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134200510014)

作品数:13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孙剑辉冯精兰刘书卉栗笑迎刘梦琳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生态风险
  • 4篇污染
  • 3篇地表水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沉积物
  • 2篇多环芳烃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水体
  • 2篇黄河
  • 2篇HCHS
  • 2篇DDTS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水体
  • 1篇电池
  • 1篇电性能
  • 1篇亚硝酸盐氮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氨氧化
  • 1篇厌氧氨氧化反...

机构

  • 13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新乡医学院
  • 1篇河南省环境污...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1篇孙剑辉
  • 9篇冯精兰
  • 6篇刘书卉
  • 5篇栗笑迎
  • 3篇刘梦琳
  • 2篇申君慧
  • 2篇郭伟
  • 1篇关宏伟
  • 1篇茹祥莉
  • 1篇李怡帆
  • 1篇崔延瑞
  • 1篇尤奇中
  • 1篇潘峰
  • 1篇杨利敬
  • 1篇鲍林林
  • 1篇龙晓静
  • 1篇皮运清
  • 1篇刘林
  • 1篇闫旭
  • 1篇宋虹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化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人民黄河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解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16个采样点沉积物中Cu、Cr、Zn、Cd、Pb等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与河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相比,Cd富集最严重,其次为Pb;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淮河上游沉积物中Zn、Cu和Cr主要来源于岩石的自然风化与侵蚀过程,Cd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污、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农业活动,上述两种来源对Pb均有影响;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部分采样点Cd的污染程度达到中等和强生态危害水平,应予以重视。
冯精兰栗笑迎刘群刘梦琳孙剑辉
关键词: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淮河上游
黄河河南段水体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被引量:8
2016年
本研究于2010年8月采集黄河河南段26个表层水及悬浮颗粒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22种正构烷烃(C_(14)~C_(36))的含量,分析其组成特征,并利用特征参数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水相中正构烷烃浓度为521~5 843 ng·L^(-1),平均浓度为1 409 ng·L^(-1),组成特征以C_(25)为主峰碳的高碳单峰型.悬浮颗粒相中正构烷烃浓度范围为463~11 142 ng·L^(-1),平均浓度为1 951 ng·L^(-1),组成特征表现为双峰型,C_(25)为主峰碳的高碳烃占优势,同时存在低碳峰.多特征参数OEP、CPI、%Wax C_n以及TAR表明,黄河河南段水相及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存在陆生植物来源.
冯精兰席楠楠张飞刘书卉孙剑辉
关键词:黄河河南段正构烷烃特征参数
Fenton氧化氧氟沙星过程中间产物的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建立了利用红外色谱辅助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中间产物的方法。Fenton试剂(H2O2和Fe2+的混合溶液)降解氧氟沙星反应中得到的样品,经过高效液相色谱的梯度洗脱将中间产物分离,随后直接进入质谱检测,得到中间产物的分子式;同样经过冷冻干燥的样品,通过红外色谱的辅助确定降解中间产物缺失的官能团,从而得到中间产物的结构。方法适用于中间产物的鉴定,可以有效解决因中间降解产物浓度低,难以分离而无法确定其结构的弊端。
皮运清郭伟冯精兰孙剑辉
关键词:氧氟沙星LC-MS
共基质下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色甲基橙与产电性能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双室方形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以葡萄糖作为共基质,研究了共基质浓度对典型偶氮染料甲基橙在MFC阳极室中脱色效率及同步产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 g/L浓度范围内,共基质浓度越大,甲基橙脱色率、COD去除率和最大输出电压越高。在共基质浓度为1.5 g/L,进水甲基橙为300 mg/L的条件下,8 h的脱色率高达95%,且在1 000Ω外电阻下,最大输出电压达到662 m V;在无共基质条件下,8 h内对300 mg/L甲基橙的脱色率仅为7.5%,最大输出电压仅达到140 m V。厌氧对照实验表明,甲基橙在MFC中可以实现加速脱色,反应8 h后甲基橙在MFC中的脱色率提高了57%。该研究为开发新型MFC降解偶氮染料废水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伟李怡帆宋虹闫旭孙剑辉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甲基橙共基质脱色
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被引量:9
2013年
