植相关死亡),中位生存时间667±104天,1年总体生存(OS)率为81.5%±9.7%。③16例成人AL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67士8天,1年及2年OS率分别88.9%±10.5%、38.9%±20.6%,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2.3%±7.4%、40.4%±21.2%。其中伴有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7例,中位生存时间659±206天,中位DFS时间618±344天,1年及2年OS率分别为80%±17.9%、20%±17.9%,DFS率分别为62.5%±21.4%、20.8%±18.4%。另有2例AHL患者1例无病生存109天后复发,1例无病生存249天仍在观察中。④13例晚期高侵袭性NHL患者1年OS率80%±17.9%。⑤全部患者中有7例在完成中位2周期hyperCVAD/MA方案后接受白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中位采集MNC数4.59×10^8/kg,中位CD34+细胞数1.21×10^6/kg。结论hyperCVAD/MA方案用于淋巴系统肿瘤治疗,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毒副反应易于控制,短期应用不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值得临床推广。 李妍 王迎 邹德慧 傅明伟 赵耀中 李新 王国蓉 邓书会 邱录贵关键词:淋巴系统肿瘤 安全性 疗效 不同培养体系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扩增的影响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SCF、FL和TPO,质量浓度50ng/ml的SCF、质量浓度100ng/ml的TPO和FL),并于接种0d添加质量浓度20ng/mlIL-3;B组(HSC+MSC)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C组(HSC+MSC+CK)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首剂添加IL-3(剂量同A组)。在培养后4、7、10、14d计数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0~14d培养后MNC细胞扩增数C组(HSC+MSC+CK)>A组(HSC+CK)>B组(HSC+MSC),P<0.01。3组间CD34+细胞比例B组(HSC+MSC)>C组(HSC+MSC+CK)>A组(HSC+CK),P<0.01。CD34+细胞绝对数也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C组(HSC+MSC+CK)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A组(HSC+CK)。其中A组(HSC+CK)培养4d较0d(14.68%)CD34+CD38-细胞有明显增加(62.71%,P<0.05),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也略有增加(23.99%);培养7d时,A组(HSC+CK)、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数明显下降,分别为4.44%和1.38%,而B组(HSC+MSC)CD34+CD38-细胞上升为18.92%,与0d时比较P<0.05,与A组(HSC+CK)、C组(HSC+MSC+CK)比较P<0.05。结论MSC和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一方面使得总MNC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同时还使扩增后细胞保持CD34+免疫表型,培养体系中加入MSC能更有效/特异地扩增CD34+造血干细胞群。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 郝牧 邱录贵 吴瞳 李斯丹 孟恒星关键词:脐带血 造血干细胞 体外扩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归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来源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归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CD34^+细胞与MSC细胞共移植入经放射线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移植后20hNOD/SCID小鼠骨髓及脾脏中人CD34^+细胞,计算其相应的骨髓和脾脏的归巢效率。将脐血CD34^+细胞与脐带MSC体外共培养,检测MSC细胞对CD34^+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并于培养4、7d检测培养后CD34^+细胞表面CD49e、CD31、CD62L、CD11a等归巢相关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①移植后20h采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在小鼠骨髓和脾脏中检测到人CD45^+细胞。共移植组CD34^+细胞骨髓归巢率[(7.2±1.1)%]高于单移植组[(5.4±0.9)%](P〈0.05)。②RT-PCR结果显示共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单移植组小鼠脾脏细胞扩增得到人GAPDH基因片段,而单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未见明显扩增条带。③MSC存在时,CD34^+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为(35.7±5.8)%,显著高于CD34^+细胞自发迁移率[(3.5±0.6)%,P〈0.05]。④CD34^+细胞与MSC体外共培养后细胞表面CD49e、CD31和CD62L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高于CD34^+细胞单独培养组。结论MSC细胞与CD34^+细胞共移植有利于CD34^+细胞向骨髓、脾脏等造血器官归巢,这可能与MSC促进CD34^+细胞迁移以及维持CD34^+细胞表面归巢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相关。 郝牧 孟恒星 李刚 漆佩静 徐燕 李长虹 王亚非 邱录贵关键词:胎血 间质干细胞 归巢 细胞黏附分子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确定中国人血清游离轻链(sFLC)的正常值,评价 sFLC 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诊断、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动免疫比浊法检测63例健康人 sFLC 水平,确定其正常参考区间。采用同样方法检测72例 MM 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 sFLC 水平,通过与传统的 M 蛋白检测方法的比较来评价 sFLC 的临床意义。结果 (1)健康人 sFLC-κ、sFLC-λ的95%参考区间分别为(9~29)mg/L、(15~34)mg/L,sFLC-κ/λ比值的中位值为0.59,100%参考区间为0.27~2.49。(2)初治 MM 患者中,κ增高的 MM(κ-MM)患者的 sFLC-κ、sFLC-λ的95%参考区间分别为(53~14 100)mg/L、(0~97)mg/L,sFLC-κ/λ比值中位值为10.27;λ增高的MM(λ-MM)患者的sFLC-κ、sFLC-λ95%参考区间分别为(9~117)mg/L、(205~6875)mg/L,sFLCκ/λ比值中位值是0.005。MM患者 sFLC-κ、sFLC-λ的95%参考区间与健康人间无交叉重叠。96.4%(26/27)初治 MM 患者的sFLCκ/λ比值异常。(3)健康人 sFLC-κ、sFLC-λ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 值分别为0.031、0.01),而sFLCκ/λ比值与年龄无相关性(P=0.861)。