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3SZ0110)

作品数:10 被引量:126H指数:7
相关作者:胡玉福彭佳佳蒲琴舒向阳陈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国土资源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有机碳
  • 4篇沙化
  • 4篇草地
  • 4篇川西北
  • 3篇植被
  • 3篇沙化草地
  • 3篇微生物
  • 2篇养分
  • 2篇易氧化有机碳
  • 2篇植被覆盖
  • 2篇溶解性有机碳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壤活性
  • 2篇土壤颗粒
  • 2篇土壤颗粒组成
  • 2篇土壤磷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物量

机构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国土资源

作者

  • 9篇胡玉福
  • 4篇彭佳佳
  • 4篇蒲琴
  • 3篇舒向阳
  • 2篇李翔
  • 2篇邓良基
  • 2篇刘宇
  • 2篇王钰婷
  • 2篇肖海华
  • 2篇陈波
  • 1篇李杨昕
  • 1篇李一丁
  • 1篇余倩
  • 1篇马畅
  • 1篇王倩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栏种植红柳对川西北高寒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矿质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为了揭示川西北高寒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和矿质养分的积累和变化特征,以川西北围栏种植红柳生态修复年限分别为0、2、4、6和8年的沙化土地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室内分析化验,研究了川西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及磷、钾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化土地0~2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略有增加,但不同生态修复年限之间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而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特征。随着生态修复年限的增加沙化土地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黏粒、粉粒、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土壤砂粒含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生态修复8年后沙化土地粉粒、黏粒、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66.67%、96.30%和109.82%、102.61%,而土壤砂粒含量减少了5.57%,不同生态修复年限沙化土地0~20 cm土层土壤砂粒、粉粒、黏粒、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及差异显著性不及0~20 cm土层。沙化土地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全磷、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胡玉福彭佳佳邓良基肖海华蒋双龙马可雅
关键词:川西北沙化土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磷土壤钾
川西北高寒沙地红柳灌丛内外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变化特征
2017年
为了解川西北高寒沙地红柳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的影响,选取了沙地上修复24 a的红柳灌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川西北沙地红柳灌丛根区(SR)、灌丛中部(SM)、灌丛边缘(SE)、灌丛外部(SO)的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距灌丛植株水平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和胡敏素碳(HMC)含量均呈现下降的特征;0~20 cm表层土壤,灌丛根区、灌丛中部和灌丛边缘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灌丛外部的1.86倍、2.35倍和1.63倍,灌丛根区、灌丛中部和灌丛边缘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分别为灌丛外部的1.96倍、0.68倍和1.22倍;在距灌丛植株水平距离相同条件下,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各组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灌丛根区,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相对于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32.31%和38.38%,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腐殖质碳相对于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9.34%和53.40%。研究得出,红柳灌丛内外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碳组分存在空间异质性分布。
刘小菁胡玉福舒向阳徐浩洋何剑锋王倩
关键词:川西北有机碳
基于RS的安宁河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36
2014年
以TM和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和分析了1999—2010年安宁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Aster DEM数据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带和坡度带的植被覆盖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较好,植被覆盖度fc≥0.5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达60%以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Ⅰ级(fc≥0.7)、Ⅱ级(0.5 ≤fc<0.7)和Ⅲ级(0.3≤fc<0.5)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增加了1.24%、4.36%和2.28%,而Ⅳ级(0.1≤fc<0.3)和Ⅴ级(fc<0.1)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呈减少特征,分别减少了25.72%和12.28%;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地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海拔高度低于3000m的地带植被覆盖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低植被覆盖度向高植被覆盖度转化,其中海拔高度低于2500m的地带变化最为显著,海拔高度大于3000m的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变化相对较小;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相对较陡的地带,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带,植被覆盖度变化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坡度25°~45°的地带,其次是坡度0°~25°的地带;坡度45°以上的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受水热条件的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变化特征呈现从大到小依次为阳坡(135°~225°)、半阳坡(45°~135°)、半阴坡(225°~315°)、阴坡(0°~45°,315°~360°),1999—2010年各坡向地带的植被覆盖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阳坡提高幅度相对较大,阴坡提高幅度相对较小。
胡玉福蒋双龙刘宇李翔王钰婷陈波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川西北沙化草地植被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特征被引量:25
2016年
为探究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地表植被、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表植被状况及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沙化严重程度增加,植被群落盖度、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急剧下降。与未沙化草地相比,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和极重度沙化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了12.95%,40.60%,76.53%和91.78%,地下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1.44%,44.00%,83.41%和94.65%。2)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组分均随着沙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且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显著。不同沙化草地各土层之间也存在差异,但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地各土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产生显著变化。土壤沙化加剧会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降低,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舒向阳胡玉福蒋双龙马畅李一丁蒲琴王倩
关键词:草地沙化植被群落有机碳微生物