系统探讨了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的含量、分布,并解析了道路灰尘中PAHs的来源,并对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新乡市道路灰尘中美国EPA优先监测的16种PAHs的检出率为100%,16种PAHs总量在42.1—8720 ng.g-1之间,平均含量为3223 ng.g-1.与国内外其它城市相比,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含量较低,与新乡市的经济发达状况呈现正相关.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的组成以4环PAHs为主,占PAHs总量的40.18%.通过多特征比值,对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来源进行定性判断,表明其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不完全燃烧和木柴、煤的燃烧;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新乡市道路灰尘中PAHs主要来源于汽油车、煤和木柴的燃烧以及柴油车的排放,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3.5%、50.6%和15.9%.各种PAHs组分的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新乡市道路灰尘已经受到PAHs的较严重的污染.所有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新乡市道路中PAHs的综合污染指数的范围在0.09—9.95,平均值为3.38,充分表明新乡市道路灰尘已经受到严重的PAHs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冯精兰刘书卉申君慧栗笑迎孙剑辉
关键词: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无机碳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上向流生物膜滤池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考察了无机碳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分两阶段进行,在初始阶段加入少量的无机碳,亚硝酸盐氮浓度高于100mg/L时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可逆性抑制,将NO2--N的浓度提高至250mg/L时,总氮的去除率降至58%;在第二阶段逐步提高无机碳浓度,经过长期培养发现NO2--N的浓度高于100mg/L时厌氧氨氧化并没有受到抑制,提高NO2--N浓度至250mg/L时去除率仍能达到高达86%.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无机碳有助于厌氧氨氧化菌克服亚硝酸盐氮对其的抑制作用.
鲍林林茹祥莉郭守德刘伟关宏伟李刚强龙晓静
关键词:无机碳厌氧氨氧化亚硝酸盐氮去除率
道路灰尘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
2013年
系统探讨了新乡市道路灰尘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分布,解析了道路灰尘中OCPs的来源,评价了新乡市道路灰尘中OCP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新乡市道路灰尘中16种OCPs的总量范围为2.37~724.74ng/g,平均含量为155.54ng/g.DDTs,HCB,HCHs是新乡市道路灰尘中检出的主要OCPs,检出率均为100%,含量分别为32.26ng/g(1.09~165.31ng/g),114.96ng/g(0.58~693.28ng/g),4.51ng/g(0.36~14.10ng/g),占总OCPs的比例分别为39.07%,45.16%,10.98%.通过对HCHs,DDTs,氯丹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新乡市道路灰尘中的OCPs主要来源于历史上OCPs的使用.根据沉积物风险评估值,新乡市道路灰尘中的OCPs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
刘书卉栗笑迎冯精兰孙剑辉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
粉末碳负载纳米铁去除水中橙黄G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了液相还原法制备碳负载纳米铁。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粉末碳负载纳米铁对水体中偶氮染料橙黄G的去除特性;并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所采用的橙黄G浓度范围内,碳负载纳米铁对橙黄G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纳米铁和粉末碳;且去除率随橙黄G初始浓度的增高、负载纳米铁投加量的增加、pH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扫描电镜图谱表征分析发现,粉末碳负载纳米铁的高分散性及其表面微小原电池的形成是加速水中橙黄G去除的关键因素。
潘峰尤奇中王万峰刘林杨利敬
关键词:纳米铁橙黄G
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被引量:21
2015年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冯精兰胡鹏抟刘群刘梦琳孙剑辉张杏杨
关键词:重金属赋存形态生态风险黄河中下游沉积物
新乡市地表水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GC-ECD测定了新乡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的含量,分析其可能来源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新乡市地表水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3~8.12ng·g-1dw(平均为2.88ng·g-1dw)和2.38~22.67ng·g-1dw(平均为8.07ng·g-1dw)。HCHs和DDTs的组成特征表明,新乡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的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上DDTs的使用,同时存在局部地区三氯杀螨醇的使用,而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根据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质量评估标准,新乡市地表水沉积物中HCHs未对生态构成威胁,而DDTs存在生态风险。
冯精兰刘书卉申君慧栗笑迎孙剑辉
关键词:HCHSDDTS沉积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