初治 MM 患者年龄与 sFLC-κ、sFLC-λ浓度及 sFLCκ/λ比值间均无相关性(P 分别为0.287、0.408、0.471)。(4)对于初治患者,检测κ克隆时比浊法与免疫固定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 vs 73.7%和100% vs 44.4%;检测λ克隆时比浊法与 IFE 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 vs 68.8%和100% vs 58.3%。对于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 MM 患者比浊法仍可以检测到单克隆 M 蛋白的存在。结论首次获得了一个中国人 sFLC-κ、sFLC-λ及 sFLCκ/λ的正常参考区间。自动免疫比浊法检测 sFLC 可以提高 MM 患者的初诊时的阳性率和疗效判断准确率。 隋伟薇 姚宏静 王亚非 王力 张凯 徐燕 邱录贵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散射测浊法和比浊法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2 2009年 背景:由于大量获取骨髓细胞存在困难,并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年龄的增加出现数量及分化潜能下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条件,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17份脐带标本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由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提供。方法:脐带采集后在6h内分别用植块法、胶原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进行分离培养,于培养第14天计数集落数,超过50个细胞计为集落。当细胞达70%~80%融合时,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以(2.5~5.0)×103/cm2密度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培养方法所获贴壁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细胞产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特异性染色方法鉴定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植块法培养6~10d可见成纤维样细胞从植块边缘爬出,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散在分布或形成小克隆,原代可获得(5.2±1.7)×105个贴壁细胞/0.5cm脐带组织,至少可稳定传15代,平均每代扩增6.2倍,在原代细胞克隆数、细胞产率、传代时间及扩增倍数上与胶原酶消化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胶原酶与胰酶联合消化法接种后未见明显贴壁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45h,72.09%细胞处于G0/G1期,不表达造血细胞及内皮细胞标记,高表达整合素和黏附分子CD44,CD90,CD95以及CD73,CD105,在特定诱导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应用植块法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简便高效地分离出一群具有高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表型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徐燕 李长虹 孟恒星 郝牧 邱录贵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5×10~5个脐血CD34^+细胞单独(单移植组)或与5.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共移植组)输入经^(137)Cs 3.0Gy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移植后6周内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于移植后第6周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人源细胞(hCD45^+)含量,并分别检测小鼠骨髓中人源淋巴系(CD3/CD19)、粒系(CD33)、单核系(CD14)、血小板(CD61)、红系(CD235a)等各系血细胞比例,比较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CD34^+细胞植入率的影响。结果移植后3周,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已达高峰,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两组小鼠的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骨髓及外周血中人源细胞hCD45^+CD34^+比例分别为(42.66±2.57)%和(4.74±1.02)%,明显高于单移植组的(25.27±1.67)%和(1.19±0.54)%(P=0.006)。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内的CD19^+、CD33^+、CD14^+、CD61^+和CD235a^+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CD3^+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单移植组(P=0.003);CD19^+ B淋巴细胞得到优势扩增,明显高于其他各系血细胞比例(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缩短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 郝牧 漆佩静 李刚 孟恒星 徐燕 李长虹 王亚非 邱录贵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D34^+细胞 造血重建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重症血液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研究 HLA-A、B、DRB1基因与5种常见重症血液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对36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 HLA 分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05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10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59例,并与1000份健康新生儿脐带血进行比较,并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在 ALL 患者中 DRB1~*14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0.38%,高于对照组的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49,P=0.009,相对危险度(RR)=2.348];而B~*46和DRB1~*09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89%和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5%和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46的 X^2=3.914、P=0.048、RR=0.266,DRB1~*09的 X^2=3.86、P=0.049、RR=0.467)。