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有机氮组分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Bremner法),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程度沙化草地(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极重度沙化)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有机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提高,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明显,土壤酸解全氮(TAHN)、非酸解氮(NAHN)、酸解氨态氮(AN)、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未知态氮(HUN)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90.58%、69.28%、91.44%、91.01%、87.77%、88.99%;与未沙化草地相比,极重度沙化草地有机氮组分含量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呈现出AAN>AN>HUN>ASN>NAHN特征,表明AN、AAN较ASN、HUN、NAHN对生态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不同沙化阶段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呈现出沙化前期降幅相对较大,沙化后期降幅相对较小的变化特征,表明草地沙化前期土壤有机氮素流失更为严重。因此,及时对沙化草地的治理,对于防治沙化草地氮素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余倩胡玉福蒋双龙舒向阳廖前超蒲琴
关键词: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有机氮组分
生态恢复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为了解生态恢复对沙化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选取了生态恢复分别为0,2,4,6,8a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川西北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年限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沙化草地各土层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不同生态恢复年限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生态恢复8a后沙化草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为6.14g/kg,55.43mg/kg,0.86g/kg,128.94mg/kg,均高于未生态恢复的沙化草地,且呈极显著差异(P<0.01);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特征,但其增加幅度及差异显著性均不及0-20cm土层。沙化草地植被盖度对土壤0-20cm土层响应更为明显,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彭佳佳胡玉福蒋双龙肖海华蒲琴
关键词:沙化草地生态恢复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川西北草地沙化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为揭示川西北若尔盖草原在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和矿质养分的变化特征,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化验,研究了川西北沙化过程中草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及磷、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沙化过程中0-100cm土层土壤结构受到了严重破坏,呈现出明显的粗化特征,土壤砂粒含量显著增加,粉粒、粘粒、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减少。其中,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极重度沙化草地土壤完全沙化,沙粒含量高达95.83%,相对未沙化草地增加了28.1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非常缺乏,分别仅为3.64mg·kg-1、24.66mg·kg-1,相对于未沙化草地分别降低了52.79%和74.29%。说明在沙化草地治理过程中,需及时补充适量的磷钾矿质养分。不同草地退化阶段研究表明,未沙化草地至中度沙化草地演变过程中,沙粒含量显著升高,粉粒、粘粒、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极显著降低,说明沙化草地的治理应将轻中度沙化阶段作为关键时期。
舒向阳胡玉福蒋双龙蒲琴袁铖铭彭佳佳
关键词: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颗粒土壤磷
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川中丘陵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枇杷园>葡萄园>水田>旱地的特征,其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中枇杷园和葡萄园土壤TOC、DOC、ROC、MBC含量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又显著高于旱地;土壤TOC、DOC、ROC、MBC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层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DOC/TOC值和ROC/TOC值呈现出旱地>葡萄园>枇杷园>水田的特征,其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MBC/TOC值表现为葡萄园>枇杷园>旱地>水田的特征,其中0-20cm土层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ROC/TOC值和MBC/TOC值呈现出逐渐降低的特征,DOC/TOC值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特征。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ROC、MBC和TOC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胡玉福彭佳佳蒋双龙马可雅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川中丘陵区
基于RS和GIS的大渡河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大渡河上游丹巴段1989—2012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9,2000和2012年3期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首先运用RS软件计算提取研究区3个时期基于TM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图和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海拔、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图;然后在Arc GIS软件平台下,对植被覆盖度图及3种地形因子图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将对应年份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分别与海拔等级图、坡度等级图、坡向等级图进行叠加,统计分析获得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9,2000和2012年3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fc≥0.5的区域面积比例均达研究区总面积的58%以上;1989—2012年间Ⅰ级(fc≥0.7)和Ⅱ级(0.5≤fc〈0.7)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减少2.98%和4.72%,而Ⅲ级(0.3≤fc〈0.5)、Ⅳ级(0.15≤fc〈0.3)和V级(fc〈0.15)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增加10.88%,1.22%和9.39%;不同时段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1989—2000年,由于人为砍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2年,由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带植被覆盖具有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4 500 m以及坡度30°~45°的地带,而海拔〈2 500 m、〉4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呈现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的特征。植被覆盖变化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海拔〈2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海拔〉4 500 m和坡度〉45°的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结论】1989—2012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好,但总体呈现降低的�
胡玉福邓良基刘宇蒋双龙李翔陈波王钰婷
关键词:RSGIS植被覆盖
龙泉驿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成都市龙泉驿区1996—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区17年来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特征,并引入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研究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龙泉驿区建设用地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17年间增加了123.50%,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幅最大,达到139.77%,其次是交通用地,增加了58.88%,而水利设施用地增幅相对较小。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是驱使建设用地增长的三大因子,其中以人口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其灰色关联度达0.992。
李杨昕胡玉福
关键词:建设用地驱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