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35-gw32)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张二喜卢子明赵贞祥李宝聚石延霞更多>>
相关机构: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天水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辣椒
  • 3篇栽培
  • 3篇旱地
  • 2篇诊病
  • 2篇侵染
  • 2篇辣椒栽培
  • 2篇黄瓜
  • 2篇病害
  • 1篇带菌
  • 1篇氮磷钾
  • 1篇氮磷钾肥
  • 1篇地膜
  • 1篇地膜覆盖
  • 1篇多菌灵
  • 1篇选择性培养基
  • 1篇疫病
  • 1篇疫霉
  • 1篇疫霉菌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栽培密度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天水市农业科...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赵贞祥
  • 4篇李宝聚
  • 4篇卢子明
  • 4篇张二喜
  • 3篇谢学文
  • 3篇石延霞
  • 2篇吕国华
  • 2篇杨永岗
  • 2篇逯建平
  • 2篇江厚春
  • 1篇傅俊范
  • 1篇李鹰
  • 1篇韩小爽
  • 1篇李小琴
  • 1篇刘洋

传媒

  • 3篇中国蔬菜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园艺文摘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旱地辣椒新品种筛选和适应性试验被引量:4
2012年
2010~2011年对新育成和引进的11个辣椒新品种连续进行2年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天椒9号’、‘航椒4号’和‘天椒0517’综合性状较好,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制干率高,适宜在甘谷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赵贞祥张二喜杨永岗卢子明张小波宋舒祺
旱地辣椒栽培模式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在旱作条件下,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栽培方式,设直播(A1)和育苗移栽(A2)两个水平;B因素为覆膜方式,设全膜双垄沟栽培(B1)、半膜垄侧栽培(B2)、全膜平铺栽培(B3)3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旱地辣椒栽培模式对辣椒产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育苗移栽较直播栽培的开花期早16 d,红果采收期早11 d,育苗移栽的红鲜椒产量高于直播的产量13.51%,鲜辣椒总产量高于直播的总产量4.43%。全膜双垄沟育苗移栽的红鲜椒产量和鲜辣椒总产量均最高,全膜双垄沟直播的绿鲜椒产量最高,全膜双垄沟栽培和半膜垄侧栽培能够有效收集降水;全膜平铺栽培的保墒效果最好,全膜双垄沟栽培次之。结果期以前,随着天气转暖,土壤温度升高,覆膜方式不同,土壤温度存在差异,半膜垄侧栽培的升温速度最快,保温效果也最差,全膜双垄沟栽培的保温效果最好。到了红鲜椒采收期,植株覆盖了地面,土壤温度降低,不同覆盖方式下田间土壤温度趋于一致。因此,采用全膜双垄沟栽培可以取得最佳的集雨和保墒效果,保温效果最好,全膜双垄沟育苗移栽的辣椒株高和株幅最大,单株结果数和鲜红椒采收个数最多,红鲜椒产量和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建议在干旱地区辣椒栽培中推广。
卢子明逯建平赵贞祥张二喜
关键词:旱地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模式
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辣椒种子疫霉菌被引量:1
2011年
在国内外疫霉菌选择性培养基配方研究的基础上,配制含有多菌灵的选择性培养基(匹马霉素10mg、氨苄青霉素250mg、利福平10mg、五氯硝基苯100mg、恶霉灵100mg、多菌灵10mg),能有效地抑制镰孢菌等杂菌的生长。用此培养基成功地从贮存1、10、30、60、90、120d的辣椒疫病种子上分离出疫霉菌,贮存120d时分离率为2%。
江厚春吕国华石延霞谢学文李宝聚
关键词:辣椒种子疫霉菌选择性培养基多菌灵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六) 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嫁接黄瓜栽培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30年的历史,主要采用南瓜作为嫁接用砧木。南瓜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生长旺盛,嫁接后黄瓜生育期延长,栽培易获得高产,而且嫁接黄瓜与非嫁接黄瓜品质差异不大(储昭胜等,2010)。
刘洋李宝聚石延霞谢学文
关键词:嫁接黄瓜病害原因死秧吸肥能力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七) 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被引量:6
2010年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Curt.)Rostov]引起的侵染性病害。1868年葫芦科作物霜霉病首先在古巴报道,之后一直没有关于该病害的具体报道,直到1888年日本东京附近发现霜霉病为害黄瓜,1889年美国亦有相同报道。此后,黄瓜霜霉病的为害日益严重,已知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
韩小爽李宝聚傅俊范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侵染过程病原菌侵染性病害葫芦科作物
甘谷县线椒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2年
线椒是甘谷县的特色蔬菜之一,有近400 a的种植历史,年种植面积1 400 hm2左右,20世纪线椒生产主要集中在渭河沿岸,2010年以来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逐步向浅山半干旱区发展。2008年开始,
卢子明赵贞祥张二喜李鹰李小琴
关键词:线椒栽培沟播特色蔬菜种植历史
旱地辣椒栽培中密度、氮、磷及钾肥因子的优化被引量:12
2013年
采用四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旱地辣椒双垄沟全膜覆盖育苗移栽条件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栽培密度、施氮量和施磷量的提高,辣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辣椒产量呈上升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栽培密度与施钾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获得旱地辣椒产量45000.00kg/hm^2以上的栽培密度和氮磷钾优化方案为:密度49071~52179穴/hm^2.每穴移栽2株,施N量216.75~257.25kg/hm^2,施P205量234.45~257.55kg/hm^2,施K20量141.45~158.10kg/hm^2,适宜的N:P205:K20为1.6:1.6:1.0。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栽培较常规栽培增产26.6%~41.3%。
赵贞祥杨永岗张二喜卢子明逯建平
关键词:辣椒栽培密度氮磷钾肥旱地
辣椒疫病土壤和种子带菌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江厚春李宝聚石延霞谢学文吕国华
关键词:辣椒疫病初侵染来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