在 AML 患者中 B~*51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0.48%,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9,P=0.049,RR=1.604);在 CML 患者中A~*29和 DRB1~*14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5%和8.72%,高于对照组的0.95%和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9的X^2=4.226、P=0.040、RR=2.951,DRB1~*14的 X^2=6.556、P=0.010、RR=1.936)。在 MDS 患者中 A~*01、B~*54和 B~*57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2.07%、12.07%和6.90%,高于对照组的4.10%、2.80%和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01的 X^2=6.832、P=0.009、RR=3.21,B~*54的 X^2=13.345、P=0.000、RR=4.765,B~*57的P=0.007、RR:6.099)。在 AA 患者中B~*13、B~*54和 DRB1~*09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86%、8.04%和20.34%,高于对照组的11.50%、2.80%和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3的 X^2=4.107、P=0.043、RR=1.673,B~*54的 X^2=8.071、P=0.004、RR=3.033,DRB1~*09的 X^2=4.916、P=0.027、RR=1.686);而DRB1~*03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85%,低于对照组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5,P=0.037,RR=0.159)。结论不同血液病分别与不同 HLA基因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对血液病的病因研究有重要意义。 王晓静 梁晓岚 艾晓非 孙海燕 王芳 曹增 徐世才 邱录贵关键词:白血病 贫血 HLA抗原 基因频率 1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SS分期分析及与DS分期、IFM分期的比较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国际分期体系(ISS)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适用性,并与Durie-Salmon(DS)分期、法国骨髓瘤工作组(IFM)分期进行比较。方法对112例具有ISS分期资料的MM初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预后因素: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3.5mg/L是患者总体生存(OS)时间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血清白蛋白(ALB)〈35g/L是患者疾病进展时间(TTP)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在有核型检测结果的58例患者中,13号染色体异常(△13)是OS时间的唯一独立预后不良因素;②临床指标相关性:与血清-MG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血清肌酐、24h尿蛋白定量、体重指数(BMI)、体能分级(Ps);与血清ALB显著相关的因素有血红蛋白浓度、骨髓浆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LDH)、发热、Ps、M蛋白类型、血清磷、BMI;③ISS分期临床特征:除血清β2-MG和肌酐外,其他传统预后指标在Ⅱ、Ⅲ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例△13阳性患者中5例划入ISS Ⅱ期;④预后效能比较:ISS分期中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9、23和26个月,其中Ⅱ、Ⅲ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分期中89.5%的患者被归入Ⅲ期,Ⅰ、Ⅱ期与Ⅲ期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M分期中低、中、高危三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依次为69、40和8个月,其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S分期体系Ⅱ、Ⅲ期的划分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MM患者;ISS、DS、IFM三个分期体系比较后发现纳入遗传学指标△13的IFM体系区分预后效能最佳。 邓书会 徐燕 麦玉洁 王亚非 赵耀中 邹德慧 邱录贵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分期 预后 染色体畸变 沙利度胺治疗10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i)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Thal单药及联合其他化疗方案治疗102例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①102例患者共接受Thal治疗139例次,中位用药剂量200mg/d。②52例次患者诱导治疗的有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率为65.4%,66例次患者挽救治疗有效率为45.5%。其中Thal单药治疗13例次,联合化疗105例次;联合组的有效率优于单药组(分别为58.1%和23.1%,P=0.017),无反应和疾病进展(NR)率低于单药组(分别为15.2%和46.2%,P=0.015)。联合组中,50例次初治患者NR率低于55例次复发和难治患者(分别为6.0%和23.6%,P=0.012);72例次Thal联合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和地塞米松)或M2[长春新碱、苯丙氨酸氮芥(马法兰)、卡氮芥、环磷酰胺和泼尼松]等静脉用药方案的患者与33例次联合MP(苯丙氨酸氮芥和泼尼松)等非静脉用药方案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2.5%和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采用Thal维持治疗的患者用药至疾病进展的中位时间为15.5(1~58)个月。④在可随访的97例患者中,患者使用Thal的中位用药时间为8(1~46)个月。中位随访20(1~67)个月,预计中位总体生存(OS)期为4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累计用药时间长于6个月(P=0.0014),治疗前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多于20个/片(P=0.0101),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00g/L(P=0.019)的患者OS期较长。⑤多因素分析显示累计用药时间长于6个月[P=0.006,相对危险度(RR)0.430],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多于20个/片(P=0.036,RR0.502)是OS期的预后良好因素。⑥患者对Thal治疗的不良反应多可耐受,血栓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结论Thal单药或联合化疗对MM患者有疗效。累计用药时间达6个月者可以显著提 漆佩静 王亚非 李业楠 徐燕 邹德慧 赵耀中 肖志坚 邱录贵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