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42012)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吴维平徐树桐刘贻灿陆益群汪德华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地质
  • 3篇地质公园
  • 2篇地质遗迹
  • 2篇国家地质公园
  • 2篇变质
  • 2篇大别山南部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质解释
  • 1篇东段
  • 1篇岩体
  • 1篇洋壳
  • 1篇造山带
  • 1篇增生楔
  • 1篇韧性变形
  • 1篇山东段
  • 1篇蛇纹岩
  • 1篇世界地质公园

机构

  • 11篇安徽省地质调...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安徽省地质矿...
  • 2篇安徽省国土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省公益性...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7篇吴维平
  • 5篇徐树桐
  • 4篇吴维平
  • 3篇刘贻灿
  • 3篇汪德华
  • 3篇陆益群
  • 2篇董小平
  • 1篇黄江华
  • 1篇彭智
  • 1篇李文庆
  • 1篇袁学诚
  • 1篇刘春
  • 1篇邱军强
  • 1篇陈晶
  • 1篇季寿元
  • 1篇何义权
  • 1篇柏林
  • 1篇陈芳
  • 1篇肖万生
  • 1篇刘凡

传媒

  • 2篇岩石矿物学杂...
  • 2篇地质通报
  • 2篇安徽地质
  • 1篇矿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被引量:12
2008年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徐树桐袁学诚吴维平刘贻灿
关键词:反射地震剖面地质解释
大别山南部的低级变质岩:宿松群和张八岭群被引量:7
2010年
大别山南部的浅变质岩指宿松群和张八岭群。前者为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整合在扬子大陆晚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后者为古大别洋的洋壳,它和北部浅变质岩佛子岭群和梅山群一起,与洋壳俯冲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大别山南部天然碳硅石被引量:4
2006年
根据1975年的矿点检查报告,在大别山南部董家山蛇纹岩体的人工重砂和岩石薄片中,发现确有天然碳硅石存在。大部分碳硅石单晶为六方板状,一部分为不规则形,最大粒径450μm×100μm,一般250μm×150μm。薄片中的粒径较小。单晶的拉曼光谱位移峰值稳定,薄片中碳硅石的拉曼位移峰也都在误差范围内。单晶以二轴晶(+)为主,部分为一轴晶(+),薄片中晶体几乎都为二轴晶(+)。虽然天然碳硅石可以产出于任何岩石中,但是原位的天然碳硅石只见于陨石和金伯利岩中,本文发现的很可能是首例地球蛇纹岩中的原位天然碳硅石。天然碳硅石与人工合成的碳化硅在结晶行为、光学性质和红外光谱方面有明显不同,成分也有差异,但拉曼光谱虽有差别却不明显。由于碳硅石与金刚石有类似的四面体方向sp3异化键和相同的滑动面,可能有类似的变形条件。根据碳硅石有晶内变形,推测其形成于≥300km的深度,这对认识大别山南部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徐树桐吴维平肖万生张青陈晶季寿元张勇刘贻灿
关键词:大别山南部矿物学
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被引量:8
2010年
大别山南北两侧的浅变质岩是碰撞造山以前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山片岩或张八岭群是俯冲的洋壳;苏家河群、信阳群和佛子岭群是由洋壳俯冲形成的海沟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形成增生楔;杨山煤系和梅山群是石炭纪弧前盆地沉积,并因俯冲过程中的前进变形而被增生楔逆掩。宿松群是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是俯冲造山带的成员。因洋壳俯冲形成的弧和弧后盆地可能已被新生界沉积物掩盖。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碰撞造山后期从深部折返的外来体。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正好处于洋壳和增生楔之间,破坏了早期洋壳俯冲造山带的完整性,使得洋壳俯冲造山阶段的特征被破坏,因而不易辨别。俯冲造山阶段应为奥陶纪到泥盆纪,碰撞造山阶段应从二叠纪开始。
徐树桐吴维平陆益群汪德华
关键词:弧前盆地增生楔洋壳
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一个以花岗岩山岳型地貌为主并兼有石灰岩溶洞型地貌的地质公园。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九华山园区具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有花岗岩峰丛、怪石、洞室、峡谷、盆地等,有奇峰71座、怪石...
吴维平夏正平林启刚章寅虎董小平
文献传递
安徽濉溪后马场花岗质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安徽淮北、宿州地区位于华北陆块的东部,郯-庐断裂带以西,东南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相接。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宙五河岩群、新元古代沉积岩、古生代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二叠系。中生代主要为断陷盆地沉积,新生代为河湖相沉积。该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较为发育,主要包括三铺复式岩体、邹楼复式岩体、刁山集复式岩体。
吴维平李文庆刘春陈芳董小平刘凡邱军强刘凡
关键词:花岗质复式岩体高压变质带中酸性侵入岩河湖相沉积
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
<正>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西北襟连大别,与岳西县司空山毗邻,东南俯视长江,与安庆、九华山及庐山相望。地质公园类型为花岗岩峰丛地质地貌、超高压变质带以及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总面积约41...
吴维平黄江华柏林何义权彭智邱军强汪德华杨杨董小平
文献传递
大别山造山带的糜棱岩
2011年
变质作用是糜棱岩的主要形成机制和鉴别标志。大别山糜棱岩是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与断层(或剪切带)有关的岩石,可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糜棱岩。大别山糜棱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相应变质相标志矿物的韧(塑)性变形或晶内变形,这与以往关于糜棱岩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带内的各类糜棱岩的形成时代与同相母岩峰期变质作用大致同期或略晚,从老到新的顺序是:榴辉岩相糜棱岩→麻粒岩相糜棱岩→角闪岩相糜棱岩→绿片岩相糜棱岩。根据需要,大别山的糜棱岩可按岩性和结构做次级和更次级的分类。早期形成的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糜棱岩常常受到晚期角闪岩相糜棱岩和/或绿片岩相糜棱岩的叠加而成残留体,并使大部分被改造成为晚期糜棱岩的外貌。大别山南部和北部低级变质岩内只有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糜棱岩,形成时代从古生代到三叠纪。
徐树桐吴维平刘贻灿陆益群汪德华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糜棱岩变质相韧性变形
大别山东段北部北楼加里东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正>大别山北缘的北淮阳构造带,西起南襄盆地,东止郯城-庐江断裂,南以桐城-桐柏断裂,北以明港-肥中断裂分别与大别造山带和华北陆块分界。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大别山造山带东西结构上的差异,以商城-麻城断裂为界,将大别山造山带...
吴维平彭智江来利王波华郝跃进邱军强童劲松董小平
文献传递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
<正>大别山横亘在中国东部地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西绵延约380千米,南北宽约175千米,是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白马尖主峰海拔1774米,是大别山第一高峰。安徽大别山(六安)地质公园由金寨县的天堂寨、燕...
吴维平柏林何义权彭智邱军强杨杨董小平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