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8M34)
- 作品数:4 被引量:75H指数:3
- 相关作者:白美兰李喜仓杨晶邸瑞琦于凤鸣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气候变暖对呼和浩特地区采暖期能源消耗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0年
-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2—2007年逐日气温以及采暖期供热部门提供的相关参数,运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呼和浩特市采暖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采暖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呼和浩特市采暖期比实际采暖期缩短30d,尤其是在1988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采暖期缩短趋势更加明显。采暖期能耗的高低与采暖度日和采暖期长度关系极为密切。近46年呼和浩特市采暖度日与采暖期长度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呼和浩特市冬季寒冷程度减弱,寒冷期变短,如果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采暖能耗。呼和浩特市采暖需求偏多年份88%以上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而约有85%的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 李喜仓白美兰杨晶于凤鸣邸瑞琦马玉峰
- 关键词:气候变暖采暖期能源消耗节能
- 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的特征分析被引量:43
- 2010年
-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is)客观分析资料,对华北平原1999—2008年9次连续4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的统计特征、环流背景、温湿场特征、成因及雾区分布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过程具有渐发性、稳定性、雾种类多样性、能见度日变化不明显等特点;华北平原连续性大雾绝大多数发生在纬向环流的背景下,少数发生在经向环流背景下;连续性大雾通常有很深厚的逆温层,湿度场空间结构大多呈"上干下湿"的特点;一次连续性大雾过程的结束绝大多数因为强冷空气入侵带来的逆温层破坏、地面风速加大所致,少数因为较强降水发生所致;雾区的分布和地面形势关系密切,根据地面气压场,给出了以下几种雾区分布的天气概念模型:高压前部型、锋前低压型、均压场型。
- 李江波赵玉广孔凡超何丽华张艳刚
- 关键词:环流特征天气概念模型逆温
- 一次华北平原大雾天气CINRAD/SA雷达超折射回波的射线追踪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为准确分析和识别超折射雷达回波,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效益,利用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实况对2005年11月19—21日华北平原大雾天气过程的超折射回波进行了射线追踪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雾天气有利于大气波导的形成,产生3层模式超折射回波。超折射回波使得雷达的目标视位置与实际位置产生偏差,特别是对雷达测高影响较大。超折射回波一般出现在大雾天气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中,为进行雷达空间定位和华北平原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 赵瑞金李江波
- 关键词:射线追踪超折射大气波导
- 内蒙古地区采暖期变化特征及预测方法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内蒙古地区58个站点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采暖期各要素变化特征,初步提出了采暖初日、终日和采暖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经过检验与实况基本相符。结果表明:①近48年内蒙古地区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缩短,说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变暖,寒冷期缩短。②内蒙古地区采暖期要素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纬度越高,采暖期缩短越多,使表征采暖能耗多少的采暖度日值减少越明显,采暖期能源消耗越少,节能减排潜力越大。③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寒冷程度和寒冷期变短,采暖能源需求量减少,采暖能耗降低,其集中供热强度和耗热量降低,从而可减少CO_2、CH_4、S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④采暖起止日、采暖长度以及采暖期能源需求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由此构建的采暖初日、终日和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根据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提早做出不同地区采暖起止日期和采暖期能源需求趋势预测,减少能源的浪费,为供热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 白美兰郝润全李喜仓邸瑞琦杨晶刘宏伟
- 关键词:气候变暖采暖期