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510)

作品数:11 被引量:223H指数:9
相关作者:周明国袁善奎陆悦健王建新李红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抗药
  • 9篇抗药性
  • 8篇多菌灵
  • 4篇多菌灵抗药性
  • 4篇病菌
  • 3篇基因
  • 2篇蛋白
  • 2篇油菜
  • 2篇油菜菌核
  • 2篇油菜菌核病
  • 2篇油菜菌核病菌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病原
  • 2篇杀菌剂
  • 2篇微管
  • 2篇微管蛋白
  • 2篇小麦
  • 2篇小麦赤霉病
  • 2篇小麦赤霉病菌
  • 2篇霉病

机构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周明国
  • 5篇袁善奎
  • 4篇陆悦健
  • 3篇李红霞
  • 3篇王建新
  • 1篇叶钟音
  • 1篇王晓峰
  • 1篇陈长军

传媒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Journa...
  • 2篇菌物系统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农药

年份

  • 4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理药剂被引量:96
2002年
198 6~ 2 0 0 1年 ,以 10 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 ,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 194 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抗药性菌株 ,湖北未发现抗药性。可控制抗药性群体发展的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 ,戊唑醇、咪鲜胺与多菌灵不具交互抗性 ,对赤霉病抗药和敏感菌株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这两种杀菌剂可阻止对多菌灵抗药病原群体的发展。作者认为戊唑醇和咪鲜胺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多菌灵混配使用 。
王建新周明国陆悦健叶钟音
关键词:禾谷镰孢菌抗药性抗药性治理小麦赤霉病药剂
抗药性基因克隆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4年
综述了近几年来抗药性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对RAPD-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差异显示PCR(DDRT-PCR)、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RDA)、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获得全长基因的消减杂交法(full length geneobtainabl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表达系统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的技术和从蛋白质水平克隆抗药性基因的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噬菌体表面全套抗体库技术(phage display antibody repertoire library technique)、核糖体展示抗体库技术等方法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评述。
陈长军周明国
关键词:基因克隆RAPD-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基因芯片技术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比较了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5种用于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的方法。结果表明,活体麦穗法对抗药性菌株的鉴别与其它几种离体监测方法得到的结论一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抗药性监测方法。挑取病穗上的霉层在含临界剂量药剂的培养基上直接测定,是进行大规模的田间抗药性监测的快速、简便技术;早春测定自然界子囊孢子抗药性频率,可以中、短期预测田间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
王建新周明国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药性测报
玉蜀黍赤霉的营养亲和性及其对多菌灵的抗性在菌丝融合过程中的遗传被引量:6
2004年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 (nit)标记 ,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 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菌株分别属于 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 (VCGs) ,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获得了 6株ZF4 3菌株的多菌灵 (MBC)室内抗药突变体 ,并研究了其中 2株抗药突变体的营养亲和性能。结果表明 ,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后不会改变其营养亲和性能。但发现在营养亲和的两菌株之间发生菌丝融合以后 ,不能或很少能进行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 ,因此 ,菌丝融合在该菌对多菌灵的抗药群体发展中的作用较小。
袁善奎周明国
关键词:菌丝融合多菌灵抗药性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遗传研究被引量:43
2004年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 ,抗药基因位于细胞质遗传因子或细胞核染色体基因上 ,细菌对许多药剂如铜制剂、链霉素等的抗药性和真菌对少数药剂如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 ,而真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性则属于后一种情况。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又可分为主效基因 (major gene)抗性和微效多基因 (poly gene)抗性 ,分别使病菌对药剂的抗性表现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春日霉素、羧基酰胺类药剂、苯酰胺类药剂、芳烃类药剂、二甲酰亚胺类药剂等的抗性通常为主效基因控制 ;使病菌表现微效多基因抗性的杀菌剂主要有多果定、羟基嘧啶类药剂、甾醇合成抑制剂 (SBIs)
袁善奎周明国
关键词: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杀菌剂
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遗传研究被引量:17
2003年
根据在 0 5、1 4、5 0、10 0 μg ml等不同浓度的含药PSA平板上能否生长 ,将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划分为 :敏感 (S)、中抗 (MR)和高抗 (HR)等 3个水平 ,其中S菌株在 0 5 μg ml浓度下能生长 ,但在≥ 1 4μg ml浓度下生长受到完全抑制 ;R菌株在 1 4 μg ml浓度下能快速生长 ,在 5 0 μg ml浓度下能缓慢生长 ,但在≥ 10 0μg ml浓度下不能生长 ;HR在≥ 10 0 μg ml浓度下仍能生长。没有发现在 1 4 μg ml浓度下能快速生长 ,而在 5 0 μg ml浓度下能被完全抑制的田间抗性菌株。从 2 5个敏感菌株和 31个抗性菌株中随机挑选了 2个S、3个MR和 1个HR ,并以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nit)作为另一个遗传标记 ,按照S×S、MR×MR、MR×S、HR×S、HR×MR等共设计了 7个杂交组合 ,对各杂交后代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试发现 ,在所有杂交后代中均未出现除双亲表现型以外的重组型个体 ,MR×S、HR×S及HR×MR的杂交后代出现了 1∶1的分离比例。以上结果表明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是由单个孟德尔基因控制的 ,该基因发生不同点突变或同一点的不同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不同的抗性水平 ,抗药性不受修饰基因或胞质遗传因子的影响。
袁善奎周明国
关键词:多菌灵单基因
应用PCR方法检测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被引量:27
2002年
通过保守的寡核苷酸引物B1/B3扩增出油菜菌核病菌MBCHR和MBCS菌株的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结果发现编码的198位氨基酸由Glu(GAG)突变为Ala(GCG),表现高水平抗药性。根据MBCHR菌株的突变设计2个快速检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MBCHR菌株197和198位密码子(GACGAG→GACGCG)形成ThaI酶切位点(3’CGCG 5’),将B1/B3的扩增产物874bp片段酶切成193bp和681bp片段,而MBCS菌株的PCR产物不被酶切;第二种方法用198位突变密码子作为3’末端碱基设计2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ASO)用于“nested”PCR或直接从基因组DNA扩增。通过PCR扩增和ThaI酶切能直接检测油菜菌核病菌的MBCHR和MBCS菌株,所得结果与传统菌落直径法相吻合。
李红霞周明国陆悦健
关键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PCR方法油菜菌核病菌多菌灵抗药性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室内抗药突变体的诱导及其抗药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2
2004年
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均获得了玉蜀黍赤霉野生敏感菌株对多菌灵 (carbendazim ,MBC)的室内抗药突变体。这些抗药突变体一部分表现低抗 (lowresistance ,LR) ,即能在临界致死剂量 1 4 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 ,但不能在 10 μg/mL浓度以上生长 ,且对二氯苯胺甲酸甲酯 (N 3,5 dichlorophenylcarbamate ,MDPC)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 ;另一部分表现高抗 (highresistance ,HR) ,即能在 10 0 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 ,并与田间高抗菌株一样 ,对MDPC表现负交互抗药性 ;没有获得类似田间的中抗 (moderateresistance ,MR)菌株 ,即能在 10 μg/mL多菌灵浓度下快速生长 ,在 10 0 μg/mL浓度以上被完全抑制的突变体。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还获得了田间中抗 (MR)菌株的高抗 (HR)突变体 ,但这些突变体与MR一样对MDPC仍然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遗传研究表明 ,在所研究的抗药突变体中 ,抗药性在自交和无性繁殖后代中能稳定遗传 ;室内抗药突变体和田间抗药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由同一个主效基因控制 ,但它们发生突变的位点不同或者同一碱基位点发生了不同的突变 ;对MDPC的敏感性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 ,该基因与控制多菌灵抗性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
袁善奎周明国
关键词:多菌灵抗药突变体
四种不同植物病原真菌与多菌灵抗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比较被引量:13
2002年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 (Fusarium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 )、辣椒炭疽病菌 (Col letotrichum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cinerea) 4种病原菌的 9个菌株的 β 微管蛋白基因 ,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 (Neurospora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 ,4种病原真菌 β 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麦孢霉具高度同源性 ;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 β 微管蛋白 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 ,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 (MBC)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 ,且与乙霉威 (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但小麦赤霉病MBCS 和MBCR 菌株的 β 微管蛋白序列完全一样 ,且与NPC之间不存在负交互抗性。有关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李红霞陆悦健王建新周明国
关键词:基因突变植物病原真菌多菌灵抗药性Β-微管蛋白
禾谷镰孢霉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1
2002年
将3个抗多菌灵和2个野生敏感型禾谷镰孢霉(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得到22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缺陷突变体(Nitrate nonutilizing mutant, 简称nit突变体)。比较了各nit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之间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产分生孢子能力、产子囊壳能力以及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nit突变体均抗氯酸盐,在PS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没有改变,有性生殖能力没有下降,在Joffs 培养液和5%绿豆汤培养液中仍能产孢,但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有差异。此外,禾谷镰孢霉对氯酸盐和多菌灵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因此,可用nit作为遗传标记,研究禾谷镰孢霉有关性状的遗传学。
袁善奎周明国
关键词:培养性状敏感性NIT突变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